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_side

阅读索引

我的博客

  • “我可爱吗?”-原创卡通动物 - 可爱的小狗和小猪问你:"Am I Cute?"(“我可爱吗?”) ~原创卡通造型,我们亲自设计、亲手画上的可爱卡通动物! 手提袋(小)〈有拉链〉Handbag(S): Size: 21 x 18 (x 4) cm
    15 years ago
  • 活在感恩的世界 - 题目:活在感恩的世界 作者:黄威南(曾用笔名“筱梵”〔=小贩〕发表) “老板,可以替我在袋子上写上这句话吗?” 正在埋头苦干,将前面几位顾客嘱咐要写上的名字或寄语一一细心地写上他们选购的手提电话袋的我抬起头,看看她要写的到底是句甚么样的话? 我们这个小摊挡所提供的是太太自己用传统缝纫机手工缝制的手提电话袋。...
    15 years ago

作者介绍

My photo
-自由撰稿人 -新加坡《佛陀教育》期刊特约作者 -佛学撰著《情到深处人孤独》由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 -佛学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网海知音

Thursday, February 20, 2025

与寂度长老谈「生」论「死」

    与寂度长老谈生论死

  寂度长老专访
  谈“生”论“死”

  寂度长老笑着接口:“死,不必恐怖,不要恐怖;多做好事,死就不辛苦,这是我们所能做到的。”

  文:黄威南(本刊特约记者)

