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如来与阿弥陀佛
作者:黄威南
许多年前的那一夜,在新加坡「佛友资讯」举行的月光会,听药师咒、听编辑子君说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以及月饼的来历,过后在他的提示下,引起了我读《药师经》认识药师佛的念头,一读之下,欢喜无限!当时以读《无量寿经》和一些弥陀净土的经典为主的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开阔无边的世界,那是诸佛之间广大无量的智慧和胸怀所成就的无量光明世界!
第一次接触到《药师经》是在马六甲公教中学的求学时期,嗜书喜读的我当时尚未正式接触佛法,一次休息时间到学校图书馆阅读时,无意间在某个书柜的底层角落发现了一本陈旧的书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注明为:太虛大師講述•學僧竺摩記。因为此书属“珍藏类”,不能借出,又看书本残旧,生怕弄坏,只有望梅止渴,不敢详细展读。
这一将书放回书柜的动作,就拖延了半生岁月,都没有好好地一读其内容。但是篇首芝峰法师的序文中气度恢弘的佛教行者形象却想必已在那匆匆一瞥的翻阅之际深深地熏入了我的心中,影响了往后的学佛方向以及对佛菩萨形象的观念。
且看芝峰法师如何道来?
「釋迦世尊,於娑婆穢土,剛強難化之眾生中,誕生成道,垂範四生,度脫九界,其無畏勇猛之精神,誠為不可思議者矣!故當時所攝化之大小乘弟子,無不具慈悲喜捨,四攝教化,獅吼象步,超然死生,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法華經》云:『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淨土不燒毀。』此為釋迦世尊,及其化眾,即於娑婆穢土,以建立其淨土者;猶彌陀之極樂淨土,藥師之琉璃光土。蓋十方諸佛,無不本其因中所發之無畏大願,所修之勇猛妙行,行圓願滿,果上之主伴功德備,依正莊嚴成,而清淨國土由之建立。」
“無畏勇猛”、“超然死生”——这样的描述是如何地生动有力!“…我淨土不燒毀…”的肯定语气,是如何地坚韧不拔!
“…釋迦世尊,及其化眾,即於娑婆穢土,以建立其淨土…”——释迦牟尼世尊和他所教化的徒众们就在这充满污染的娑婆世界就地建设起美好的清净佛土!法师所描述的佛陀和他所教化的菩萨、圣弟子们(不论在家、出家),不畏艰难,积极净化社会,教育群众的积极形象鲜明地浮现眼前;即使文字记不住(因为匆匆阅读),但是印象已经留驻内心,历久弥新。
此外,太虚大师、竺摩法师的名号也由此深印我脑海。后来中学毕业后曾专赴槟城一趟探访在那儿读大学的朋友,因慕名而妄想可以有缘见到竺摩法师一面(因我曾读他封面题字的《浅谈三皈依》而发心参加皈依仪式,决定尽形寿皈依三宝),结果因听说法师正在闭关而只在三慧讲堂外逗了一圈,惆怅而去!幸喜如今网络时代,搜索容易,像今天就找到了这篇法师当年以“学僧”名义记录的太虚大师药师经讲记!
《药师经》由曼殊室利法王子(即文殊菩萨)的一句启请问话开始——文殊菩萨说:「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而世尊的回答则是:「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
令人感到好奇的是,问话与回答都明言「诸佛」,但是为何世尊说明时却只单单介绍了药师如来这一尊佛?弘一大师著《药师经析疑》引后面经文:「如我称扬药师如来所有功德,此是诸佛甚深行处」及「若闻药师如来名号,此是诸佛甚深所行」说明「须知请诸答一,理不乖背」。怎么说呢?佛佛道同。这段经文让人联想起《阿弥陀经》中六方佛共同劝信,以及世尊所言:「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的情景,诸佛之间是如此地彼此同心同德,互相尊重,互相推崇、欣赏,绝对没有争信徒或抬高自己而非议他人!今日世间选修药师如来或其他诸佛法门如求生阿弥陀佛净土的广大佛子们,应当也会如他们所追随的佛陀一样彼此尊重、互相友好吧?!
那么,甚么是「诸佛甚深行处」呢?近代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曾作《药师如来本愿经重刻跋》,其中一段对此有详细说明:「…故受持者,或生净琉璃世界,或生极乐世界待至豁破凡情,圆成圣智,则直契寂光,东西俱泯而复东西历然,随愿往生。则与弥陀药师,同归秘藏,是名诸佛甚深行处。」显然一生提倡弥陀净土法门,并相传为大势至菩萨乘愿再来的印光祖师于东西两土、两佛之间是彼此心心相印,他说:「然在佛心,固欲以无上觉道,全体授与一切众生,而众生智有浅深,固不得不随其所乐,令彼所求各各如愿也。」东、西两佛,乃至诸佛菩萨之慈悲、恒顺众生及善巧方便,透过印光祖师的文笔让我们如沐佛光甘露,清凉无比!印光祖师赞叹道:「药师如来本愿经者,乃我释迦世尊愍念此界一切罪苦众生,为说药师如来,因中果上利生之事,实为究竟离苦得乐之无上妙法也。众生果能发慈悲喜舍之大菩提心,受持此经、此咒,及此佛名号,推其功效,尚可以豁破无明,圆成佛道。况其余种种果位,种种福乐乎哉?」推崇备至,当然有其理由,「凡至诚受持者,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也。」此句妙不可言,一语道出了念佛法门的奥妙!会念佛者当必皆心领神会,佛佛道同、佛佛同心,念一佛则念一切佛心、学一切佛行,何妨东、西?但随因缘,自在选择,一门深入,以求其专,以克服凡夫三心两意的妄想习气。事实上经文明言:「然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佛佛道同,佛佛皆是清净平等正觉,所建国土同样都是清净庄严无比,令人心生向往。
最令人感动的是释迦牟尼佛还在《药师经》中为我们说明:「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得大势菩萨,南无无尽意菩萨,南无宝檀华菩萨,南无药王菩萨,南无药上菩萨,南无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药师如来还让八大菩萨配合「护送」四众弟子中的善男子、善女人等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去呢!
