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_side

阅读索引

我的博客

  • “我可爱吗?”-原创卡通动物 - 可爱的小狗和小猪问你:"Am I Cute?"(“我可爱吗?”) ~原创卡通造型,我们亲自设计、亲手画上的可爱卡通动物! 手提袋(小)〈有拉链〉Handbag(S): Size: 21 x 18 (x 4) cm
    16 years ago
  • 活在感恩的世界 - 题目:活在感恩的世界 作者:黄威南(曾用笔名“筱梵”〔=小贩〕发表) “老板,可以替我在袋子上写上这句话吗?” 正在埋头苦干,将前面几位顾客嘱咐要写上的名字或寄语一一细心地写上他们选购的手提电话袋的我抬起头,看看她要写的到底是句甚么样的话? 我们这个小摊挡所提供的是太太自己用传统缝纫机手工缝制的手提电话袋。...
    16 years ago

作者介绍

My photo
-自由撰稿人 -新加坡《佛陀教育》期刊特约作者 -佛学撰著《情到深处人孤独》由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 -佛学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网海知音

Saturday, May 23, 2020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太虚大师马六甲演讲读后)

□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从太虚大师在马六甲的一段开示引发的联想□
    
  金能惠老师在他所发表的系列作品中,多次引用太虚大师在《人生佛教真义》书中的一段法语:「佛法是佛所证的一切法实相,及众生可以由之证到诸法实相的方法。」 众所周知,太虚大师是人生佛教的倡议者,他和马六甲其实有着一段法缘!
  民国二十九(公元1940)年四月,太虚大师曾在马六甲青云亭公开讲演佛法,讲题是:《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当时,太虚大师是应马六甲及青云亭僧俗代表金明法师和吴志渊居士等人的邀请来到此地。根据记载,上述代表们专程前往新加坡欢迎大师及他所率领的佛教访问团前来马六甲弘法。
  大师演讲时,首先对马六甲青云亭的僧众及各界侨胞的盛大招待表达深刻的感谢!随后表示:作为当时马来亚文化开发最早的地方,马六甲除了地标上有着五六百年历史的建筑,例如当时演讲所在的青云亭也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之外,对于居住本地的华裔同胞在移居此地长久的时间之后,依然能关心祖籍国,并能将祖籍国故有的(华人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赞叹道:“这是很难得的!”
  接着,有一段针对在家居士的情况所作的开示:
  ❛现在且将佛教关于华侨的意义来说说:马来亚的华侨,于爱国及教育慈善事业,已做得很有成绩。但中国人普通都知道佛教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和“因果的道理”。❜
  ❛晓得因果的道理,即知要得好的结果,必要作好的业因,以慈悲心、行方便事,就有幸福。若损人而反害己,就是不好的果。本著慈悲心去行方便,就是救济贫困以及办教育、施医施药等。知道由善因得善果,自然专拣好的事去做,而把无益的坏事消灭。❜
  --发挥慈悲的精神,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或管道帮助其他生命,明白因果的道理,认识损人反而害己、利人正是利己,这是真正的幸福之道。世间人所追求的人生幸福可以由认识“种善因得善果”的因果定律,增长善念、善行,去除恶念、恶行来实现。这一段劝勉大家慈悲爱众,弃恶行善。
  接着,大师又说:
  ❛我们侨胞,对救国慈善等办得尽善,如更能知道佛教,则更好了。譬如我们做了不好的事,若信解佛教,即能发起忏悔心,而变成好人;其向做好事的人,则更能心境扩大。《金刚经》云:“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著相而有了限度,所得福亦就有限。侨胞若能信仰佛教,则在海外所作诸事业,更能进一步而不著相,其事业必更能光大!❜
