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_side

阅读索引

我的博客

  • “我可爱吗?”-原创卡通动物 - 可爱的小狗和小猪问你:"Am I Cute?"(“我可爱吗?”) ~原创卡通造型,我们亲自设计、亲手画上的可爱卡通动物! 手提袋(小)〈有拉链〉Handbag(S): Size: 21 x 18 (x 4) cm
    16 years ago
  • 活在感恩的世界 - 题目:活在感恩的世界 作者:黄威南(曾用笔名“筱梵”〔=小贩〕发表) “老板,可以替我在袋子上写上这句话吗?” 正在埋头苦干,将前面几位顾客嘱咐要写上的名字或寄语一一细心地写上他们选购的手提电话袋的我抬起头,看看她要写的到底是句甚么样的话? 我们这个小摊挡所提供的是太太自己用传统缝纫机手工缝制的手提电话袋。...
    16 years ago

作者介绍

My photo
-自由撰稿人 -新加坡《佛陀教育》期刊特约作者 -佛学撰著《情到深处人孤独》由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 -佛学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网海知音

Monday, November 23, 2020

东街纳「道」1∼5

□破门见法宝[东街纳「道」1]
  恩荣承北阙
  气象耀南邦
  ——东街纳某老屋对联
  —————
  今天报章的一幅新闻照片吸引了我:破旧的门板上庆幸还完好保留着木刻浮雕的门联字迹!上面写着的,就是以上这两句。
  因为最近都在读道书,直觉地认为这对门联有着浓浓的“道”味!  
  上联末后的一字:“阙[闕](读音:què)”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一般称:宫阙;亦可用指皇帝居处,并借指朝廷,谓:“阙下”。
  岳飞的《满江红》里头就有这么一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字典中“北阙”的解释是:
  1.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
  2.用为宫禁或朝廷的别称。
  但是在这里,或许只是我的主观想象,我认为“北阙”指的是天上的宫阙——满天星斗中,紫微帝星的所在。
  这种直觉和联想的原因也许是我对苏东坡那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无限喜爱。
  查考资料——
  《后汉书·卷四十八》说:“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  
  紫微宫,就是紫微垣,又称紫宫,就是天宫——也就是天帝所居住的地方。按《步天歌》所说,紫微垣为三垣的中垣,在北天中央位置,故称中宫,以北极为中枢。有十五颗星,分为左垣与右垣两列,《宋史·天文志》说:“紫微垣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
  古人夜观星象,确认这个星座系列就是天帝的宫阙所在。号称天子,被视为天命所授的人间帝皇就效仿天帝的宫阙来建造自己的皇宫。
  事实上,隋唐洛阳宫城名为“紫微城”,明清北京故宫名为“紫禁城”,都是作为紫微宫的象征而命名。
  《河南志·卷三·隋城阙古迹》说:“宫城曰紫微城,其城象紫微宫,因以名。”
  资料说明:
  隋唐洛阳城宫城,位于皇城之北,“以象北辰籓卫”——“辰”就是星辰——名称就叫“紫微城、紫微宫”,是天子所居之地。
  从紫微城到紫禁城,其实都是象征着天帝所居的紫微垣,与人间帝皇所居之处的相呼应。
  所以,对联中的“北阙”,无论作者用意为何,源头都是位于北方星空的紫微天宫。
  为什么古人那么热衷于将人皇的宫殿与天帝的宫阙攀比呢?
  因为古人相信“上天垂象”,认为人的命运与大自然的运行息息相关。例如: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洪文襄公》就有这么一段叙述:“太白星与日争光,流星入紫微宫……紫微宫者,人君之位,流星敢於突入,上天垂象,诚宜警惕。”
