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1(白话)
▷马六甲老街一些老屋的两片门板上分别浮雕着:「河图、洛书」的字眼。我们一起来读书探索其中的深刻含义…
—————
☆河图的来历和含义1
—————
▷《周易闡真》卷首
棲雲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體述
門人沖和張陽全校閱
後學劉卜雲重刊
△河圖
○
河圖,绘制展示的就是五行的順畅运行,自然無為的道。上古伏羲時期,有一匹龍馬出现在孟河的河面上,它的背上有一些點,二、七在前,一、六在後,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在中。它的位置分为五种象征、代表五行:一、六在後,象征北方壬癸水;二、七在前,象征南方丙丁火;三、八在左,象征東方甲乙木;四、九在右,象征西方庚辛金;五、十在中,象征中央戊己土。中央五點,又象征太極含藏四象;中间一點,又象征太極含融一氣。雖然分散开来是五十五點,它的中央實心只是二组五点,二组五点的实心中央其實只是一组五点,一组五点归總就是中间统摄全局的一点。因为它有五行,所以分作五點,因为这五行有陰、有陽,所以又積合為十點,因为这五行各有陰陽,所以又累積為五十五點。
《孔傳》中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这是因为天地造化之道,不過一個陽五行,一個陰五行,一生一成而已。雖然分作五行,而實际只是一陰一陽在運行作用,雖然是陰陽運行作用,而實际上只是一氣在來往運行作用。所以它的现象是: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金。從中开始,從中終结。开始、終结,無非就是一氣,無非只是一中。中,是天下的大根大本,就是土宮中和合的四象;和,是天下通達的大道,就是四象在外的一氣流行。中也好,和也罢,都是一氣,總是太極。这人呢,秉承天地陰陽五行之氣而出生这个身体,这一身中就具有这陰陽五行之氣。但是这五行有先天、有後天,先天五行屬于陽,後天五行屬于陰,一、三、五、七、九,是陽五行,属于先天;二、四、六、八、十,是陰五行,属于後天。以先天来说,一是元精,屬于水,為壬水;三是元性,屬于木,為甲木;五是元氣,屬于士,為戊土;七是元神,屬于火,為丙火;九是元情,屬于金,為庚金,这就是五元。五元既然具备了,五德就在这里寄寓了。
∼威南2020.11.28
======
▷修道求真并非脱离现实,也不虚无缥缈,而是脚踏实地,海阔天空!一定要用言语来说的话,是超越现实、虚灵空寂;心境淡泊,却涵容万物,无欲无求,却时时惊喜、处处含情:像风送来的花香,似虚还实,确有、如无!
—————
☆河图的来历和含义2:五德
—————
五德,就是仁、義、禮、智、信。
元精,是不精之精,它的體性純粹,發起而成為智。
元神,是不神之神,它的體质圓通,發起而成為禮。
元性,是無性之性,它的體性柔慈,發起而成為仁。
元情,是無情之情,它的體性剛烈,發起而成為義。
元氣,是無氣之氣,它的體性純一,發起而成為信。
五元,是五行的氣。
五德,是五行的性质。
五元、五德出生於先天,蕴藏於後天,當一个人还在胞胎之中,处于混混飩飩的时候,一氣混淪,形跡还未能被看见,它的理已经具备,以上所说的未生出的人,就如河圖中央的五、五點攢集在一起。
这个太極的象征,就是古人教人追根究底认取父母未生以前的面目。因为这事在未生出这身体以前,所以称为先天。以後天来说,二是識神,屬于火,為丁火;四是魂魄,屬于金,為辛金;六是濁精,屬于水,為癸水;八是遊魂,屬于木,為乙木;十是妄意,屬于土,為己土,这就是五物。五物既然具足,五賊就在这寄寓了。
五賊,是喜、怒、哀、樂、欲;遊魂主生,它的个性和善,与他相感心中就生起欢喜;鬼魂主死,它的个性惡劣,与他相感心中就生起愤怒;識神最靈敏,它的个性貪婪,与他相感心中就生起快樂;濁精最浮泛,它的个性癡迷,与他相感心中就生起悲哀;妄意最燥動,它的个性混亂,与他相感心中就生起欲望。但是後天五物、五賊,雖然同是五行所变化,其中却还有分別,五物之中,精、神、意都是後来再起,雖然魂、魄最先,魂却更先於魄。
∼威南2020.11.28
======
▷原来人去世后要做七七四十九天的追思祭祀和功德回向的来历与道家所说魂魄消散的期限有关…
—————
☆河图的来历和含义3:魂魄
—————
魂,是历劫輪回的種子,成為人、化為鬼都是他,成為聖人、成為賢人是他,作善、作惡也是他,被毛戴角也是他,这个身体未出生時他先來,一口氣还未断絕時他先去。當人破开胞胎出頭的時候,哇的一聲,就是魂入竅的時候,魂一入竅,受到後天木氣與先天元性相结合,假的依凭真的留存,所以嬰兒落地時没有聲音的话,活不成。因为他的遊魂并未进入,雖然有元性,也不能够獨立存活,假借真存,真也借假而留啊!