  佛陀教育是幸福美满的教育,学佛就是学过诸佛菩萨幸福、美满、大自在的生活。但是,在学佛前与学佛后,要如何改变心态、如何做出调整来达到佛陀教育的目标所求得幸福美满生活?相信这是许多学佛者与初机接触佛法者所迫切想知道的问题。
  听经闻法是把这个问题弄明白、弄清楚以后好照着去做、去实行以求圆满目标的一个途径。
  这也是为何每当有长老大德前来本地讲经说法,为大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时,群众纷纷出席聆听的原因。
  最近,中国五台山的寂度老和尚来到新加坡,过后再转程到泰国。善知识到访,四众弟子请转法轮,恭敬修学是当然的事。
  12月20日下午,寂度长老在居士林楼下大殿开示法要,出席者相当踊跃。但是长老浓厚的四川口音却有许多年轻人听不懂,纷纷叹惜错失一次闻法受益的大好机会。
  为了弥补这次缺憾,在净宗学会总务李文发居士的安排下,我们对寂度长老做了一次专访,畅谈困扰现代人的两大问题:“生”与“死”。
  有人说:生活很苦,整天忙忙碌碌,面对种种人事不和,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纠缠,真是“为谁辛苦为谁忙?”活得非常辛苦!活得像是行尸走肉,却还是被逼迫着盲目走下去,这是人“生”之苦。谈到“死”,却又为现代人引生另一种“苦”。面对死亡时,一般人难免生起另一种无明的恐惧:不甘、不舍、茫然、惊怕……所以纷纷追寻可以“了生脱死”的“秘方”。
  以超越生死为目标的佛陀教育,因此成为越来越多现代人的选择。
  以下就是我们针对“生”、“死”这两大主题,模拟现代人所最常面对的几个烦恼问题,向长老请教后,老和尚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即问即答的精彩开示。
  我们首先问的是关于“生”的苦恼,我们分成两个角度来探讨,即:人际关系和个人内心的忧虑不安。
  问:“现代人生活压力很大,烦恼也多。在工作中上司和下属之间、家庭父子及夫妻之间的不和睦,苦恼多多。。。应当如何面对?怎么解决?”
  答:“家庭不和睦、工作不顺心,这两件事根源于思想问题。”
  然后,老和尚笑着说:“古人云:清官难断家务事啊!”无论如何,老和尚提示了按部就班处理这类苦恼的方法:“首先须先了解情况,然后再以佛理开导,使不和睦的转为和睦。最重要的是要问一位自己:为了甚么而不和睦?找出事情的根源。”
  老和尚说:“看是感情不和睦?还是家务、生活?又或者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不是一条线的!”
  换句话说,得抽丝剥茧,一条条去找出不和的源头,方是解决之道。
  “清官难断家务事”寂度长老抛下一句值得再三玩味的话:“清官靠你自己!”
  问:“有些学佛同修在学佛后,他的家庭不仅没有因学佛而变得幸福美满,反倒因为学佛而与家人不和、烦恼滋生。这个苦恼又应如何破解呢?”
  答:“这种情形是一个信、另一个不信;一人来佛堂,另一人不来。结果来佛堂的家务不理、工作不管,造成另一人的不满。”
  “要双方面兼顾,不能念佛不理家事。”这是长老苦口婆心的劝导。
  总而言之,学佛即是要负责任,要有社会道德,接受教育,转不好的品质为好的。
  问:“有许多现代人心里不安,虽然经济稳定却仍有忧虑的情形又该怎么办呢?”
  长老直接了当地回答:“不要忧虑!忧虑甚么呀?不要忧虑嘛!放下!”
  短短一句话中充满深湛智慧,值得再三体会。
  “但是,有许多人放不下呀!譬如说经济不好的人……”这是我们提出的另一个问题。
  长老说明:“这需要内外配合,双方具足的问题:外缘(如政府)帮助,本身老老实实、努力去工作,这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
  老和尚说:“自己不努力,那可没办法……乱来一通那不行的!”
  很明显的,现代人的许多烦恼问题其实都是妄想,胡思乱想想出来的。寂度长老见招拆招,以凡事有因有果、实事求是的立场来解决现代人这一堆乱糟糟的问题。
  接下来我么又问长老:“如何面对死亡?”
  寂度长老满面笑容,倒像是喜见满地莲花盛开的那种喜形于色的样子,来谈论这个人人闻之色变的“死亡课题”。
  老和尚笑着说:“哪个人不怕死?但是死是免不了的,活一辈子还是要死,终有死的一天嘛!”长老引了一个现在电视台正播放的《东游记》剧中主角人物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为例子。
  他说:“张果老活了三千岁,他还是死了嘛!彭祖(按:中国历史上另一位长寿人瑞)活了八百岁,结果也死了!”
  “死有甚么?就跟换衣一样……”老和尚谈笑风生地说:“要想长寿就得戒杀放生,长寿是否就免死了呢?终究仍得死!只是多活个几天就是了。”
  一旁的朱居士补充说:“前些年师父说过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难忘,就是:‘该走的谁也无法挽留,该留的谁也无法带走。’这句话很有意思。”这是对“死”的另一个注脚,一切随“缘”。
  寂度长老笑着接口:“死,不必恐怖,不要恐怖;多做好事,死就不辛苦,这是我们所能做到的。”
  “多做点好事,死的时候就轻松,愉快地就死了!”老和尚说得洒脱自在,听得在场者都感受那份无边法喜。
  莲池大师在《佛遗教经论疏节要》跋文中说:“佛云:‘吾言如蜜,中边皆甜。又云:“治世语言,以即实相故。’……今时人喜玄,一大藏教,凡入理深谈,竞互传诵;至平易切近处,或 髦之,抑拣蜜于中边,而实相顾不遍耶?”
  与寂度长老专访,语句中虽然不涉谈玄说妙,字字平易近人,感受却是如沐春风,直觉法味无穷,因而想起了祖师的这段话。
  佛法如蜜,中边皆甜。与寂度长老谈“生”论“死”,专访后的感受正是如此!
  ----------------
(原载新加坡净宗学会佛陀教育期刊)
       ----------------
  图一:寂度长老与黄威南居士相见欢
        图二:寂度法师与仁德法师、净空法师畅谈生死命题。
  -----------------
  莲池大师-警众(节录)
  我未出家时,于不仁不义、无礼无智的事,即他人导之为,而我自羞惭愧耻,纤毫必不肯为。所以者何?良由吾前世亲近好人,八识田中领纳得好言语,所以今生自然见恶则耻,不肯去做。你们要着实亲近好人。当早晚发愿之时,当愿世世生生亲近善知识。
  我出家后,到处参访。时遍融师门庭大振,予至京师叩之,膝行再请。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逐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出。同行者大笑,以为这几句话,哪个说不出?千里远来,只道有甚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予曰:「这个正见他好处。我们渴仰企慕,远来到此。他却不说玄说妙,凌驾我们,只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切近精实的工夫,叮咛开示,故此是他好处。」我至今着实遵守,不曾放失。
  十方僧众,贤圣出没。我见之未尝不敬。他未跪,我先跪。他未拜,我先拜。前有方上一僧,人以其丑恶蓝缕,莫不轻藐之。及见吾,乃剧论《楞严》玄旨。你们决不可轻藐人,记取记取。
  入道要门,信为第一。