  《水浒传》中甚至还有这种说法:“端的是玉帝差遣紫微宫中两座星辰下来,辅佐这朝天子。”
  “敬畏天地”和“戒慎恐惧”的处世态度是我们在这些事例中能够明显直接感受到的。
  上联中,主人(或代撰者)表达了自己的荣耀或今日的荣华是一种恩赐或恩宠,所谓“恩荣承北阙”,说明自己身受的恩惠是来自于“北阙”——是来自当朝皇帝(国家政府以领导人为代表)的英明施政或/以及天帝的恩赐保佑。他没有把自己的成就视为纯粹自己个人的努力奋斗,他感恩安定的社会以及风调雨顺的自然环境,并且以他们的领袖作为感激对象的代表人物。
  这是否只是一种抬高帝皇形象的“造神”宣传?或是一种“愚民”的手法?如果只是草草看过而不深入一点去探讨,那当然会是这种结果;然而如果,那是一个许多读书人都熟读四书五经的年代,那是一个僧道积极讲学、著述的年代,那么这种天上、人间“相提并论”的原意,是以自然现象譬喻人间现象,以天意调伏人意、用天心纠正人心的用心良苦!
  引文中的“上天垂象,诚宜警惕”这一句就明白点出借助观察天象的变化来作为警惕自己的一个例子。《水浒传》中的说法则是在国家得到良臣助力时以谦卑的态度感恩上天“派人”来帮助世人,就有点像现代人将一些好人誉为“天使”一样!
  实则上,对联中上下对仗的“北、南”二字其实可以组成一个卦象,一个对我们启发深远的卦象——
  真没想到:从照片中一扇破门开始的搜索,启开了一趟有趣的寻“宝”之旅——寻访的不是别的,而是老祖宗镂在门板上无私地启发当时路人与后世闲人如我的深情厚意!
  正是:破门见法宝,东街纳「道」传!
  欲知是何卦象?且听下回分解!
  ∼威南 学2020.11.19
  ======  
□上水下火•北坎南离[东街纳「道」2]
  恩荣承北阙
  气象耀南邦
  ——东街纳某老屋对联
  —————
  当年南来的先贤,从南洋此地望北,那是一条沿途“坎”坷的旅路;终于落叶生根的这里,是“离”乡背井的安居之地。我们习惯说:水“源”、火“种”,北望的家乡是你我文化的根“源”,然而我们的先祖辈们却也把文化薪传的香火带到了此地,留下了火种。
  ——坎和离,水和火,可以组成一个水火既济的卦象。
  刘一明《周易阐真》中指出:「明為離德,位於南,為火,即神也。險為坎德,位於北,為水,即精也。」
  这位全真教龙门派的高道说:
  「濟者,陰陽相濟之義。既濟者,陰陽相濟之極也。卦德上坎陷、下離明,借險以養明,以明而禦險,明由險生,險因明通,明險相濟,故謂既濟。」
  ∼事物有正反两面,人生总有顺逆,两者如何互相周济,保持平衡?此卦解除冲突,转逆境为顺势,化敌对为协助,转危为安,绝处逢生!刘真人说:『借險难来培養光明,以光明来抵禦危險,光明由險阻而生,險阻因光明而通畅,光明平安与危險阻难互相周濟,所以称为“既濟”。』
  「此防危慮險、固濟丹元之卦,承上中孚而來。中孚者,悅而巽行,深造自得,陰陽不濟者,終必能濟矣。但不濟須求濟,既濟須保濟。保濟者,固濟丹元之功。固濟丹元,在乎以明禦險,防險養明耳。」
  ∼读这一段,不期然想起“保济丸”,没想到古早时连药名也含有哲理深意。
  文中提到的“中孚”是另一个卦象;“巽”也是一个卦名。要理解“既济”平衡转化的奥妙,就要看“中孚”卦,我们先跳过去看这段要说的「以明禦險,防險養明」:
  「養明者,藏明於內,有智不用,有才不使,明其明德,止於至善也。防險者,謹慎於外,非禮不履,非義不行,素位而行,不願乎外也。內既能養明,外又能防險,明有養而明不傷,險遇明而險即消。」
  ∼这段话最令人莫明其妙的大概就是「有智不用,有才不使」了!很多人一定要问:如果有智慧、有才干而不使用,那要来干什么?那是为了要「明其明德,止於至善」——恢复本性的光明,达到人生尽善尽美的世界!前文说明:培养光明的方法就是「藏」起光明——简单一点地说,就是不炫耀;通俗地说,就是韬光养晦。要知道:“藏”有两个读音,收“藏”和宝“藏”,细细琢磨,妙在其中!
  底下的「防險」,就是具体的落实方法:在接触外境时保持謹慎,非禮、非義的事情不做,安分守己,绝不分外营求。“內能養明,外能防險”——说明养明和防险是同时完成的一体两面。这样一来,本性的光明得到保养而恢复功用,“險遇明而險即消”,就能转危为安,化险阻为助力。
