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珠楼主的感念师恩
曾经听闻「文如其人」的说法,因此读文之前常常习惯先追寻作者的事迹,再决定深入其人的著作堂奥。这是因为我深深服膺弘一大师「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说法。
对神怪武侠名作《蜀山剑侠》闻名已久,却尚未拜读,主要是因为半生读书的精力、时间都用在了佛书经典上,还有就是对作者只知其名,其他并无了解。直到最近,读了一篇还珠楼主先生的公子李观鼎先生回忆父亲的文章,十分感动,萌生了一读楼主系列著作的念头。
以下是其中一段叙述楼主终生不忘师恩的动人文字;李观鼎先生写道:
❛父亲平时不拘礼俗,但每逢农历腊月初三,他必郑重其事地拜祭恩师王二爷。这一天,他一早就忙活上了:又是洗碗涮盏,又是切肉剖鱼,又是温壶烫酒,又是端锅掌勺,事必躬亲,不劳家人相助。王二爷气绝辞世的子时(十一时)一到,父亲便恭恭敬敬地在先师遗像前摆好祭品,酒、菜、汤、饭、甜食、水果一应俱全。其中,父亲亲手烹制的麻婆豆腐、冬笋肉丝、豆瓣鱼和糖醋排骨四样小菜,虽非“珍馐”,却堪称“佳肴”,都是王二爷生前最喜欢吃的。❜
❛焚香礼拜之后,父亲侍立一旁,每隔十来分钟,还要为先师敬酒夹菜或添饭盛汤一次。在持续个把小时的过程中,父亲一直保持头容正直、气容肃穆、立容前倾、色容庄重,那眼神似在仰慕,那耳神似在聆听,那形神似在礼赞,那心神似在向往,……最后,他终于打破声容静默,在大段大段屈子《天问》的背诵中,结束了一年一度的腊祭。❜
❛起初,我并不理解一次普通的腊祭何以要如此认真、如此用心,便去问父亲,他说:“古语有云‘祭如在’。就是说,祭祀先人要像先人在自己身边一样。”“那么《天问》是背给王二爷听的吗?为甚么?”我好奇地追着问父亲,他说:“是的。《天问》是王二爷教我的最后一首诗,可惜还没有讲完,他老人家便走了。我这是在向他继续请教啊!”后来,我渐渐长大,读的书多一些了,才知道父亲的祭礼竟然和《礼记》上讲的“祭义”相通相应…❜
❛父亲的腊祭,教我懂得做人须有感恩之心。正所谓“礼自心始,仪与情通”,礼仪之用,关键乃在有“心”有“情”,否则便成了表面文章。“恩重如山”的内蕴,一方面固然在于施者慷慨无私的付出,另一方面还在于受者心会情融的体悟。在父亲心目中,王二爷教导之恩重如峨嵋、青城,从这种内心深处的感纫出发,其所行祭礼的外在形式才有了“祭如在”的神髓,成为一次亲切的师生对话。❜
(∼节录自李观鼎《沉淀下来的往事——父亲还珠楼主生活琐忆》)
「感念师恩」这句话,在读了楼主的真实演绎后,具体、生动的心思力行,让「祭如在」活生生地展现眼前,烙印在心,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感恩祭祀的真实意义和价值,以及对人生际遇的实际影响。
∼学 于清明后一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