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憨山大师法语》随笔
文者,心之章也。學者不達心體,強以陳言逗湊,是可為文乎?須向自己胸中流出,方始蓋天葢地。
~憨山大师
----
在《憨山大师法语》(净空法师选辑)读到这么一段话--
「文者,心之章也。學者不達心體,強以陳言逗湊,是可為文乎?須向自己胸中流出,方始蓋天葢地。」
因为自己经常写文章,因而对此特别留心。
大师的话很有意思,以前常被老人提醒:写文章,要「言之有物」!
那时不明白,学习佛法久了,似乎有点感触,今天读大师开示,可说一语点破迷惑!
本篇法语为[示陳生資甫(吉水人)],选自:《憨山老人夢遊集》(侍者福善日錄/門人通炯編輯/嶺南弟子劉起相重校)卷第三。
同篇中还有几段开示,与此相呼应--
憨山大师信手拈来,都是梅花,芳香扑鼻而来,淡雅悠远,穿过严冬霜雪,阵阵袭人!
这不引了一句孔子的话--
「孔子曰:『知幾,其神乎!』說者謂:『幾』者,動之微。學者當於未動時著眼,方乃得力。」
•孔夫子说:「能够洞悉微细之处,那可『神』了!」所谓微细,就在念头刚触发的纤毫之际!修学的人应当在念头尚未萌动时落足眼力注意,那才得力!
大师补充解说--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正好於六祖『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上座本來面目』同。參!」
•左右开弓,同指一月,儒、佛各一句,让你我各自好好参详。
大师也拈来孟子的语录一句,
「孟軻云:「食、色,性也。」此言似千七百則註脚。殊非章句家可知!」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深浅、形式、手法表达不同,本质原理是一样的。看见的人不论顺着那根手指,都往指端所向的月儿凝望,那一轮光明皎洁。若是呆视手指的话,两头张望或一头雾水,同样错过了花好月圆。
大师提示--
「儒生有志於道者,獨向禪中求做工夫,却不知『念茲,在茲』,便是上乘初地。」
(--「一念相应一念佛」。)
说的是心、用的是心,这是心地功夫的指导和传承,效果本应是心和心的共鸣!
「你如是,我亦如是」:你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也是;你的经验感受是这样,呀,我也是啊!彼此对照印证,交换着心与心的相契。
再读一次大师法语--
「文者,心之章也。」
•文字描述的是心的地图--
「學者不達心體,」
•通过读书来学习的人,不能往心的本身去体会、用功,文字的提点被当成点缀粉饰的化妆和自夸,不仅曲解,也作废了文章本具的功能,写作者意图传达的智慧经验,以及积极完成的使命。
「強以陳言逗湊,是可為文乎?」
•硬将各种言句拼凑一起,做一番拾人牙慧的抄袭工夫,这是在写作文章吗?同样地,徒然咬文嚼字,而不明白意在言外,不是死读书,就是读「死」书;不是书呆子,就是玩弄文字游戏,那是在读书学习吗?
大师用心提醒--
「古人云:『工夫在日用處。』此死句也。今日坐在此語窠臼中,縱是有志之士,亦皆賣弄識神影子。非言者之過;執言之過耳!」
•「执着」意味着粘着、被捆缚,有死抓不放的纠缠意味,「工夫在日用處」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明察秋毫,调伏心绪,了知种种前因后果,不是把日常生活就当成「功夫」:继续贪嗔痴慢、继续糊涂…只是套上几个佛教术语,加上一顶「佛化」的帽子,那是自欺欺人,纯粹胡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