至於魄呢,那是借据血氣的靈,接受金氣而凝結,出生後七七四十九日后才完整,死後七七四十九日后才开始陨滅,世俗的亡人丧礼,以七七四十九日为期,正是因為这个原因。
魂这个东西,形迹遷移不定,離开这里去那里,離开那儿來这里,一直輪回不止息,经历长劫的时间而不壞,魄則隨着身体而或有或無。
識神雖然接受火氣而生成,也是魂所生出。
濁精雖然是接受水氣而生成,也是魄所含攝。
意,是思慮動作,就是役使精神魂魄四物的枢纽。五物、五賊,都在生了身体以後才出现,被称为已生出。因为它是在出生身体以後的事物,所以称为後天。
至於心、肝、脾、肺、腎,混濁而有形体,又不在这个例子中了。在有生的一开始,後天五行與先天五行,兩者合而为一,五物被五元所統攝,五賊被五德所制伏,一舉一動,都是先天在主宰,後天只不過是役從而已。所以在嬰兒还無識無知的時期,只有至善而不见邪惡,仁心彻底展现到了极点。仁就是元性的显露端倪,人、我兩边的对立都被忘却了,義达到了极处了;義就是元情的显露端倪,聲、色都不能迷乱它,智达到了极点了;智就是元精的显露端倪,心氣宁和平静,禮达到了极处了;禮就是元神的显露端倪,誠挚专一不二志,信达到了极点了;信就是元氣的显露端倪。靜下来就称為五元,動起来就称為五德,不论動、靜都是先天的作用和权限,間中有喜、怒、哀、樂的形跡,全都是出自于無心,喜而不留,怒而不遷,哀而不傷,樂而不淫。喜、怒、哀、樂还未發动,就称为“中”,發动而都能中和、调節,称为“和”。中也好、和也好,都可以这么形容:無欲。人如果做到無欲,精、神、魂、魄、意,便各自安于自己的本位,聽命于先天的主宰。
∼威南2020.11.28
======
▷原料被转化成制成品后,原料并未凭空消失,其实一直还在,只是转变了形式。
—————
☆河图的来历和含义4:娘生面
—————
先天、後天,陰陽互相交合,二、五的精,奇妙地和合而凝聚,或是先天发動而後天形成,或後天发動而先天现成,真的不離开假,假的不離弃真,真的依賴假的来完全,假的依賴真的而留存,彼此渾然一氣,毕竟無傷無損,圓满现成具足,有如河圖中的五行。陰、陽同居一处,是一氣流行的象征。古人教人窮究探取“娘生面”的说法,就在这里。
就在他二八的年华,先天氣足,陽刚到了極处而陰柔潛伏着生起,交接於後天,於是魂魄摇摆不定,識神起动而精竅敞開,意亂心迷,五物並肩興起,五賊互相攻戕,五元五德,漸漸依次剝落消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陰氣純而陽氣盡,还有可能不死吗?这样子順势下去就是芸芸众生的凡人之道。但是,聖人有先天的學问,能在先天未到極点的時刻而保住陽刚,於後天將要生成的時候而退却陰柔,借後天来滋養先天,以先天来化导後天,实行無為之道,直接登入聖人的台基。
無為之道,就在这河圖所示的微妙道理之内,河圖自中而生陰陽五行,就是芸芸众生凡人的順势人生之道。河圖中的五行,陰、陽互相和合,团聚成渾然一氣,就是芸芸众生成为聖人的逆運之道。逆運不是对返還的形容称呼,而是逆转所含藏的五行,歸於中黃太極,重新見到父母未生以前的面目。
∼威南2020.11.28
======
▷不必一直往外寻求,其实所有的丰盛一直都在,也只会、只能在自己的心中滋长…
—————
☆河图的来历和含义5:心
—————