Saturday, May 21, 2022

悲伤的力量

□谈佛论侠•读人心
●悲伤是一种力量1
  我读武侠小说,为之目眩的不是武功招式,而是人心的变化无常。跌宕起伏的情节转折源自人心不可思议的力量,为之惊叹,为之扼腕叹息!
  所以我读武侠小说--
  读的不是武,读的是人心。
  ---
  喜读《神雕侠侣》,其中一套绝世武学「黯然销魂掌」,更是一见倾心,毕生难忘!
  这套掌法是神雕大侠杨过所自创,由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得名。
  看来,神雕大侠有着一定的文学水平,信手能将自创的武功与文学名作联想,并且取材定名。
  日本一代剑圣宫本武藏在《五轮书》中说:
  「偏于剑术之利,岂能窥剑术之秘乎? …武士务必文武皆精… 兼具万事之用,始有剑法实际之用。」
  绝世高人东邪黄药师在见了杨过施展这套「黯然销魂掌」后,曾当面赞叹:「老弟这一路掌法,以力道的雄劲而论,当世唯小婿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可以比拟。老夫的落英神剑掌便却输一筹了。]
  须知黯然销魂掌是在杨过思念小龙女却不得相见的漫长等待中,从郁闷悲愤中化出的力量。后来杨过与小龙女得以重逢,心情舒畅,便发挥不出黯然销魂掌的惊人杀伤力了!  
  其发明经过如下:
  「杨过自和小龙女在绝情谷断肠崖前分手,不久便由神雕带着在海潮之中练功,数年之后,除内功循序渐进外,别的无可再练,心中整日价思念小龙女,渐渐的形销骨立,了无生趣。一日在海滨悄立良久,百无聊赖之中随意拳打脚踢,其时他内功火候已到,一出手竟具极大威力,轻轻一掌,将海滩上一块岩石打得粉碎。他由此深思,创出了一套完整的掌法,出手与寻常武功大异,厉害之处,全在内力,共有一十七招。」
  经历过如此心碎疼痛的人自能了解,悲伤的力量,沉重压抑,何止千斤!一旦将它疏导,注入招式手势之中,排山倒海的伤心情绪漫延开来,淹没了心中也有悲怀的人,可称之为「心理武学」,伤心伤身,毁人躯体,摧人心魄!
  ---
  「剑道就是心法,不是外在的武力。」这是星云大师在文章中写下的一句话。
  ---
  在星云大师的著作(《星云说喻2》)中说了一个关于宫本武藏的故事([看自己]),内容是柳生又寿郎当初向宫本武藏拜师学艺时的「第一堂课」--  
  星云大师在文中为我们揭示了剑圣所授绝世剑法中隐藏的「奥秘」--
  「学武道,不是一味的拜师学艺便罢,更重要的是掌握心法。剑道就是心法,不是外在的武力。」
  所谓「内功」;这与佛法号称「内学」似乎有所仿佛。
  大师提点:
  「无论学剑、读书、学各种技艺,甚至做任何事情,应该多看自己,省察自心,才算是大有成就。」
  ---
  由黯然销魂掌的创造,联想到了当代唯识大师宜黄先生欧阳竟无的「悲愤而后有学」--
  《星云大师全集》[性相圆融欧阳竟无]中描述:
  「欧阳渐的前半生在家贫亲殁中成长。胞姐与嫂嫂都相继守寡,前来依靠母亲维生,辛勤一生的母亲也在他三十六岁时辞世,使他痛不欲生。为报母恩,他断荤食茹素,一心在佛法上寻求解脱。后来他的二子一女也相继在年轻时溺毙、病故,寡姊亦早他而逝,欧阳渐一生备尝生离死别之痛,因此未来他在佛学上之有所成就,乃『因悲愤而后有学』所致。」
  又说:
  「欧阳渐一生无所凭借,因『悲而后有学,愤而后有学,无可奈何而后有学,救亡图存而后有学』,唯自强不息,踏实勤学而已。其学以崇尚真实为主,修则重定心。近数十年,中国文化中特见深厚的学人,几乎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民国学者梁启超曾说:『听欧阳竟无讲唯识,始知有真佛学。』由此可知,他对唯识学的深入。欧阳渐不仅是唯识大师、受人敬仰的教育学者,更是弘扬佛教文化的一代俊哲。」
  当悲愤的力量化作学习度苦的动力,在痛苦中洞察觉悟,还能成就一股救苦的力量,以佛法帮助其他众生。
  ____  
●悲伤是一种力量2
  由绝世武学「黯然销魂掌」在思念妻子的凄苦中被发明创造,我们想到了欧阳竟无先生屡遭失去亲人之痛,国愁家殇,迸发出深入钻研佛法的大雄力!
  谈武侠,思佛法;
  ---
  且看欧阳先生自述心声--
  「吾所亲爱,如一子地,寒暑阴阳,凌蔑失序,一举一动,人之图己,恐恐惴惴,光天无之。吾之爱矣,奈何勿悲?悲之甚矣,日夜迫切以思,求所以医,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尽大地人皆吾一子,皆失其序,皆吾所悲,吾皆求医。医也者,学也。悲而后有学,愤而后有学,无可奈何而后有学,救亡图存而后有学。不如是而有学,其施也不亲,其由来也不真,其究也无归…」(~欧阳竟无《内学》叙言)
  好一句:「医也者,学也。」
  像心疼独子一般地心痛难受:心疼他的痛、悲愁他的苦,日以继夜迫切忧虑期望得以疗愈他的苦,由他而想到了一切人也都在承受着苦痛的折磨…要救疗他们就得先治疗自己,而医治的方法就是学习--
  因为感受着苦,所以知道苦的难受;因为悲痛着挚爱亲人的苦,所以迫切难忍、刻不容缓!积极地催促着自己精进学习,自发地专注、拼命地学习!
  ---
  人生是苦,而苦是动力,推动着我们奔向解脱;爱人是苦,这苦催促着我们为他疗苦,就得自己勤奋精进,努力学习佛法,趣向觉悟,实现解脱--
  ---
  所以,我们谈佛论侠,为的是借鉴他人,鼓励自己!
  ____
•引文出自:
1. 星云大师著作《星云说喻2》[047-看自己] 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10311
2. 星云大师全集《佛教丛书9|弟子(2) / 008-壹、中国/ 061-性相圆融欧阳竟无》
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2542