  这种收敛自己,蓄积能量的处世方法是否能够普遍为现代人所接受?
  正是:上水下火、北坎南离,光明由險生,險因光明通,水火成既济,何必不相容?
  且看“中孚”如何形成“既济”?就在下回分解!  
  ∼威南 学2020.11.21
  ======  
□对面窗门上的“中孚”[东街纳「道」3]
  恩荣承北阙
  气象耀南邦
  ——东街纳某老屋对联
  —————
  启示我们如何平衡转化险阻为光明的“既济”卦,承接“中孚”卦而来——
  巧得很,我在夜市摊档对面老店的其中一扇窗门上就浮雕着几个卦名,其中一个就是“中孚”。
  什么是“中孚”?
  「孚者,信也。中孚者,信在內也。卦體外四陽,而內二陰,虛於內而實於外,虛實相當,內外相應,且卦德內悅而外巽,悅而巽行,不即不離而行道,故謂中孚。此虛以求實之卦…」(刘一明《周易阐真》)
  ∼内在的信念是在个人本位启动一切的中枢,也是沟通协调的中介,真人指出:「虛於內而實於外,虛實相當,內外相應」是卦象展示的行动指标:内心谦虚,言行务实,心口要如一,不要假谦虚。坚定的信念来自谦虚的心灵,因为低洼之地才能聚集雨水,成其江流;空寂的心灵,随缘汲取百家之长,自然成其大家。
  卦德,可以说是这个卦所要表现的一种品质、一种德性:「內悅而外巽,悅而巽行,不即不離而行道,故謂中孚。」“巽”卦为风,带来炎热中的清凉,为植物如茅草和蒲公英等传播种子,古代也为帆船提供动力促进交通。一个人内心喜悦,对外处事带来清凉,让人如沐春风,传送生机、提供助力。“不即不离”也很重要,风势过大或太紧急也会带来伤害和灾难,若断断续续時隔太久也会造成阻滞,于人的行为来说,拿捏分寸,适可而止则恰如其分。
  「虛以求實」是这个卦的一个特色…
  刘一明《周易阐真》中说:
  「中孚者,中信也。信屬土,即黃婆也。黃婆在中,可以調陰陽、通人我、應萬事,無一物不可感通,是以中孚豚魚吉也。豚魚為無知之物,信能感之,則無知者且能順其我,而況有知者乎。」
  ∼信念是心灵的土壤,是中介,也是承载,更是滋养培育的材资。阴阳的对立冲突在坚定虚容的信念中消融调匀,人我的是非在谦和的信心中平衡协调,接通与万事万物彼此交流呼应的管道。这是“中孚”,所以它能原本难以相容的水火互相“既济”——最简单的证明在雨水后的阳光带来万树萌芽的生机,或烧一壶热水沏成好茶的芳香之中。既济,是矛盾冲突协调之后的美。
  「無一物不可感通」这句话令人神往,值得为它奉献努力。
  所谓「豚魚吉」,“豚”是猪,与魚一样,是人类眼中愚痴无知的动物,怎么说会带来吉祥呢?刘真人为我们指破玄机:「豚魚為無知之物,信能感之,則無知者且能順其我,而況有知者乎?」他说:猪和鱼是无知的动物,你的信念如果连它们都能被感动、感化,那么,蒙昧无知的一群尚且都能归顺于我,何况是聪慧有知的人类呢?
  当知:这个“豚魚之信”可一点也不简单!且听刘真人继续说:
  「修道者,能以感豚魚之信,用之修性命,未有不致其吉者。」
  ∼用足以感动豚魚的信念,来修道——调和自己先天的本性与后天的习性,那就没有什么不吉利的事情了!
  坚定的信念是吉利的关键,然而究竟是何等样的信念才达到“豚魚之信”标准呢?
  「但信能行之於順,不能行之於逆,其信不真,終必敗。信猶不為吉,人之信於道者有矣,通道而在平易之境,順順序序行去者亦有矣。若遇大難大困,大魔大障,顛沛流離,難堪之處,為道忘軀,不失所守者,萬中無一,能於難堪之處,不動不搖,過得去、打得出,方是感豚魚之信。」
  ∼能在逆境和种种难受、不堪中坚守信念,不失去一颗诚正信实、纯净纯善之心,始终安定闲适,甘之若飴,看看眼前的花花草草,瞧瞧上面的蜜蜂蚂蚁…检验自己、要求自己,其实不算太难,问题在于是否怡然摊开双手,坦然打开拥抱万物的胸怀?!
  刘真人说:要想实现“中孚”卦象所带来的“無往不吉”,必须做到:
  「中孚之吉,是以又利涉大川也。大川至險之地,逆境也。逆境能涉,則順境能涉,自不待言,順之逆之,俱皆過去得,其信無往不利,無往不吉矣。」
  ∼真人真言,浓缩一句:“逆来,顺受!”这一关能顺畅跨得过去,就见以上所说“中孚之吉”!