孟子说:仁義理智根源於心,它生成形色的话,睟然呈現於面部的表情,盎然于背部的体态姿势,分布展现於身體四肢各部的肢体语言。四肢躯體不言而喻地流出了心声!要知道:心為一身之主,具有仁義理智之德,以一心而運动仁義禮智,純粹是自然天真!五物、五賊,同样都順从聽命!五行攢簇团聚,四象和合聚集,性即是命,命即是性,性、命本是一家,陰与陽渾然融化,形、神同称奥妙,與道和合称真!作为根源的心所生成的形色,不必言语也能传达心声,这都是自然而然!但是这个心,并非肉團的頑心,乃是天地之心:五行碰不到,四大沾不著,所謂的“元牝之門”就是它了!無拘方所、無有定位,猜擬它就错失了它,議論它就否决了它,不可以用语言傳说,不可以用筆墨形容!它的開、闔有時,動、靜自如,不偏不倚,至虛至靈,勉強而给它一个名字,就叫作:太極;勉強而替它绘个圖形,這個○就是啦!就是河圖中的一个點!因为它这个心是天地的根本,是性命的源头,後来就有高明的人,勉強用圖示的方式以“連環”的樣式(圖)来帮助提示人自己醒觉、自行领悟,用心神与它契合。
这心啊,它大得没有在它之外的东西,它小得內部什么都不能进入,三千大千世界也包容不了他,佛教五千四十八卷大藏經,說来说去也说不像他;儒家的六經四書,谈論来谈论去也没有能真的说得上是他;道家的丹經子書,千帙萬卷,还是没有办法把它形容得完整详细。要说它没有,那明明又活活潑潑地可以随时随地感受得到;要说它有,却又杳杳冥冥不知道去那里寻找,要如何把它抓取提出?有、無都不能将它对立,動、靜都不能拘限它。有这心,那便出死入生;失了这心,可就出生入死。是走向生?是步向死?只在这个心的得失之間而已。
仁義禮智根源於心,根源於这个心。这心內有五行之氣,而無有五行之質,它们藏於五行之中,却不落下形迹於五行;它本源于父母未生下我们之前,現形于父母既已生出我们以後;它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所以主宰了仁義禮智之德。仁、義、禮、智,都是这心的變化。因为它能變化仁、義、禮、智,还有一个“信”的形式。“信”并非外露而以言語来表达的信,而是陰陽合一,真實、無妄的“信”。真實,就是妙有。無妄,就是真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仁義禮智,都在其中。
無為之事,就是以道全形之事。以道全形,就是以信来統率仁義禮智;也就是以仁義禮智,而歸纳统一於信,就是以仁義禮智而歸於一信,也就是以仁義禮智而歸宿於一心,也就是仁義禮智而收歸於一中。信,就是心,中,就是總归一氣。一氣流动运行,五元、五德,团聚凝結不四散分离,渾然一个圆陀陀的太極,不滲杂、不泄漏,後天五物、五賊,也都化而為陽。先天氣,後天氣,兩者合而为一,了性就可以了命,最高最上的德就是無為之道!河圖所表示的道理就完全显露无余了。
∼威南2020.11.28
—————
∼所有白话译述原文取自:
《周易闡真》卷首
棲雲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體述
門人沖和張陽全校閱
後學劉卜雲重刊
△河圖
———————
▷附录原文:
□河图洛书1
—————
▷《周易闡真》卷首
棲雲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體述
門人沖和張陽全校閱
後學劉卜雲重刊
△河圖
○河圖者,五行順行,自然無為之道也。伏羲時,有龍馬出孟河,其背有點,二七在前,一六在後,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在中。其位五象五行,一六在後,象北方壬癸水;二七在前,象南方丙丁火;三八在左,象東方甲乙木;四九在右,象西方庚辛金;五十在中,象中央戊己土。中五點,又象太極含四象;中一點,又象太極含一氣。雖五十五點,其實二五,二五其實一五,一五總是中一。因其有五行,故分五點,因其五行有陰陽,故又積為十點,因其五行各有陰陽,故又積為五十五點。
