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2(白话)
▷今天经过马六甲荷兰街,偶然转头就看见一间老屋的两片门板上正是:「河图、洛书」两个木刻大字。读过了“河图”的种种,我们继续来读书探索“洛书”中的深刻含义…
—————
☆洛书的来历和含义1
—————
▷《周易闡真》卷首
棲雲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體述
門人沖和張陽全校閱
後學劉卜雲重刊
△洛書
○
洛書,是陰陽交錯綜和,五行逆返回運,有為變化的道。
上古大禹治水時期,有一头神龜出现在洛河之中,它的背壳上有纹理,九道纹理靠近頭部,一道纹理邻近尾巴,三道纹理靠近左肋,七道纹理接近右肋,四道纹理接近左肩,二道纹理靠近右肩,六道纹理接近右足,八道纹理靠近左足,五道纹理在背上中间部分,它的位置有九个部分,象一块九宮格,中间一组五道纹理又象是太極,正中心一道纹理又象征一氣;它形状四方,四方象征大地。
洛書,是取材逆克的原理。逆克,是以陰克陽,就是右行。所以中间士克北方水,北方水克西方火,西方火克南方金,南方金克東方木,東方木克中央土。陰在前、陽在後,陰沉靜、陽燥動,靜以制動,以克制為主,是通过收斂来达到成就的功夫。收斂成就,乃是金火的功力,火用来锻煉,金则被加以刑克,所以金居火位,火居金位,金、火同宮,而世间萬物無不借賴,陶冶、熔铸成就了。
金、火是陰陽具足彼此交錯,水、木是陽不動而陰穿錯渗入,金火克而水木的生氣就被收斂。克制它正是完全生成的原因,逆返它正是成就順畅的原因,所以外部交錯克制而中间綜和生成。錯,是参差交錯;陰陽在外部錯亂而互相克制。綜,是總汇整合;陰陽在中间總整而互相生成。交錯中有綜和,借陰来恢复陽,要从後天中回返先天之道,方法路径不就在这里吗?
人打从有生以後,陽盛到了極处而陰绵绵生出,五行交錯杂亂,陰陽互相不能交融,彼此互相戕害,真的埋沒了,假的張狂着,七情六欲,各种各样都有,五蘊、八識,件件都齐全,百种憂患感触他的心,萬种事务勞役他的形体,以苦為樂,以假作真,本來面目完全失去!这就如洛書中所图示:陰水克陽火,陰火克陽金,陰金克陽木,陰木克陽土,陰土克陽水的象征。洛書中有五無十,那是因为:陰土穿錯向外去克水的缘故。
上天有好生之德,借用神龜洩露了返本還源之道,好让人人都能歸家認祖,在性命根本上立住腳。我们的根本在於那里呢?就是中间五道之中的那一道纹理,所謂的“元牝之門”就是它了。這個門,出生在这里,死去之在这里,順着去在这里,逆着来在这里,五行錯亂分散也在这里,五行總整攢簇也在这里。要知道:这里有天地的根本,有仁義禮智的信啊!因为它有仁義禮智的信,錯乱了它也能彼此綜和,分散了它也能加以整合。失掉这“信”,那就五元都损傷、五物都發作,仁義禮智的性,變而為喜怒哀樂的性;守住这个“信”,那便五元都出生、五物都转化,喜怒哀樂的性,變而為仁義禮智的性。
洛書中的五道纹理,是表示:仁、義、禮、智,都根本於信。外围的四十道纹理,是用信来運动仁、義、禮、智。信於仁,就能行仁;信於義,便能践義;信於禮,就能行禮;信于智,便能用智。只要一信而仁義禮智,就無不隨心變化了。
∼威南2020.11.29
======
▷落实“收敛”的功夫,陶冶磨炼出一颗无欲的心——这一切,根源于“信”,归宿于“信”。济世度众的仁人志士,千辛万苦,坚定自己的信心,百折不挠,也就是为了坚定大众的信心而已。
—————
☆洛书的来历和含义2:变化之道
—————
變化之道,就是後天中回返先天之道,就是洛書图中所示:交錯中有綜和,三五合一的象征,五行有陰有陽,只有二五,並無三五。所謂三五,是就中间“五分三家”的數据来論述。中间总共五道纹理,北方第一道纹理是水。西边第二道纹理是火,東面第三道纹理是木,南方第四道纹理是金,中间第五道纹理是土。木生火组成一家,積數是二三相加為一五;金生水组成一家,積數是一加四等于一五;土居中央自成一家,積數自然就是一五。三家相見,就称为三五合一。三五合一,總还是一陰、一陽;二五之精,奇妙地合而为一了,二五既然合一,總归是陰中返陽,一五攢簇而团聚成一家,一五攢簇成团,渾渾淪淪,迴旋往复绕着圆圈無始無终,無聲、無臭,那儿有什么一五?那儿有二五?还说什么有三五呢?