  正是:当年板上留字迹,至今隐说万事吉!
  欲知下联又将做何拆解?且看下回如何分说!  
  ∼威南 学2020.11.21
  ======  
□死人能说法•破门会传道[东街纳「道」4]
  恩荣承北阙
  气象耀南邦
  ——东街纳某老屋对联
  —————
  「气象耀南邦」是东街纳老屋破门上的对联中的下句,在此时的我眼中看来,也是“道”味十足!
  先说“象”:
  在刘一明真人自撰的《象言破疑》序文中说:
  「丹經萬卷皆象言也。象言者,非直言,非明言,非空言,非異言,乃有物有則,有指有證,取象演真之言。後人不究其意,止執其象,在儒者讀之,以為怪誕不經…」
  ∼「取象演真」该怎么理解?世间的糊涂人看万事万物,只局限于表面现象,流于形式;明白的人看事物,则透视它的本质,追溯它的源头、预测它的去向。
  “象言”,是对现象的说明,也是以现象来说明现象;在文字运用的技巧上,此处所指的就是:用譬喻或象征来说明事理。
  「《易》曰: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丹經皆本周易而作,其藥物火候,俱借天地、日月、四時以發揮其奧妙,若以丹經象言為怪誕…《易》有風雲、雷電、龍虎、牛馬、鹿羊、龜雉之象,與夫眇能視,跛能履,乘其墉,朋盍簮,噬膚滅鼻,困於株木,載鬼一車,刲羊無血等象,亦將以為怪誕…乎?」
  ∼天地是一种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规律;日月是天象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的生命中有天地日月,日月存在的作用则因我们而彰显。心是一面镜子,也是一座舞台,任何浮现其上的光影或翩翩起舞的形体,说是荒诞不经或是光怪陆离,又或说七彩缤纷,也许说多姿多彩,那都是人自己的判断和定义。於是,我们成了自己的观众,也是自己的魔术师;是表演者,也是终极的褒贬者。
  刘真人回忆自己学道的心路旅程而感叹说:
  「悲夫!正道失傳已久,不自今始。余自遇真師之後,取諸家丹經,彼此參看,實有得乎象言之意,因將所得於師者,盡洩於《參》、《悟》、《闡真》、《原旨》等書之內,猶恐學者難於貫通,又著《象言破疑》一書,繪圖畫像,細分是非,掃旁門而指正道,息邪說而辯真宗,此則余之本願。見是書者,當思死人亦能說生術,勿以糟粕笑棄。為幸甚。」
  ∼何谓“死人說生術”?换个角度来玩味这句话:面对一个人的离世时,在死亡现象的面前,在生离死别的场景中,我们领悟到什么?学会了什么?就是这位往生者对我们叙说的“生”活的艺“术”。
  或者,一个人自知自己的死亡离世对后人造成的影响,他所选择的:面对死亡时的表现方式,包括情绪的表达、遗言的交代…从弥留到进入死亡的这个阶段中他所选择的“呈现方式”,在临终一刻的心念痕迹可以保留在遗体的表情或肢体的僵硬紧绷或柔软轻安上。仿如遗体也在“说话”,这何尝不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死人說生術”呢?
  这就像这间老屋这扇破门上的这几个文字,如果被细心研索,仔细探讨的话,一环接一环的哲理,一层又一层的学问都可以被逐渐推敲出来!当年的房屋主人早已逝去,撰联、题字者,雕刻、造门者当然也都早已作古,但是他们的心血结晶却依然可以在遗物中、照片上,甚至记忆里继续陈数着他们的智慧和心意。
  这真是:死人說生術,破门能传道!
  欲知后事如何发展?待君自行寻访学习!至于“气象”中的“气”字如何分解?且看下回叙述… 
  ∼威南 学2020.11.23
  ======  
□气象万千[东街纳「道」5]
  恩荣承北阙
  气象耀南邦
  ——东街纳某老屋对联
  —————
  一提到“气象”这两个字,很多人应该会立时想到:①预测天气的气象台或②“气象万千”这句成语。东街纳破门上对联下句的起首就是这二字。前文已经先说了“象”字,现在说“气”字。
  刘一明《修真后辨》【先天精气神】一节中,引「紫清翁云: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是即所谓元精、元气、元神也。精气神而曰元,是本来之物。人未有此身,先有此物。即有此物,而后无形生形,无质生质,乃从父母未交之时而来者。」