孔傳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蓋天地造化之道,不過一個陽五行,一個陰五行,一生一成而已。雖分五行,而實一陰一陽運用之,雖陰陽運用,而實一氣來往運用之。故其象: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金。從中而始,從中而終。始之終之,無非一氣,無非一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土宮中和合四象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即四象在外一氣流行也。中者,和也、一氣也,總是太極也。惟人也,秉天地陰陽五行之氣而生身,身中即具此陰陽五行之氣。但此五行有先天有後天,先天五行屬陽,後天五行屬陰,一三五七九,陽五行,先天也;二四六八十,陰五行,後天也。以先天而論,一為元精,屬水,為壬水;三為元性,屬木,為甲木;五為元氣,屬士,為戊土;七為元神,屬火,為丙火;九為元情,屬金,為庚金,此五元也。五元既具,五德即於此而寓之。
五德者,仁、義、禮、智、信也。
元精者,不精之精,其體純粹,發而為智。
元神者,不神之神,其體圓通,發而為禮。
元性者,無性之性,其體柔慈,發而為仁。
元情者,無情之情,其體剛烈,發而為義。
元氣者,無氣之氣,其體純一,發而為信。
五元者,五行之氣。
五德者,五行之性。
五元、五德生於先天,藏於後天,當人在胞胎之中,混混飩飩,一氣混淪,形跡未見,其理已具,所謂未生出者,如圖中五五點攢於一處。
太極之象,古人教人窮取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者,即此也。以其事在未生身以前,故謂先天。以後天而論,二為識神,屬火,為丁火;四為魂魄,屬金,為辛金;六為濁精,屬水,為癸水;八為遊魂,屬木,為乙木;十為妄意,屬土,為己土,此五物也。五物既具,五賊即於此而寓之。
五賊者,喜、怒、哀、樂、欲也;遊魂主生,其性善,感則生喜;鬼魂主死,其性惡,感則生怒;識神至靈,其性貪,感則生樂;濁精至浮,其性癡,感則生哀;妄意至動,其性亂,感則生欲。但後天五物、五賊,雖是五行所化,其中猶有分別,五物之中,精、神、意皆後起,雖魂、魄最先,魂更先於魄也。
魂者,歷劫輪回之種子,為人為鬼是他,為聖為賢是他,為善為惡也是他,被毛戴角也是他,身未生時他先來,氣未絕時他先去。當人破胞出頭之時,哇的一聲,即魂入竅之時,魂一入竅,受後天木氣與先天元性相合,假依真存,故嬰兒落地時無聲者,不成。以其遊魂未入,雖有元性,不能獨存,假借真存,真亦借假而留也。
至於魄者,借血氣之靈,受金氣而凝結,生後七七四十九日而始全,死後七七四十九日而始滅,世俗亡人,七七四十九日之期,正為此耳。
魂之為物,遷移不定,離此去彼,離彼來此,輪回不息,歷劫不壞,魄則隨身而有無之。識神雖受火氣而生,亦魂之所出;濁精雖受水氣而生,亦魄之所攝。
意者,思慮動作,所以役使精神魂魄四物者也。五物、五賊,皆是生身以後所有,所謂已生出者也。以其事在生身以後,故謂後天。
至於心、肝、脾、肺、腎,濁而有形,又不在此例矣。有生之初,後天五行與先天五行,兩而合一,五物為五元所統攝,五賊為五德所制伏,一舉一動,皆先天主宰,後天不過為役從耳。故嬰兒無識無知之時,至善無惡,仁之至矣。仁即元性之見端也,人我兩忘,義之至也;義即元情之見端也,聲色不迷,智之至矣;智即元精之見端也,心氣和平,禮之至矣;禮即元神之見端也,誠一不二,信之至矣;信即元氣之見端也。靜之則為五元,動之則為五德,動靜皆是先天用事,間有喜、怒、哀、樂之跡,俱出無心,喜而不留,怒而不遷,哀而不傷,樂而不淫。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和也,是謂無欲。無欲則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聽其先天主宰。
