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_side

阅读索引

我的博客

  • “我可爱吗?”-原创卡通动物 - 可爱的小狗和小猪问你:"Am I Cute?"(“我可爱吗?”) ~原创卡通造型,我们亲自设计、亲手画上的可爱卡通动物! 手提袋(小)〈有拉链〉Handbag(S): Size: 21 x 18 (x 4) cm
    16 years ago
  • 活在感恩的世界 - 题目:活在感恩的世界 作者:黄威南(曾用笔名“筱梵”〔=小贩〕发表) “老板,可以替我在袋子上写上这句话吗?” 正在埋头苦干,将前面几位顾客嘱咐要写上的名字或寄语一一细心地写上他们选购的手提电话袋的我抬起头,看看她要写的到底是句甚么样的话? 我们这个小摊挡所提供的是太太自己用传统缝纫机手工缝制的手提电话袋。...
    16 years ago

作者介绍

My photo
-自由撰稿人 -新加坡《佛陀教育》期刊特约作者 -佛学撰著《情到深处人孤独》由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 -佛学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网海知音

Tuesday, June 16, 2020

像一根蜡烛那样燃烧自己

□像一根蜡烛那样燃烧自己 
作者:黄威南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太虚大师
  ----------------
  从小,我就很喜欢看蜡烛在暗夜中寂寞地燃烧,也很喜欢台湾李炳南老居士的一首〈殘燭〉诗:
  「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
  因为太喜欢了,所以曾经自己为他配上曲调,常常咏唱。
  据载老人曾書此〈殘燭〉條幅賜贈其門人于凌波醫師,在于凌波居士等撰著的《李炳南老居士与台湾佛教》中为此诗下了如此注脚:❛這四句詩,不啻是老人自己的寫照。❜
  爸爸往生的灵堂上,周经球居士前来吊唁;他说:“我来看一位老朋友…”言谈间,他给我出了一道考题,他说:“你听过净空老法师讲经,你知道佛教是什么吗?…明心见性!”周居士的“门槛”很高,提出的说法层次必须深入堂奥才有能力回答,自己所学、所知十分肤浅,只好呈心所见,只转述个人所听闻的一些名言佳句——“抄袭”法藏比丘当年自知初学的老实回答❛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於是我说:“这是我所听说的——”(「如是我闻」的白话试译?!)
  ❛知恩報恩,滴水之恩湧泉為報!❜我尝试忆诵,努力整顿不太清晰的印象后再接着往下念:”知義道義,仁義、情義、恩義人生;於世當作義人、仁人,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幅净空老法师墨宝——仰慕这样的人生。
  不料周居士一声棒喝!他说:“不谈法师,我们说他(出家前的)老师雪庐老人,李炳南老居士的心!”我明白居士所要指明的是“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的“心”——只有“记问之学”的我只好又再背诵一首诗,就是这首〈殘燭〉。
  想来我不过只是一个迂腐的佛门书呆子,至今仍不敢忘记中学时期参与佛教学习营,蒙来指导同学们的郑绥继居士结缘一部台湾圆香居士的《白话语译楞严经》(惭愧!因为畏难,至今未曾细读所译经文内容,只读了前言后记和扉页题字),书前有李炳南居士所题赠言:「時際末法,專修淨土是最聰明。萬法緣生,不昧因果是正知見。依聖教量,述而不作是大覺悟。語無深淺,有益眾生是好文字。∼九三學人李炳南拜讀」
  “述而不作”、“語無深淺,有益眾生是好文字”,是我铭记于心的关键词。
  虽然背诵的都是大德法语,但我的态度显然粗鲁狂傲,周居士不置可否,我亦因母亲派外甥、侄儿来叫唤而借此离席,被母亲指示坐在她面前不准离开,并由太太守护:“罚坐”。
  不久,母亲亦如她之前早已预示的,与父亲同归净土;想起当夜她最后一次再提醒我的,那句这半辈子听她说了无数次的:“你说过要改脾气的…”我痛彻心扉。
  爸妈走后,已成孤儿,我心如死灰,却被师父看透心事,提醒我:“您还有责任。”又对我说:“你已婚,不然可以出家。”
  回想起以父亲老朋友身份“出考题”的周居士,猜测他“不谈法师,谈老居士”的言外之意,成了我读(佛)书忏悔,为父母积福回向之余经常思考的问题。
  那天读鸟惭居士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一文,我就想:答案就在这里了。