  后天呼吸的气,我们人人熟悉,现在说的“元气”是“本来之物”,是“人未有此身”时,先有之物——有点像是传说中的“灵魂”,它能“无形生形,无质生质”,意涵看来比灵魂丰富,像是建构此身的一种材料和元素。
  再进一步,就是我们接着要看的:“先天一气”。
  以下是一段刘一明在《修真后辨》中【先天真一之气】一节中的论述摘录:
  「缘督子日: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悟真》云: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道光云: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能为万象主, 不逐四时凋。此皆言先天之气为生物之祖气,乃自虚无中来, 为万象之主,天地之宗,无形无象,无声无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然虽无形而能生形, 无象而能生象。以言其神,为不神之神;以言其气, 为真一之气; 以言其精, 为真一之精;又名真种, 又名金丹, 又名他家不死方。」
  ∼在我们凡夫俗子的眼中看来,人生不外是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这样看来,“无”是“有”的摇篮或舞台,“有”是“无”的前身,而“无”是“有”的变身。看来,有、无确是一体不二!如果能够看透这两者之间的玄妙,在苦乐、成败、起落、生死之间自由来回穿梭,自在潇洒地穿越其中,不死之方的仙药芳香似乎已经隐约飘到了鼻尖了。
  「非后天呼吸气、思虑神、交感精可比, 亦非元精元气元神可同…先天真一之气,历万劫而不坏,超群类而独尊, 生死不拘,有无不立,为后天精气神之根本, 为先天精气神之主宰, 乃至阳之物, 天上之宝,人罕识之。盖此物不在内, 不在外, 不落五蕴八识,不在五脏六腑,不在六根门头, 不在百骨穴窍,而在乎玄关一窍。有意寻之则着相,无意守之则着空;思之不得,议之不可;本来自有…至人用法追摄,以实形虚,以有形无,激而有象,从虚空中来,采而修之…」
  ∼上面说了一大串,但是,真人也在字里行间明白点醒:「思之不得,议之不可」,又说什么「有意寻之则着相,无意守之则着空」,那么,苦苦寻思有用么?但是,不去追究,能懂得吗?无论如何,说来说去,明显可以看出的一个脉络就是:这是一个寻根还源的过程,要立足根本,不能忘本,要饮水思源,要回头接源,要确保源源不绝!这是提醒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俯拾即是,垂手可得,譬如《朱子治家格言》中就教会我们:一粥一饭、一丝一缕,当思来处不易!
  ——没有这样的做人基础,这片人格扎根的土壤,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能发芽成长,乃至开花结果吗?如果连今生今世,有形有象的根本我们都忽视忘失了,我们还有能耐去探析无始以来一切生命的根本源头吗?点滴形成江河,百步始于足下,当善思之。 
  「悟元初遇龛谷老人, 示以修真大道,诸事显然, 惟于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之语,因自己所见不到,模糊十三年之久。阅尽丹经, 究未知其端的。后遇仙留丈人,诀破源流,咬开铁弹, 言下分明, 了然于心, 始知的虚无真虚无,真一是真一;不于我有,不从他得; 不可言象, 不可画图; 以意契之,以神会之;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则退藏于密; 通天彻地,为圣为贤,成仙作佛, 皆出于此。若人知得此先天真一之气,则大本已立,其它皆余事矣。所以古仙云: 得其一,万事毕也。」
  ∼看来,这“气”的学问可大着呢!

  
  ∼威南 学2020.11.2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