复活•往生

□复活•往生
●由「延续物命」想到的…
  今天是复活节,是当年我和祺相识的日子。以往,有时我们会去吃一碗八宝冰庆祝;今天,我们到慈济城市花园环保站「购旧好」。
  这个地点,位置在母亲出生、成长的「甘榜」(乡村);附近一排屋子,是外婆往生的地点,也是我第一次参加临终念佛的地方。
  来到这里,想到出去买米,结果却把钱都分给村里小孩而空手回家的外公,去世时,全村的人几乎都来了:「葡萄牙人」(欧亚混血儿)、其他友族,自动来帮忙,叙述着「固本(外公的名字)叔」的好。这使我知道:人的来到和离开世间,不是仅仅几十年光景;肉体陨灭之后,精神犹存,在每一个逢遇过的人心中,以及他们的生命里不论清晰记忆,或模糊遗忘,影响的印记经已留存,而外公留给大家的是一份温暖的爱。
  母亲往生后,类似的情景发生;我在脸书上看到两个侄儿当年就读的幼儿园,从园长到老师同学,感恩母亲曾给予的鼓励和关怀,形容母亲为「大爱奶奶」,也为母亲流泪。我明白:母亲是往生了,不是死了,因为她的爱还在流传,还在人与人之间,生命和生命之间流动,传递能量。
  当然,也在我身上蓄积着能量--
  在环保站内浏览,听阿Mei师姐叙说关于环保及眼前这些重获新生机会的物品,有一句话打动了我的心:「延续物命」;有两个字:「惜福」,一再在我耳畔重复。
  听这些话时,我心里想:延续物命,就是延续生命!
  因为:学会,也懂得了珍惜。
  因为:福,是惜来的。
  可以这么说:此时此刻,我们都同样拥有这一刻的生命时间,要说什么,要如何说?要做什么?该怎么做?这是我们同等拥有的福报,至于如何用心,善言或恶口,助人或怨妒,对自己和别人的影响,所成就的后果就不一样了!
  记得母亲的名字有个「福」字,那是外公蕴涵深刻用意的叮嘱:母亲总说她是一个有「福」的人,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她吃了很多苦,她总是教我:吃亏是福。
  所谓「吃亏」其实是一种谦让,一份成全;缩小了自己,却有了更大的空间,更宽阔的心量。  
  所以我喜欢写一句话,提醒自己:「幸福,因珍惜」!
  珍惜自己的生命,用来发光、发热,给人温暖、给人希望;就是在为自己庄严这个世界!
  珍惜自己的口,说话也是修福:不论鼓舞、激励、安慰、开导、赞叹、指引,都会让自己踏实,对方也受惠;为了帮助别人,我们得先提升自己,充实自己!
  珍惜所有,会让我们感受到幸福,这颗安定喜悦的心,流淌着暖意,化作一股暖流,趋向别人,福气满满,充塞周围…在这样的气氛中,我们生活得更有安全感,也更加愉快!这对我们的身心不是很好的滋润吗?还有什么比健康的心智更重要的福报?这是人生的起点,也是目标!
  圆满度过自己幸福知足,助人为乐的一生之后,留下的身影在别人的脑海里继续发酵,在潜意识里熏陶着他们,我们的生命也就在肉体陨灭后往生到「永恒」的净土世界,在每个惦记着我们的人心中「复活」,继续活在他们心里,像一盏灯,依然温暖如故。
  ~15.04.2022
  