  鸟惭居士这么归纳老人的为人处事:❛诚以自处,敬以治事,仁厚以待人。❜并介绍道:❛诚敬是做人处事的根本,世出世法没有诚敬,一定办不成。诚是实实在在,不敢自欺。敬是尽其在我,不敢马虎。印祖视诚敬二字为学佛的秘诀,说它是‘妙妙妙妙’,在文钞里,类似这样的开示,可说不胜枚举。这在  雪公,也是拳拳服膺,至终不渝,固然是奉行祖教,也是由于中国固有文化熏陶深厚所致。❜
  ——有恭敬心,把所遇之人都视为老师,就不会狂傲无礼,如能虚心向对方求学,就会收敛而不粗鲁,也不敢大声发脾气。如果至诚而不自欺,就知道自己无知浅学,怎有资格轻视别人?态度自然谦和。
  鸟惭居士介绍说:❛就拿恭敬三宝来说,民国六十一年前后,老莲社办大专佛学讲座。有一次,宣公上人(俗腊约六十上下)来访讲开示,雪公在旁侍听(像是坐在一张小学生用的那种木椅上),从头到尾,正襟危坐。当时  雪公已是八十三、四高龄,对待  上人,就像旧时学校的小学生听老师讲课一样,毕恭毕敬。❜
  ——李炳南老居士对宣化上人的恭敬,当时现场情景一定是看了让人觉得又有趣又感动,如果把它照相下来或绘制成一幅画,一定让观赏的人感到美好温馨!
  还有一件事,也是发生在雪庐老人八十几岁的同个时期,鸟惭居士说:❛…在某一次的  雪公上课中,突然走进来一位老比丘尼,身穿作务衣,脚穿拖鞋,神情有些呆滞,手上似是拿花,一步一步走向佛前。往上一供,转身朝外,突然走近  雪公讲桌,像要作礼。说时迟那时快,还没有让老比丘尼弯身,雪公早已一跃而出,下地伏拜。行礼后,令几位学生搀扶老比丘尼离去…❜
  ——鸟惭居士将两件轶事并提是有其深意的,他在举出实例后,“解画”如下:❛…以上是  雪公敬僧的一斑。 宣公上人是学禅的,雪公固然恭敬,这是不分门户;老比丘尼似是庸愚,不具僧相,雪公一样恭敬,这是不嫌修行高下有无。在他为何?不论,在我,敬其所应敬,这是  雪公的素怀雅量。❜
  “敬其所应敬”这句话,很感人。恭敬心,是“不分门户”、“不嫌修行高下有无”,甚至“不具僧相”——广义来理解,就是不对人评头品足、不以貌取人,包含不以人的衣着打扮、身份地位的贵贱,或形象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眼光”,或对方的处事风格是否迎合自己“口味”…总而言之一句话:“在他为何?不论”!关键“在我”——即是我都一视同仁,敬爱尊重。是啊,我缺乏的就是对别人的尊重,对他人感受的体谅和包容,只从自己立场想,肯定自己的理解判断,忽略对别人表达其自我想法和作风的宽容。
  曾风闻有人讥评老居士为“四宝”,言其气焰嚣张,凌驾出家僧宝之上,读此文后,疑虑冰消,并依文思维,自我检讨,特别是这一句:❛雪公教导后生晚辈恭敬三宝,自己更是处处以身作则,始终一贯…❜对人的诚敬是要表现出来的,才有意义,也能带动好的社会风气——这是从老居士的身教上体会到的一点心得;觉得以后应当常常这样自我提醒。
  鸟惭居士的解说很详细:❛…诚敬往外推就是仁厚…仁是孔圣人教化的大宗,重在安民,终极目标,是大同治世。慈(悲)是大乘佛教的大本,首在不杀,终极目标,是普置众生于净土之上,人人成佛。…这东西两圣所倡导的,隐然暗合。其下手工夫容有不同,所达境界或有深浅,其体并无两样。❜
  说“儒”、说“孔”,如果仅仅解读为一种标帜性的形象崇拜,可能并非文章的用意——一般说法,“儒”为入世,现实人生当前之用,“佛”则喻指自我离欲超脱、不为世绊的洒脱情怀,以此胸怀入世则有更少(乃至于无)的争执,更多的宽容谦让——这正是大众所欢迎的人物风范。内修而外用,取其相辅相成之意,是一种说理方式和教育手法的运用。若演变成宗派之分、学理争议,恐怕不是孔圣人或佛世尊教化弘法的原意吧!?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下面这段话,我们也就恍然大悟当年太虚大师接受推荐,以李炳南居士担任监狱宏法工作的因缘了——
  ❛不依孔仁,人而不仁,佛慈何从迈步?不尽佛慈,人而不慈,孔仁何由圆满?所以,儒佛离则两伤,合则双美。‘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太虚大师所说的这句名言,是否也就是  雪公一生所说所行、自利化他,所要诠释的一种儒佛融会思想体系?这又是值得我们深深省思的!❜
  人的一生,就像一根燃烧中的蜡烛,一分一分地越来越所剩无几,唯一值得努力的,唯一我所关注的,也是自己唯一感到安慰的,就是这场从不间断的燃烧曾温暖了、照亮了某一个过路的、身边的人,消除了某个生命在某个寒冷暗夜里的恐惧不安和颤抖瑟缩;这样的生命燃烧也就不可惜了操劳这一生的忙碌光景!

 ∼威南 自省于2020.6.14 午饭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