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马六甲老街街头,我们东张西望,到处溜达,然而,我们可能错过了什么?不少老屋的门板上、屋檐下,镂刻着「河图、洛书」的字样;还有一户的门上对联提到了「尧天、舜日」—我们知道:尧舜的继承人,是禹,而《洛书》就与他有关。
这群把华人子弟和华人文化带到此地的马六甲古代先贤,在门板上昭示的其实是一个极重要的讯息:中华文化的心传!
《汉书·五行志》中记述:「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认为大禹治洪水时,上天赐他一部《洪范》,帮助他治水,当然,也治理天下、造福黎民—我们知道:洪水让人民受苦,治水当然有功于人民;我们也知道:民如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治水与治民,在上天与圣王的心里,何尝没有相通之理?!
实际上,水代表的是人的欲望,懂得如何疏导自己的欲望,不使泛滥成灾,是这一切的起点!
———
□歷代帝王的口傳心授:中華文化十六字心法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這十六個字便是儒學乃至中國文化傳統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古文《尚書·大禹謨》中有所記載,《荀子·解蔽篇》中也有類似的引注,稱:「《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據傳,這十六個字源於堯舜禹禪讓的故事。當堯把帝位傳給舜以及舜把帝位傳給禹的時候,所託付的是天下與百姓的重任,是華夏文明的火種;而諄諄囑咐代代相傳的便是以「心」為主題的這十六個漢字。❜
∼这是一段网络流传,注明为《南懷瑾講演錄》的文字。读了之后,我心生惭愧,觉得身为华人子弟,我应该对这「十六字心传」有点认识才好。在网海捞宝,我决定一读真西山夫子的《心经》。
被誉为「帝师」的宋濂在某个场合中,曾为明太祖推荐了几篇帝王必读:
「《尚書》二《典》、三《謨》,帝王大經、大法畢具,願留意講明之。」
所谓二《典》、三《謨》是《尚書》中的《堯典》及《舜典》以及《大禹謨》、《皋陶謨》及《益稷》。「十六字心传」就记载在《大禹謨》中。
在宋朝真德秀编撰的《心经》中,篇首便引用了朱子的话来诠释这个中华文化心传之法:
❛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心人道,心之异者,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尔。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
简单、笼统的理解:
心的广大灵敏知觉,能量和力度可说是一样的。因为人有决定心的方向以及如何用心、动念的自主权,不同的地方就出现在:它的出发点是狭窄局限的自私立场、或是源于生命本质的正大光明?正因为如此,结果产生的知觉便有所不同了:有人感觉危殆而不安,有人显得微妙而难以窥测。
然而,生而为人也就有了这个身体形貌,所以即使是上智的圣贤人也不能没有人心,也一样有着同样的人性。也因此即使是下愚之人也不可能没有道心。这二者揉杂于方寸之间,如果不知道治理它的原理和方法,那么造成危害的心理所形成的恐惧和危机就愈来愈变本加厉!表现微妙、发挥精微,细腻、细致的心灵也愈发微妙不可思议!
无论如何,天理的绝对公平,常常不被人所谨记、深信,我们也就往往不敌自己充满蓬勃欲望的私心。反之,如果用心精细就能明察人心、事理,这二者之间就不会参杂纠缠了。一贯地守持自己本心的端正而不偏离、放逸,不断地专注、依循正道,不能有一时的间断,一定要使道心经常作为这一身的主人,而让自己的心听命于正道的指引。那么,危殆就会转为安全、精微就会变得显著,而动、静,进、退,自然就不会有太多或不够的差异了。
∼南人自语于2021.01.30
“我可爱吗?”-原创卡通动物
-
可爱的小狗和小猪问你:"Am I Cute?"(“我可爱吗?”)
~原创卡通造型,我们亲自设计、亲手画上的可爱卡通动物!
手提袋(小)〈有拉链〉Handbag(S):
Size: 21 x 18 (x 4) cm
16 years ag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