  ____
    https://www.tzuchi.my/zh/%E6%85%88%E6%B5%8E%E6%96%B0%E7%9F%A5/%E6%85%88%E6%B5%8E%E6%8A%A5%E5%AF%BC/%E7%A4%BE%E5%8C%BA%E5%BF%97%E5%B7%A5%E7%BA%AA%E5%AE%9E/cat/%E7%8E%AF%E4%BF%9D%E7%BA%AA%E5%AE%9E/%E7%8E%AF%E4%BF%9D%E5%86%8D%E7%94%9F%E5%B8%82%E9%9B%86%E7%94%A8%E8%A1%8C%E5%8A%A8%E7%88%B1%E5%9C%B0%E7%90%83
  
  ____
「你丢我捡,是我有福;你要我给,是我富有。」~星云大师《善财七法(出自《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学佛者最重要的一课

□学佛者最重要的一课
  ●听法师说故事  
  今天读了一则证严法师说的感人故事,法师说她在书上读到:在苏格兰的某个墓园中有一只狗儿的铜雕像,底下有一篇文字介绍牠的义行,鼓励人们重新启发知恩、报恩的心态。
  法师开示道:
  「佛陀为了纠正人类错误的思想,因而倒驾慈航来人间。他的教育无非是希望启发我们的爱心、智慧,让我们知道天地之间,一切的动物、生命和人类都是平等无别的。」
  故事说完,法师慎重地嘱咐:
  「佛陀教导我们开启大爱,去爱普天下的众生。所以,修行不是为了自己而修,我们应该为普天下的众生而修行。要如何领会宇宙万物生命的可贵、如何以智慧来分析?这是学佛者最重要的一课。」
  渺小的我心想:这最重要的一课应当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
  ●一饭之恩•终生不忘
  于是我认真地阅读了这则故事,并在字里行间追寻故事主角的生命足迹--一只狗儿十四年风雨不改,守护喂养牠的恩人的墓地直至命终。平淡的日以继夜重复,一心一意不动摇的坚持,在一步一脚印的踏实步伐中平凡履践:一路走来,令人动容!  
  依据法师叙述--
  一位病重的老人某日在一家餐厅外面,遇见了一只身体非常瘦弱的流浪狗。遍寻不获食物的牠向老人摇尾乞怜。到餐厅吃饭的老人带了一些食物出来给狗吃,还怜惜地将自己已经病重,爱莫能助的无奈告诉牠,说:「只能有一餐算一餐吧!来!吃了以后,还得继续你流浪的生活。」
  狗儿好像听懂了,不仅以感恩、乞怜的眼神看着老人,还很快地把食物吃完,然后一路尾随老人直到家门口。此后狗儿每天都在附近徘徊--虽然牠还是天天到处流浪乞食,但却总会回到老人的住家附近。
  不久以后,老人去世。亲人前来料理后事,狗儿紧跟前后,始终围绕不走。老人安葬后,狗儿便日夜留守墓园,不论刮风、下雨,都流连在那儿…
  人们被狗儿感动,便在墓旁为牠搭建一个小窝。从此,除了出外觅食而暂时离开外,狗儿都一直守在那里,得到食物后,也总会叼回墓园才吃。
  这样经历了整整十四年!狗儿死后,附近的居民为牠忠心耿耿地守着恩人墓地的坚持所感动,觉得人类应该学习牠的知恩、报恩。因此,大家就为狗儿雕塑了铜像,还立了碑文,记述牠对人类的报恩义行。
  ●继续思考
  从法师的开示中,整理出了以下几个重点:
  1.佛陀为了纠正人类错误的思想,他的教育无非是希望启发我们的爱心和智慧--让我们知道天地之间,一切的动物、生命和人类都是平等无别的。
  2.佛陀教导我们开启大爱,去爱普天下的众生。所以,修行不是为了自己而修,我们应该为普天下的众生而修行。
  3.要如何领会宇宙万物生命的可贵、如何以智慧来分析?这是学佛者最重要的一课。
  反复咀嚼法师的字字珠玑,体会归纳一句,就是:
  起心动念无非慈悲,言语动作总为济助苍生!
  慈悲就是大爱,这份「爱」大而无外,是「去爱普天下的众生」!为了落实这份大爱,我们必须改善自己,提升自己,要「纠正(自己)错误的思想」,为普天下的众生而修行。
  这样的胸怀何其广阔!爱心源源不绝!
  这来自于认知:「天地之间,一切的动物、生命和人类都是平等无别的」世界观;对一切生命感同身受,切切关怀,丝丝入扣!
  由此而「领会宇宙万物生命的可贵」,爱他如己,正如《普天三无》所吟唱:
  「普天下没有我不爱的人;
           普天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原谅的人;
           心中烦恼、埋怨、忧愁放下了!」
  正因为:
  当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我不信任、我不原谅的生命之时,眼前所见,心中所感,当然也必然只有「长情大爱遍满虚空,永无止境」!
  --这不正是佛经中所描述的诸佛菩萨海会云集的无量光明境界吗?
  这学佛者最重要的一课,也要像知恩报恩的狗儿一样一步一脚印,风雨不改,终生奉行,一向坚持,才能逐步圆满实现啊!
   http://bodhi.takungpao.com/sspt/zhiyanzhiyu/2017-08/3483801.html
  