  ∼这段强调学“佛”的好处,说的是心境的扩大,更说的是《金刚经》所云:“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太虚大师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录》中解说此句道:
  “此明行菩萨行不住于相,即为住菩提心。布施分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布施为六度之首,摄六度尽。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举六尘而六根、六识包括在内,摄一切法尽矣。谓菩萨行于三种布施,于施者、受者、财物,以及动静语默、供养恭敬、因果报应种种法相,皆不执著,所谓无所住也,然行于布施。而于施者、受者、财物等相不住者,何以故?盖不住相布施,则其所得福德多至不可思量也。若住相布施,则所得系人天有漏之福报,而可思、可量矣。非所以住菩提心之道,亦即非所以显得金刚般若之道也。”
  ∼大师的解释以文言书写,我们读来显得艰涩难懂,从文字表面来简单地归纳,就是以“菩提心”来布施…
  我们不如回头来看看法味清香浓郁的地道“本地老姜”对“般若”与“布施”的诠释--
  ----------------
  金能惠老师在所发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系列中说:❛…大智度论讲「五度如盲,般 若作眼。」布施而没有般若波罗蜜,只能造福,可以上升天堂,福报享尽依然堕落六道,那是不究竟的。❜
  ∼这就是太虚大师在这场特别对马六甲人所作的开示讲演中要引《金刚经》“不住相布施”说法的原因。不得解脱则未能离苦,所作福德为个人眼界、心量所局限,成就当然也就有限。
  接着,金老师说:❛为什么这里只说般若波罗蜜?因为般若波罗蜜,既是解脱的必须条件,也是解脱的足够条件。般若波罗蜜涵摄余五度,自然就具足了六度的功德。❜ 为什么呢?请听金老师分解:
  ❛有了空性般若,体悟一切皆是因缘和合的虚妄相,本性是空,才能成就无我的禅定功夫。有般若才有禅定,才能精进,才能忍辱,才能持戒,才能无畏的行布施,利益和救度一切众生。❜
  ∼所以大师会说:“若能信仰佛教,则…所作诸事业,更能进一步而不著相,其事业必更能光大!”明白这一点才会真实体会到,脚踏实地认真修学佛法者的积极与远大宏观,并非如一般人表面看来所以为的消极颓废,“解脱”意味着无限宽广,实修佛法者所要谋求实现的,是一切众生终极、永恒的自由快乐!
  金老师文中亦说:
  ❛如果离开般若波罗蜜,他所行的只是人天道,只能为来世造福,而无裨于解脱,所以般若对解脱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
  ∼解脱道的实践不仅是为个人苦恼熄灭的努力奋斗,更是谋求由亲友邻居开始,乃至天下万民,一切群生的福祉!然而这一切就像今年卫塞节主题:“宽容谅解,从我做起”所点明:从降伏自我下手!“宽(广)”乃能“容(纳)”,“(体)谅”才能“解(结)”,正如金老师在《心经》系列文中所开示:
  ❛其实,魔王就是自我。因为我们执着自我是真实的,自我就一直控制住我们,左右着我们。我们就住在自我建造的牢笼里,被禁锢而不知。从自我展现出来的妄想和贪嗔痴,给我们带来很多烦恼痛苦,令我们不得解脱。❜  
  详情请精读金老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系列,个人读后感觉字字珠玑,透露着智慧的光芒!是此次行管令期间,因缘际会的意外惊喜收获!恭敬赞叹老师无私的法布施!
  ----------------  
  法不孤起,仗缘而生!参考老师的《心经》系列来学习太虚大师当年在马六甲青云亭对面戏台的演讲开示,深深感受到:人生佛学中心在马六甲的建立是有其历史渊源以及尽未来际弘传佛陀法教,承担众生法身慧命的神圣使命的!所谓:承“先”(--大师当年在金明长老代表邀请下的亲临马六甲),启后!我们何其幸运?能够适逢这一场因缘际会?因此,如教奉行--就如金能惠居士在《我和人生佛学中心》一文中所说的:
  ❛…佛教本来就是人生的,对现实人生社会有大裨益。所以,大师竭力提倡人生佛教,纠正过去佛教贪功德求死后好与偏求个人的生死解脱的毛病,转过来着重现实人生,改善社会,舍己为人,积极救世,使佛教与人生社会发生亲切的关系,和实际的受用。❜正是大师悲愿所在。同文中,老师又说:
  ❛了解人生佛教的学理后,认识到人生佛学是最适合现代社会人群的机宜,应予研究及发扬…❜
  ∼我想,老师的这段话,揭示的正是对当年上述大师讲题的最佳答案,也正是大师所要提示的--“我们所应该做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