与寂度长老谈生论死
寂度长老专访
谈“生”论“死”
寂度长老笑着接口:“死,不必恐怖,不要恐怖;多做好事,死就不辛苦,这是我们所能做到的。”
文:黄威南(本刊特约记者)
佛陀教育是幸福美满的教育,学佛就是学过诸佛菩萨幸福、美满、大自在的生活。但是,在学佛前与学佛后,要如何改变心态、如何做出调整来达到佛陀教育的目标所求得幸福美满生活?相信这是许多学佛者与初机接触佛法者所迫切想知道的问题。
听经闻法是把这个问题弄明白、弄清楚以后好照着去做、去实行以求圆满目标的一个途径。
这也是为何每当有长老大德前来本地讲经说法,为大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时,群众纷纷出席聆听的原因。
最近,中国五台山的寂度老和尚来到新加坡,过后再转程到泰国。善知识到访,四众弟子请转法轮,恭敬修学是当然的事。
12月20日下午,寂度长老在居士林楼下大殿开示法要,出席者相当踊跃。但是长老浓厚的四川口音却有许多年轻人听不懂,纷纷叹惜错失一次闻法受益的大好机会。
为了弥补这次缺憾,在净宗学会总务李文发居士的安排下,我们对寂度长老做了一次专访,畅谈困扰现代人的两大问题:“生”与“死”。
有人说:生活很苦,整天忙忙碌碌,面对种种人事不和,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纠缠,真是“为谁辛苦为谁忙?”活得非常辛苦!活得像是行尸走肉,却还是被逼迫着盲目走下去,这是人“生”之苦。谈到“死”,却又为现代人引生另一种“苦”。面对死亡时,一般人难免生起另一种无明的恐惧:不甘、不舍、茫然、惊怕……所以纷纷追寻可以“了生脱死”的“秘方”。
以超越生死为目标的佛陀教育,因此成为越来越多现代人的选择。
以下就是我们针对“生”、“死”这两大主题,模拟现代人所最常面对的几个烦恼问题,向长老请教后,老和尚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即问即答的精彩开示。
我们首先问的是关于“生”的苦恼,我们分成两个角度来探讨,即:人际关系和个人内心的忧虑不安。
问:“现代人生活压力很大,烦恼也多。在工作中上司和下属之间、家庭父子及夫妻之间的不和睦,苦恼多多。。。应当如何面对?怎么解决?”
答:“家庭不和睦、工作不顺心,这两件事根源于思想问题。”
然后,老和尚笑着说:“古人云:清官难断家务事啊!”无论如何,老和尚提示了按部就班处理这类苦恼的方法:“首先须先了解情况,然后再以佛理开导,使不和睦的转为和睦。最重要的是要问一位自己:为了甚么而不和睦?找出事情的根源。”
老和尚说:“看是感情不和睦?还是家务、生活?又或者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不是一条线的!”
换句话说,得抽丝剥茧,一条条去找出不和的源头,方是解决之道。
“清官难断家务事”寂度长老抛下一句值得再三玩味的话:“清官靠你自己!”
问:“有些学佛同修在学佛后,他的家庭不仅没有因学佛而变得幸福美满,反倒因为学佛而与家人不和、烦恼滋生。这个苦恼又应如何破解呢?”
答:“这种情形是一个信、另一个不信;一人来佛堂,另一人不来。结果来佛堂的家务不理、工作不管,造成另一人的不满。”
“要双方面兼顾,不能念佛不理家事。”这是长老苦口婆心的劝导。
总而言之,学佛即是要负责任,要有社会道德,接受教育,转不好的品质为好的。
问:“有许多现代人心里不安,虽然经济稳定却仍有忧虑的情形又该怎么办呢?”
长老直接了当地回答:“不要忧虑!忧虑甚么呀?不要忧虑嘛!放下!”
短短一句话中充满深湛智慧,值得再三体会。
“但是,有许多人放不下呀!譬如说经济不好的人……”这是我们提出的另一个问题。
长老说明:“这需要内外配合,双方具足的问题:外缘(如政府)帮助,本身老老实实、努力去工作,这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
老和尚说:“自己不努力,那可没办法……乱来一通那不行的!”
很明显的,现代人的许多烦恼问题其实都是妄想,胡思乱想想出来的。寂度长老见招拆招,以凡事有因有果、实事求是的立场来解决现代人这一堆乱糟糟的问题。
接下来我么又问长老:“如何面对死亡?”
寂度长老满面笑容,倒像是喜见满地莲花盛开的那种喜形于色的样子,来谈论这个人人闻之色变的“死亡课题”。
老和尚笑着说:“哪个人不怕死?但是死是免不了的,活一辈子还是要死,终有死的一天嘛!”长老引了一个现在电视台正播放的《东游记》剧中主角人物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为例子。
他说:“张果老活了三千岁,他还是死了嘛!彭祖(按:中国历史上另一位长寿人瑞)活了八百岁,结果也死了!”
“死有甚么?就跟换衣一样……”老和尚谈笑风生地说:“要想长寿就得戒杀放生,长寿是否就免死了呢?终究仍得死!只是多活个几天就是了。”
一旁的朱居士补充说:“前些年师父说过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难忘,就是:‘该走的谁也无法挽留,该留的谁也无法带走。’这句话很有意思。”这是对“死”的另一个注脚,一切随“缘”。
寂度长老笑着接口:“死,不必恐怖,不要恐怖;多做好事,死就不辛苦,这是我们所能做到的。”
“多做点好事,死的时候就轻松,愉快地就死了!”老和尚说得洒脱自在,听得在场者都感受那份无边法喜。
莲池大师在《佛遗教经论疏节要》跋文中说:“佛云:‘吾言如蜜,中边皆甜。又云:“治世语言,以即实相故。’……今时人喜玄,一大藏教,凡入理深谈,竞互传诵;至平易切近处,或 髦之,抑拣蜜于中边,而实相顾不遍耶?”
与寂度长老专访,语句中虽然不涉谈玄说妙,字字平易近人,感受却是如沐春风,直觉法味无穷,因而想起了祖师的这段话。
佛法如蜜,中边皆甜。与寂度长老谈“生”论“死”,专访后的感受正是如此!
----------------
(原载新加坡净宗学会佛陀教育期刊)
----------------
图一:寂度长老与黄威南居士相见欢
图二:寂度法师与仁德法师、净空法师畅谈生死命题。
-----------------
莲池大师-警众(节录)
我未出家时,于不仁不义、无礼无智的事,即他人导之为,而我自羞惭愧耻,纤毫必不肯为。所以者何?良由吾前世亲近好人,八识田中领纳得好言语,所以今生自然见恶则耻,不肯去做。你们要着实亲近好人。当早晚发愿之时,当愿世世生生亲近善知识。
我出家后,到处参访。时遍融师门庭大振,予至京师叩之,膝行再请。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逐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出。同行者大笑,以为这几句话,哪个说不出?千里远来,只道有甚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予曰:「这个正见他好处。我们渴仰企慕,远来到此。他却不说玄说妙,凌驾我们,只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切近精实的工夫,叮咛开示,故此是他好处。」我至今着实遵守,不曾放失。
十方僧众,贤圣出没。我见之未尝不敬。他未跪,我先跪。他未拜,我先拜。前有方上一僧,人以其丑恶蓝缕,莫不轻藐之。及见吾,乃剧论《楞严》玄旨。你们决不可轻藐人,记取记取。
入道要门,信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