後天中回返先天之道,就是在陰五行中返還陽五行,重新回歸到一氣而已。回返的方法,没有比首先回返“信”更优先的了。老子云:"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个“信”就是先天往來回复的信。这个“信”一恢复,戊土發現,內有主宰,萬緣皆空,所有的憂慮都平息了,於是:因为不陷入哀怨而生出智慧——信中生出智,那是戊土克癸水,而水返陽了;水返陽而智根本于信,智不妄起作用,人便無貪無求,心平氣和,而安樂天真并且因而自然显得安定从容彬彬有禮——智中显出禮,是壬水克丁火,而火返陽了;火返陽而禮根本于智,当然和而不同,若见到非禮的事当然就不会涉入履及,如此一来,由于燥氣全都化解云散,也就不再怨怒而成全了道義——禮中出義,是丙火克辛金,而金返陽了;金返陽而義根本於禮,正義、公義就不会過份,也不偏袒、偏私,虽然通權達變,却始终循規蹈矩,表现就是喜欢行善而含藏的就是一颗仁慈之心——義中生仁,是庚金克乙木,而木返陽了;木返陽而仁根本於義,仁爱但不過度而显得懦弱,至善自然無惡,忠誠专一就不会三心二意,那就由于無欲而决定有信了!仁中行信,是甲木克己土,而土返陽了;土返陽而信根本於仁,安住于自己本位,因而心志言行不動不搖,真土現出了形象,假土自然靜静褪去,戊己相合,喜、怒、哀、樂全都歸宿于無欲,仁、義、禮、智也就全歸一信。
∼威南2020.11.29
======
▷表达的方式不管有多少种,回家的交通工具或道路不论有多少选择,心只有一颗回家的心,于是,回家的路也就只有一条,叫做:可以回到家的路。
—————
☆洛书的来历和含义3:返成河图
—————
五氣朝元,後天五物,全都聽命於五元,四象和合,五行一氣,三五合一,結成聖胎,渾然天理,人的欲念不生,就能還原返本,歸根复命,依然是出生之初的本來面目。
有如洛書,陽五行居於正位,陰五行居於偏位,这是錯乱中有綜和;交錯中有綜和,是陰中返陽,可说是:金丹成功,显出瑞象了。在儒家,就说是:明善复初;在佛教,便说是:摩河般若波羅密。摩河,華语是“大”;般若,華语是“智慧”;波羅密,華语是“登彼岸”。
以大智慧来度过苦海登上彼岸,也是明善复初,還原返本的意思。三教聖人,所说所教都不外如是。
逆運的奇妙原理,金丹有為之道,全都是用逆運的功夫,所以说:七返九還、金液大還丹。七是代表陽火的數字,火居于金位,火運载着金而入庫回返真;九是代表陽金的數字,金居于火位,金遇着火而生出光明還元。一旦火返真了,後天之氣就全部化去!金還元而先天之氣逆转回旋,从此生生不息。仁、義、禮、智,源本於一信,金、木、水、火,歸於中间土。五行攢簇,洛書已经回返复成河圖了。
有為的事业完成了,無為的事业自然彰显,再加以向上的工夫,修炼河圖妙理,圆了先天無為自然之功,就可以达到神化不測了!
修道的人能够在洛書錯綜變化的地方,鑽破出一個孔竅,在中心一道纹理的地方立定腳根,逆而修之,何必担心五行不能攢簇,陰陽不能和合,金丹不能凝結,性、命不能彻底圆了呢?
∼威南2020.11.29
—————
∼所有白话译述原文取自:
《周易闡真》卷首
棲雲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體述
門人沖和張陽全校閱
後學劉卜雲重刊
△洛书
—————
▷附录原文:
□河图洛书2
—————
▷《周易闡真》卷首
棲雲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體述
門人沖和張陽全校閱
後學劉卜雲重刊
△洛書
○洛書者,陰陽錯綜,五行逆運,有為變化之道也。
大禹治水時,有神龜出洛河,其背有文,九文近頭,一文近尾,三文近左肋,七文近右肋,四文近左肩,二文近右肩,六文近右足,八文近左足,五文在背中,其位九,象九宮,中五又象太極,中一文又象一氣;其形方,方象地。
洛書,蓋取逆克之理。逆克者,以陰克陽,右行也。故中士克北方水,北方水克西方火,西方火克南方金,南方金克東方木,東方木克中央土。陰前陽後,陰靜陽動,靜以制動,以克為主,收斂成就之功也。收斂成就,乃金火之功,火以煉之,金以刑之,故金居火位,火居金位,金火同宮,而萬物無不借賴,陶熔成就矣。
金火陰陽具錯,水木陽不動而陰錯者,金火克而水木生氣收斂也。克之正所以全生,逆之正所以成順,故外錯克而中綜生。錯者,錯亂也。陰陽錯亂於外而相克也。綜者,總整也。陰陽總整於中而相生也。錯中有綜,借陰复陽,後天中返先天之道,不在是乎?
