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佛论侠•读人心
●悲伤是一种力量1
我读武侠小说,为之目眩的不是武功招式,而是人心的变化无常。跌宕起伏的情节转折源自人心不可思议的力量,为之惊叹,为之扼腕叹息!
所以我读武侠小说--
读的不是武,读的是人心。
---
喜读《神雕侠侣》,其中一套绝世武学「黯然销魂掌」,更是一见倾心,毕生难忘!
这套掌法是神雕大侠杨过所自创,由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得名。
看来,神雕大侠有着一定的文学水平,信手能将自创的武功与文学名作联想,并且取材定名。
日本一代剑圣宫本武藏在《五轮书》中说:
「偏于剑术之利,岂能窥剑术之秘乎? …武士务必文武皆精… 兼具万事之用,始有剑法实际之用。」
绝世高人东邪黄药师在见了杨过施展这套「黯然销魂掌」后,曾当面赞叹:「老弟这一路掌法,以力道的雄劲而论,当世唯小婿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可以比拟。老夫的落英神剑掌便却输一筹了。]
须知黯然销魂掌是在杨过思念小龙女却不得相见的漫长等待中,从郁闷悲愤中化出的力量。后来杨过与小龙女得以重逢,心情舒畅,便发挥不出黯然销魂掌的惊人杀伤力了!
其发明经过如下:
「杨过自和小龙女在绝情谷断肠崖前分手,不久便由神雕带着在海潮之中练功,数年之后,除内功循序渐进外,别的无可再练,心中整日价思念小龙女,渐渐的形销骨立,了无生趣。一日在海滨悄立良久,百无聊赖之中随意拳打脚踢,其时他内功火候已到,一出手竟具极大威力,轻轻一掌,将海滩上一块岩石打得粉碎。他由此深思,创出了一套完整的掌法,出手与寻常武功大异,厉害之处,全在内力,共有一十七招。」
经历过如此心碎疼痛的人自能了解,悲伤的力量,沉重压抑,何止千斤!一旦将它疏导,注入招式手势之中,排山倒海的伤心情绪漫延开来,淹没了心中也有悲怀的人,可称之为「心理武学」,伤心伤身,毁人躯体,摧人心魄!
---
「剑道就是心法,不是外在的武力。」这是星云大师在文章中写下的一句话。
---
在星云大师的著作(《星云说喻2》)中说了一个关于宫本武藏的故事([看自己]),内容是柳生又寿郎当初向宫本武藏拜师学艺时的「第一堂课」--
星云大师在文中为我们揭示了剑圣所授绝世剑法中隐藏的「奥秘」--
「学武道,不是一味的拜师学艺便罢,更重要的是掌握心法。剑道就是心法,不是外在的武力。」
所谓「内功」;这与佛法号称「内学」似乎有所仿佛。
大师提点:
「无论学剑、读书、学各种技艺,甚至做任何事情,应该多看自己,省察自心,才算是大有成就。」
---
由黯然销魂掌的创造,联想到了当代唯识大师宜黄先生欧阳竟无的「悲愤而后有学」--
《星云大师全集》[性相圆融欧阳竟无]中描述:
「欧阳渐的前半生在家贫亲殁中成长。胞姐与嫂嫂都相继守寡,前来依靠母亲维生,辛勤一生的母亲也在他三十六岁时辞世,使他痛不欲生。为报母恩,他断荤食茹素,一心在佛法上寻求解脱。后来他的二子一女也相继在年轻时溺毙、病故,寡姊亦早他而逝,欧阳渐一生备尝生离死别之痛,因此未来他在佛学上之有所成就,乃『因悲愤而后有学』所致。」
又说:
「欧阳渐一生无所凭借,因『悲而后有学,愤而后有学,无可奈何而后有学,救亡图存而后有学』,唯自强不息,踏实勤学而已。其学以崇尚真实为主,修则重定心。近数十年,中国文化中特见深厚的学人,几乎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民国学者梁启超曾说:『听欧阳竟无讲唯识,始知有真佛学。』由此可知,他对唯识学的深入。欧阳渐不仅是唯识大师、受人敬仰的教育学者,更是弘扬佛教文化的一代俊哲。」
当悲愤的力量化作学习度苦的动力,在痛苦中洞察觉悟,还能成就一股救苦的力量,以佛法帮助其他众生。
____
●悲伤是一种力量2
由绝世武学「黯然销魂掌」在思念妻子的凄苦中被发明创造,我们想到了欧阳竟无先生屡遭失去亲人之痛,国愁家殇,迸发出深入钻研佛法的大雄力!
谈武侠,思佛法;
---
且看欧阳先生自述心声--
「吾所亲爱,如一子地,寒暑阴阳,凌蔑失序,一举一动,人之图己,恐恐惴惴,光天无之。吾之爱矣,奈何勿悲?悲之甚矣,日夜迫切以思,求所以医,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尽大地人皆吾一子,皆失其序,皆吾所悲,吾皆求医。医也者,学也。悲而后有学,愤而后有学,无可奈何而后有学,救亡图存而后有学。不如是而有学,其施也不亲,其由来也不真,其究也无归…」(~欧阳竟无《内学》叙言)
好一句:「医也者,学也。」
像心疼独子一般地心痛难受:心疼他的痛、悲愁他的苦,日以继夜迫切忧虑期望得以疗愈他的苦,由他而想到了一切人也都在承受着苦痛的折磨…要救疗他们就得先治疗自己,而医治的方法就是学习--
因为感受着苦,所以知道苦的难受;因为悲痛着挚爱亲人的苦,所以迫切难忍、刻不容缓!积极地催促着自己精进学习,自发地专注、拼命地学习!
---
人生是苦,而苦是动力,推动着我们奔向解脱;爱人是苦,这苦催促着我们为他疗苦,就得自己勤奋精进,努力学习佛法,趣向觉悟,实现解脱--
---
所以,我们谈佛论侠,为的是借鉴他人,鼓励自己!
____
•引文出自:
1. 星云大师著作《星云说喻2》[047-看自己] 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10311
2. 星云大师全集《佛教丛书9|弟子(2) / 008-壹、中国/ 061-性相圆融欧阳竟无》
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254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