Thursday, March 17, 2022

愿与弥陀合为一

●愿与弥陀合为一 
  今天读到一段话:
  「如果我把一个昆虫从泥坑救出来,我的生命对另一个生命做出贡献,那么对立于生命自身的生命分隔现象就消失了。不论何时不论何种方式,我的生命对另一个生命贡献出他自身,我的生命意识就经历了一个从有限到无限的融合的愿望,在这个愿望中,所有的生命是一个整体。」
  那是敬畏生命的史怀哲先生所说的一番肺腑之言。
  于我而言,那就是「愿与弥陀合为一」的其中一个细节具体描述。
  自从初中那年在历史课本读到史怀哲的故事,特别是他在助人生涯的一次晨早祷告中回归天家的叙述,让我有一种仿佛目睹其境的感动。
  他在《哲学和动物保护运动》一文中,提到:
  「《太上感应篇》(赏罚之书),中国宋代(公元960~1227)的一部212条伦理格言集,其中同情动物具有重要地位。这些格言本身也许是非常古老的。这部至今仍然很受民众推崇的格言集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天』(上帝)赋予一切动物以生命,为了与『天』和谐一致,我们必须善待一切动物。《太上感应篇》将喜欢狩猎谴责为下贱行为。它还认为植物也有生命,并要求人们在非必要时不要伤害它们。」
  是的--
  《太上感应篇》中说:「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而在我所受持的《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在因地时一心向往--  
  「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
  我仿佛听见法藏比丘在说--
  我不止要帮助您们脱离苦海,还愿意帮助您们去帮助其他众生一起离苦得乐,请您来和我一起当菩萨!连小小虫蚁都可以!不止于爱心,更对众生具足信心-- 
  当初读《无量寿经》[发大誓愿第六],一开端读到--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
  第一个大愿--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
  我便震动了!这是何等胸怀,连蚊虫蚂蚁这平时几乎无人注意,更莫说在意牠们是否受苦的小小众生,他都关切,发心救度不令受苦;我心倾折,再无他慕。
  阿弥陀佛--  
  「光中化佛无数亿」,无量无边的众生也都同心共同化入此光中!

几人骑鹤上扬州?