人自有生以後,陽極陰生,五行錯亂,陰陽不交,彼此戕害,真者埋沒,假者張狂,七情六欲,般般倶有,五蘊八識,件件皆全,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以苦為樂,以假作真,本來面目全失,如書,陰水克陽火,陰火克陽金,陰金克陽木,陰木克陽土,陰土克陽水之象。書有五無十者,陰土錯外去克水也。
天有好生之德,借神龜洩露返還之道。使人人歸家認祖,在性命根本上著腳耳。根本在於何處?即中五之中一文,所謂元牝之門者是也。這個門,生之在此,死之在此,順之在此,逆之在此,五行錯亂分散亦在此,五行總整攢簇亦在此。蓋此處有天地之根,有仁義禮智之信也。因其有仁義禮智之信,錯之能以綜,散之能以合。失此信,則五元皆傷、五物皆發,仁義禮智之性,變而為喜怒哀樂之性;守此信,則五元皆生、五物皆化,喜怒哀樂之性,變而為仁義禮智之性。
書中五者,仁義禮智,皆本於信也。外四十者,以信而運仁義禮智也。信於仁,則能仁;信於義,則能義;信於禮,則能禮;信于智,則能智。一信而仁義禮智,無不隨心變化矣。
變化之道,即後天中返先天之道,即書錯中有綜。三五合一之象,五行有陰有陽,只有二五,並無三五。所謂三五者,就中五三家之數論之也。中五共五文,北第一文為水。西第二文為火,東第三文為木,南第四文為金,中第五文為土。木生火為一家,積數二三為一五;金生水為一家,積數一四為一五;土居中央為一家,積數自為一五。三家相見,是謂三五合一。三五合一,總是一陰一陽,二五之精,妙合而一之,二五合一,總是陰中返陽,一五攢簇而一之,一五攢簇,渾渾淪淪,迴圈無端,無聲無臭,何有一五,何有二五,更何有三五乎?
後天中返先天之道,即于陰五行中返還陽五行,复歸於一氣耳。返之之道,莫先返乎信。老子云:"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信即先天來复之信。此信一复,戊土發現,內有主宰,萬緣皆空,諸慮俱息,則不哀而生智,信中生智,是戊土克癸水,而水返陽矣。水返陽而智本于信,智不妄用,無貪無求,心平氣和,而樂真而有禮,智中出禮,是壬水克丁火,而火返陽矣。火返陽而禮本于智,和而不同,非禮不履,燥氣悉化,則不怒而成義。禮中出義,是丙火克辛金,而金返陽矣。金返陽而義本於禮,義不過偏,通權達變,循規蹈矩,則喜善而藏仁。義中生仁,是庚金克乙木,而木返陽矣。木返陽而仁本於義,仁不過懦,至善無惡,誠一不二,則無欲而有信,仁中行信,是甲木克己土,而土返陽矣。土返陽而信本於仁,止於其所,而不動不搖,真土現象,假土自靜,戊己相合,喜、怒、哀、樂皆歸無欲,仁、義、禮、智皆歸一信。
五氣朝元,後天五物,皆聽命於五元,四象和合,五行一氣,三五合一,結成聖胎,渾然天理,人欲不生,還原返本,歸根复命,依然是生初本來面目。
如書,陽五行居於正位,陰五行居於偏位,錯中有綜也。錯中有綜,陰中返陽,金丹有象。在儒,則謂明善复初;在釋,則謂摩河般若波羅密。摩河者,華言大也。般若者,華言智慧也。波羅密者,華言登彼岸也。
以大智慧登彼岸,亦明善复初,還原返本之義。三教聖人,皆不外此。
逆運妙理,金丹有為之道,全以逆運,故曰七返九還、金液大還丹。七為陽火之數,火居金位,火運金而入庫返真;九為陽金之數,金居火位,金遇火而生明還元。火返真而後天之氣悉化,金還元而先天之氣逆回,生生不息。仁義禮智,本於一信,金木水火,歸於中土。五行攢簇,洛書已返成河圖矣。
有為事畢,無為事彰,再加向上工夫,修河圖妙理,了先天為無自然之功,可以神化不測矣。
修道者能於洛書錯綜變化處,鑽破個孔竅,于中心一文處立定腳根,逆而修之,何患五行不能攢簇,陰陽不能和合,金丹不能凝結,性命不能俱了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