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后,会无聊吗?”听理淨法师弘法说《无聊》,师父提起有人问类似问题,但这问题太无聊了,拒绝回答。但我因太无聊,与此君气氛“相应”,所以狗尾续貂,作此文试答。
--------------
《成佛后会不会很无聊?》--在网络上看到以此为题的一段文字,大意如下:
“看透一切后,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虽说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痛苦的源头,但若没有这一切,人生岂不无聊?既然一切都是缘起性空,因果循环,无我相、人相、众生和寿者相,又观察确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最后证明「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难以想象这是什么“感觉”,这种“乐”会有人想要吗?“觉悟”和“有情”真能并存吗?”留言者还担心:“佛悲悯众生在轮回中沉沦,而众生也在同情佛太清冷孤高~会不会知道的太多了,再也不能强行忘掉,连回头路都没得走…”
觉得很有趣,原来不是每个人都發愿成佛的,还有人不愿意成佛呢!
我也还没成佛,当然不知道实际的答案;但用我凡夫的眼光来看,可能佛他老人家还满无聊的!哪,来看阿弥陀佛就好,他老人家居然还發愿:「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字,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者,皆令来生我国。」(《大阿弥陀经》)佛门修行人有“举步常看虫蚁”者,阿弥陀佛更是细腻到连小小虫蚁都要救度,全部接引到极乐世界去!你说这不“无聊”吗?试问有几个人在生活中或自己的生涯规划、事业版图内为这些小小虫子费心思、花气力?!又不是闲得无聊?怕是有人会这么想。是啊!所谓“无聊”若换个比较“正能量”的说法,应该可以说是“悠闲”。
人,心里没什么事,外来也没什么刺激,像无云晴空,就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其他生命,帮助其他生命。就像阿弥陀佛,因为他都不为自己操心,所以就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去为众生构思、谋划、筹备,乃至建立一个幸福美好的极乐世界,欢迎大家一起来移民迁入,成为大家的共享空间。
因为“无聊”,无欲无求的阿弥陀佛有充分的心力来注意眼前周边的一切事物,包括飞过或爬过的一只小小麻雀或更小、更小的蚂蚁。他欣赏着这些美,也感动着这些爱;因为放逐了私窄的自我,他充实了无限的每一个我:千百亿个生命都是他的努力,也是他的关切,每个都是“自己”,个个都是分身。
这样的无聊,如此的悠闲,可以说是伟大、慈悲的开始,也是狭隘、局限的开始解脱!广阔的人生境界豁然展开,无限的风光仿如足底生莲,从此一路呈现!
单纯的日子显得无聊,那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想要满足自己。简单的事物让我们觉得无聊,那是由于我们习惯于拼命填塞自己。尝试松开一直去抓取的双手,改换姿势,去扶持或给付,也可以偶尔休息一下…
记得听过《永嘉大师证道歌》,里头不是有这么一句麽?「绝学无为闲道人」,那是无聊还是无限?那是悠闲,还是非比等闲?!也听说过:「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等闲二字如何拆解?一般人家常说:“等”我得“闲”,如此等法,那有闲时?只要看得透、放得下,忙里依然气定神闲,又何须等?想来闲是一种心情,一份坦然,并非定要无所事事。
回头再说无聊,看看词典的解释∼
▷无聊:
①精神空虚,没有寄托,所谓:闲极无聊。
∼若是不去寻找填充,只是随缘安份,其实我们的精神灵性可以自给自足,自然安闲的。要紧是能“闲得住”,不要躁动。
②无以为生:无聊之民,例如:“兵戈日交,河东弘农间百姓无聊矣。”简单说,就没饭吃了!
∼没饭就去找饭,这流浪猫狗都会,找不着?那就先歇着,待会儿或明天再找;这是自然界的动物天性。可人不一样,人有思想,会烦恼,还会忧虑恐惧。可是这些都无补于事,反而多添负担,无谓消耗,不是吗?
最后∼
③说话、做事没有意义和作用,令人讨厌,如:“无聊话少说…”或“这人真无聊!”既然无聊,那就别理他!像师父拒绝回答,不让继续无聊。而我,似乎答非所问?其实,觉得无聊、空虚,那就看淡自己,找点事情来做,尝试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来帮助有需要的别人,即使只是低下头来,弯下腰,甚至蹲下身子去救护一只落水的蚂蚁,都会让自己感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力量,还会发现就在自己脚下还有一片自己从未注意的大地!
∼2020.5.23 威南 戏作
https://m.youtube.com/watch?v=dRHYMad2-s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