□几度雷轰荐福碑!  
●岂有人间不逢春?  
  读《感应篇•注赞》,所引述的其中一则历史典故令人十分感叹--
  在中国江西鄱阳县的荐福山上,有一块唐人欧阳询手写的《荐福寺碑》。
  这块碑石背后有一段传奇,后世还由此传出了一句谚语:「几度雷轰荐福碑」,用来比喻时运不济。
  说的是穷书生张镐的不幸遭遇。
  这件事情的详细经过如下--
  范仲淹在鄱阳任官时,有一位书生向他献诗。这位书生自诉穷困潦倒之极,自称:「平生从未吃饱一回,可说是天下间最最饥饿的人了!」
  范先生于是设法帮助他。由于当时盛行欧阳询所书写的《荐福寺碑》,每份拓本价值千钱。范仲淹先生便为书生准备了纸墨,让他去拓一千本,然后可在京城出售,换取用费。虽然一切都已准备就绪,无奈该石碑竟在一夕之间被雷击碎,书生终究未能成功拓印换钱。
  真是时也?命也!  
  这件历史轶事不禁让人深思:明明已有善人、贵人相助,为何还是偏偏遭遇天不作美,似乎功亏一篑呢?
  《注赞》中评述道:
  「於此益知吉庆避者,非吉庆避之,其福德淺薄,自不能与吉庆会也。」
  意思是:不要怪天不作美,也不要怨命运总是和你作对;这样只会越来越倒霉--
  「吉庆避之」是《感应篇》里的一句话;实际上,不是吉庆避开他,而是他的善事耕耘不足,福德淺薄,是他自己本身不能与吉庆会合,福力不够啊!
  简单譬喻:杯子容量太浅,装不进倾注入杯的好茶--
  这提醒我们:遇见什么事情都要首先回头往自己身上检讨,找出自己的可行之道,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徒增苦恼,于事无补;不如设法来改善自己、提升自己,为促成一件有益众人的好事而继续努力!这很愉快啊!
  譬如这件事,若我是这位书生的话,可以很遗憾、很悲惨地自怜:「唉呀!我又没得吃饱,又要继续挨饿了!」也可以暂时忘了自己,想到说:「啊!京城里很多人错失了一个得到很好的字帖,习写优美的字体的机会了!」然后想方设法去弥补这个缺憾,为那么多好学的人去张罗,就像范仲淹先生为他设法张罗「吃饭钱」一样;这不开始看到一线光明,找到可以继续努力的方向了吗?
  正如《注赞》中所说:
  「百万之钱,一旦失望!曏使碑不击碎,书生享用,其有穷乎?」
  就算一切顺利,钱赚到了,难道没有用完的一天吗?什么才是源源不绝的福缘呢?量大福大,不要只想自己,目光才会远大。
  贵人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让我们借力,可我们自己也得使力啊!投桃报李,我们也要想回报人家,也当别人的贵人,去帮助别人啊!还要告诉别人:是那位好心人帮助了我,拉我一把,也启发了我,所以我现在也帮助人,让大家都辗转承受自己恩人的恩泽,为恩人修福!
  《感应篇•注赞》中,「赞曰:淑慝以类,吉凶在人。譬如仪凤,不栖荊榛;虺蜴之窟,豈产珠珍?冰雪凝沍,寒谷不春!一气所感,当识其因。]
  要辨明因因果果:物以类聚,应由感召;我们如何用心?如何思考?冰天雪地之中,难有生机;但到春暖雪融,泥土得到滋润,植物便开始发芽生长。将烦恼化作菩提,改过是一种奇妙的化学作用,在苦报中检讨自己,从苦果中汲取智慧,陶冶自己、磨炼自己,为家人亲友,为世界贡献一个更好的自己!
  _____  
≥附记: 
  这则轶事曾被改编为元杂剧剧本,剧名《半夜雷轰荐福碑》,马致远撰。
  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二中也有这么一则题为[雷轰荐福碑]的记载:
  「范文正公镇鄱阳,有书生献诗甚工,文公礼之。书生自言:『天下之至寒饿者,无在某右。』时盛习欧阳率更字,荐福寺碑墨本直千钱。文正为具纸墨,打千本,使售于京师。纸墨已具,一夕,雷撃碎其碑。故时人为之语曰:『有客打碑来荐福,无人骑鹤上扬州。』东坡作《穷措大》诗曰:『一夕雷轰荐福碑。』」
  这么多人传述这则故事,当然不可能是为了奚落一位已经作古的穷书生,更不是为我找寻失败借口提供方便,一句「有客打碑来荐福,无人骑鹤上扬州」倒是让人觉得颇有意味--
  打碑拓印字帖是为求福求财,可惜「无人」,所谓「天地人/称三才」,顶天立地可称为人,看看天那么阔,大地如此厚实,我们也要心胸开阔,视野宽广,还要脚踏实地,忍辱负重!「骑鹤」才能「上扬州」享福,那不是就得先有闲云野鹤的独立清高,看得远吗?