先天、後天,陰陽相交,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或先天動而後天成,或後天動而先天成,真不離假,假不離真,真賴假以全,假賴真而存,渾然一氣,無傷無損,圓成具足,如圖之五行。陰陽同居,一氣流行之象。古人教人窮取娘生面者,即在此也。
即其二八之年,先天氣足,陽極而陰潛生,交於後天,於是魂魄不定,識神起而精竅開,意亂心迷,五物並興,五賊相戕,五元五德,漸次剝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陰氣純而陽氣盡,不死豈能乎?此順則生人之道也。惟聖人有先天之學,能於先天未極之時而保陽,於後天將生之時而退陰,借後天養先天,以先天化後天,行無為之道,直入聖基。
無為之道,乃不外此河圖妙理,河圖自中而生陰陽五行,即生人順生之道也。河圖五行,陰陽相合,一氣渾然,即生聖逆運之道也。逆運非返還之謂,乃逆藏五行,歸於中黃太極,复見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耳。
孟子曰:仁義理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現於面,盎于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蓋心為一身之主,具有仁義理智之德,以一心而運仁義禮智,純是天真,五物五賊,皆順聽其命,五行攢簇,四象和合,性即是命,命即是性,性命一家,陰陽渾化,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根心生色,不言而喻,自然而然也.但此心,非肉團之頑心,乃天地之心,五行不到,四大不著,所謂元牝之門者是也。無方所、無定位,擬之則失,議之則非,不可以言傳,不可以筆肖。開闔有時,動靜自如,不偏不倚,至虛至靈,強而名之,太極是也,強而圖之,這個○是也,即河圖中之一點。因其此心為天地之根,為性命之源,後之高明者,強圖以連環樣(圖)使人自醒自悟,以神契之耳。
是心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三千大千容不得他,釋氏五千四十八卷藏經,說不像他;儒家六經四書,論不及他;道家丹經子書,千帙萬卷,形容不盡他。以言其無,則又活活潑潑;以言其有,則又杳杳冥冥。有無不立,動靜不拘。有此心,則出死入生;失此心,則出生入死。生之死之,只在此心得失之間耳。
仁義禮智根於心,根於此心也。此心內有五行之氣,而無五行之質,藏於五行之中,而不落於五行,本于父母未生之前,現于父母既生以後,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所以主宰乎仁義禮智之德。仁義禮智,皆此心之變化也。因其能變化仁義禮智,又有信之名。信非外而言語之信,乃陰陽合一,真實無妄之信。真實者,妙有也。無妄者,真空也。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仁義禮智,皆在其中。
無為之事者,以道全形之事。以道全形,即以信而統仁義禮智也。即以仁義禮智,而歸於一信也。即以仁義禮智而歸於一信也。即以仁義禮智而歸於一心也。亦即仁義禮智而歸於一中也。信也,心也,中也,總一氣也。一氣流行,五元五德,凝結不散,渾然太極,不滲不漏,後天五物五賊,亦皆化而為陽。先天氣,後天氣,兩而合一,了性即可了命,上德無為之道,河圖之理畢露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