也许也有人会好奇地问:既然佛佛道同,佛国净土都庄严无比,为何还有诸佛各各建立了东、西方等各方不同的净土呢?弘一大师在其所著《药师经析疑》中对此句经文设立问答如下:「【问】:既与西方等无差别,何遣八士引导西方!【答】:佛事门头,等无差别。随机门时,随彼所好。」原来众生各有所好、各有所适,所以遇到适合及向往弥陀净土的往生者,药师如来也大力拉他一把,遣派八大菩萨加以护送直往西方向阿弥陀佛学习!最重要众生得度,皆大欢喜,绝对没有帮派、门户之见,当然更没有名位、势力之争!
这段经文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也许有人会对为何佛教法门众多,各处佛寺或佛教会林立,不同的法师或不同的道场往往有不尽相同的教育和学佛方式而感到无所适从,其实学佛的目的是解脱生死烦恼,我们是以此标准来抉择法门,但是当然,每个人根性不同,方法最重要能适合自己,用了得力,不能因别人修学的法门与自己不同而就轻率非议他人,《药师经》云:「有虽多闻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为魔伴党。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此诸有情,应于地狱、傍生、鬼趣流转无穷。」果报十分可怕!太虚大师讲药师经时,对此类自赞毁他的众生感叹道:「⋯⋯虽多闻而增上慢者,不识文字般若,原为方便法门,但依于文,不依于义,☆不知从心理上做体验工夫,咬文嚼字,自蔽其明,居高凌下,目空乾坤,甚至呵佛骂祖,嫌恶诽谤于正法,非魔而何!」
佛经文字是让我们依指示而实践、修行的,不是文字游戏,更不是辩论以分胜负或显耀、标榜自己以获得赞叹和掌声的口才表演,只从文字表面去胡乱议论,一见佛名不同,各有国土,就以为彼此一定非来一番竞争不可,却完全忘记了诸佛菩萨的共同心愿:携手救度苦难众生,随时随处随其方便给予众生得度的机会,其实是一家人、一个团队!大家配合无间,共存共荣,那有冲突?细读经文、细观佛行、细体佛心的人一定都能感受得到。
印光祖师在《药师如来本愿经重刻跋》文中一开头便强调:「佛与众生心体是一。而其所受用,天渊悬殊者,以其用心不同之所致也。」佛与众生之福报、智慧天差地别,原因在「用心」不同。印祖分析道:「佛则唯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度脱众生为怀,了无人我彼此之心」;「众生则唯以自私自利为事,虽父母兄弟之亲,尚不能无彼此之相,况旁人、世人乎哉。故其所感业报,或生贫穷下贱,或堕三途恶道。」那么,我们还能在诸佛菩萨,不同法门之间妄生分别、排斥其他,无视於祖师苦口婆心提醒我们众生习气所在的「致命伤」吗?凡圣殊途,这正是关键要害!
但是,芝峰法师在序文中的沉痛之言:「中國之有佛教,二千餘年,於言教知見上,有歷代古德之開揚,微言大義,得以不墜;唯於身教行為上,漸失偉大雄壯魄力,內枯無畏之精神,外鮮有力之德行,缺之自主,依傍他家,不能修諸佛自力之行願,薦去淨佛國土。故求生極樂之淨土宗,於中國特殊發達,速死之心,切於延生,佛教至此,全成為消極頹廢,失其活潑生機之天趣,如半身不活之人,非依牆靠壁,不能自立,雖有高深玄妙之教理,不能啟發人生之愚昧,履霜堅冰,由來漸矣。」我们却不能不痛定思痛!
芝峰法师在序文中引太虚大师法语謂:「…今日之學佛者,應將藥師如來如何發願修行之方法,牢記於心,孤掌難鳴,眾擎易舉,集眾人之力量,方可轉此污濁惡世娑婆,為清淨琉璃也。」并赞叹此數語为:“十方諸佛自覺覺他之行願”,“久為一般佛弟子所遺忘之「資養現實人生之佛教」”…并期许:“此後佛弟子之教行,藥師與彌陀並重,☆資生與度亡齊修,而人間淨土,即以本《講記》立其基礎焉。”
“十方諸佛自覺覺他之行願”正是“久為一般佛弟子所遺忘之「資養現實人生之佛教」”的修行资粮!且让我们模仿药师经开端文殊提问诸佛,世尊回答诸佛却只演说了“一”佛的模式来解读此语:今日之“念阿弥陀佛者”(或“念观世音菩萨者、地藏菩萨者…”;余此类推),應將“所念之佛菩萨”如何發願修行之方法,牢記於心,落实于现前人生之中!
“孤掌難鳴,眾擎易舉”,太虚大师当年的狮吼呼唤,代有传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行列,以诸佛菩萨的本愿为自己人生的志向,一步一步为庄严人间净土,乃至十方净土而精进努力!
∼威南 学 (原题《药师与弥陀》;原刊于新加坡《佛友资讯》;2020.6.16修订改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