Monday, February 28, 2022

说说文章

□说说「文章」
●读《憨山大师法语》随笔
  文者,心之章也。學者不達心體,強以陳言逗湊,是可為文乎?須向自己胸中流出,方始蓋天葢地。
   ~憨山大师
  ----
  在《憨山大师法语》(净空法师选辑)读到这么一段话--
  「文者,心之章也。學者不達心體,強以陳言逗湊,是可為文乎?須向自己胸中流出,方始蓋天葢地。」
  因为自己经常写文章,因而对此特别留心。
  大师的话很有意思,以前常被老人提醒:写文章,要「言之有物」!
  那时不明白,学习佛法久了,似乎有点感触,今天读大师开示,可说一语点破迷惑!
  本篇法语为[示陳生資甫(吉水人)],选自:《憨山老人夢遊集》(侍者福善日錄/門人通炯編輯/嶺南弟子劉起相重校)卷第三。
  同篇中还有几段开示,与此相呼应--
  憨山大师信手拈来,都是梅花,芳香扑鼻而来,淡雅悠远,穿过严冬霜雪,阵阵袭人!
  这不引了一句孔子的话--
  「孔子曰:『知幾,其神乎!』說者謂:『幾』者,動之微。學者當於未動時著眼,方乃得力。」
  •孔夫子说:「能够洞悉微细之处,那可『神』了!」所谓微细,就在念头刚触发的纤毫之际!修学的人应当在念头尚未萌动时落足眼力注意,那才得力!
  大师补充解说--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正好於六祖『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上座本來面目』同。參!」
  •左右开弓,同指一月,儒、佛各一句,让你我各自好好参详。
  大师也拈来孟子的语录一句,
  「孟軻云:「食、色,性也。」此言似千七百則註脚。殊非章句家可知!」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深浅、形式、手法表达不同,本质原理是一样的。看见的人不论顺着那根手指,都往指端所向的月儿凝望,那一轮光明皎洁。若是呆视手指的话,两头张望或一头雾水,同样错过了花好月圆。
  大师提示--
  「儒生有志於道者,獨向禪中求做工夫,却不知『念茲,在茲』,便是上乘初地。」
  (--「一念相应一念佛」。)
  说的是心、用的是心,这是心地功夫的指导和传承,效果本应是心和心的共鸣!
  「你如是,我亦如是」:你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也是;你的经验感受是这样,呀,我也是啊!彼此对照印证,交换着心与心的相契。
  再读一次大师法语--
  「文者,心之章也。」
  •文字描述的是心的地图--
  「學者不達心體,」
  •通过读书来学习的人,不能往心的本身去体会、用功,文字的提点被当成点缀粉饰的化妆和自夸,不仅曲解,也作废了文章本具的功能,写作者意图传达的智慧经验,以及积极完成的使命。
  「強以陳言逗湊,是可為文乎?」
  •硬将各种言句拼凑一起,做一番拾人牙慧的抄袭工夫,这是在写作文章吗?同样地,徒然咬文嚼字,而不明白意在言外,不是死读书,就是读「死」书;不是书呆子,就是玩弄文字游戏,那是在读书学习吗?
  大师用心提醒--
  「古人云:『工夫在日用處。』此死句也。今日坐在此語窠臼中,縱是有志之士,亦皆賣弄識神影子。非言者之過;執言之過耳!」
  •「执着」意味着粘着、被捆缚,有死抓不放的纠缠意味,「工夫在日用處」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明察秋毫,调伏心绪,了知种种前因后果,不是把日常生活就当成「功夫」:继续贪嗔痴慢、继续糊涂…只是套上几个佛教术语,加上一顶「佛化」的帽子,那是自欺欺人,纯粹胡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