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_side

阅读索引

我的博客

  • “我可爱吗?”-原创卡通动物 - 可爱的小狗和小猪问你:"Am I Cute?"(“我可爱吗?”) ~原创卡通造型,我们亲自设计、亲手画上的可爱卡通动物! 手提袋(小)〈有拉链〉Handbag(S): Size: 21 x 18 (x 4) cm
    16 years ago
  • 活在感恩的世界 - 题目:活在感恩的世界 作者:黄威南(曾用笔名“筱梵”〔=小贩〕发表) “老板,可以替我在袋子上写上这句话吗?” 正在埋头苦干,将前面几位顾客嘱咐要写上的名字或寄语一一细心地写上他们选购的手提电话袋的我抬起头,看看她要写的到底是句甚么样的话? 我们这个小摊挡所提供的是太太自己用传统缝纫机手工缝制的手提电话袋。...
    16 years ago

作者介绍

My photo
-自由撰稿人 -新加坡《佛陀教育》期刊特约作者 -佛学撰著《情到深处人孤独》由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 -佛学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网海知音

Tuesday, April 23, 2019

梦醒时•报亲恩

梦醒时 报亲恩
--读《格言联壁》某段有感

作者:黄威南(或用笔名:蔚然)

      最近,常从恶梦中惊醒,梦境中“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凄情绪在醒来后依然久久不去。想起莲池大师所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的警语,几乎心胆俱裂,不禁痛心自问:我有甚么道德,能让亲离尘垢?在暗夜里,伤心彻骨,难以平静。

        几天后,听朋友在电邮中吐露自己在父亲离世后的自责之情,感同身受,却无以解劝。

        日子在悠忽中度过。几天前,在电话中确认了一位师兄母亲去世的消息。师兄还对我说了一句话:“人生,太短了!”无常的警钟撞击着我的心灵,想起前些日子在《格言联壁》中读到的一段话,感慨更深。

        那是《格言联壁》〈齐家〉篇中的一段格言及注解:“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底下注文曰:“凡父母生前所欲为而不得者,我善为继述之。孝思之大,莫过于是。”后面一句是:“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句后注文曰:“凡人父母虽亡,无可补过,然有兄弟,有姊妹,皆父母所重念之人也。我当看顾之,联和之。则父母在天之灵悦。有伯叔,有宗族,皆祖父所不忘之人也。我体恤之,周济之。则祖父在天之灵悦。有亲戚,有邻朋,亦祖父所加意之人也。我当提携之,怜悯之。不独祖父在天之灵悦,即在天虚空之神鬼,亦无不皆悦。”连续几个早上反复读着这一段话,感触良多。

        不论生前死后,为人子女的责任是甚么?人生于世,自父母的生养之恩而得到这一具躯体,短短一生,我究竟要用它来做甚么?满足自己的喜好?追求自己的梦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法身慧命受自师长,所用食物、所住环境受自天地万物,这一切的赐予是让我只为自己的喜怒哀乐打算的吗?四十多年来,我沉浸在自己的脾气、嗜好、欲望之中,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不细心关怀周围生命的安危,自怜自艾,怨天尤人,从来不会感恩,却感叹自己命运不好、遇人不淑,怎么尽碰到坏人和倒霉事?受恩太多却不注意珍惜,自己错用恩赐,言行使用不当,带来苦果却不知道反省,这就是自己半生来的写照。短短几句格言,一遍遍、一棒棒地敲痛,也敲醒了我。

       此刻,我知道的是:人生无常,自己讨厌或排斥的人、事、物,正在一天天地变化消逝;自己喜欢和迷恋的人、事、物,也正在渐渐衰耗消失。因此不必忧虑那些不讨好、不贴心的点点滴滴,他们正在远去和告别我们的过程中;如果真的在意的话,就用心珍惜自己想好好珍惜的一切吧!因为他们和我们已经聚日无多。在无常钟声的催促下,我们需要的是安定徐为,尽好自己的本分,做该做的,然后安心对待所有人事环境。因为我们相信佛陀的开示--我们深信因果,凡事自有其规律,但行好事,因果不会亏待我们,也不会偏袒我们:只要时候到了,缘分成熟,总是丝毫不爽。

        古德说:“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其实不论生前死后,儿女的孝心始终不变,《弟子规》所谓:“事死者,如事生”,古德亦有所谓:“大孝终身慕父母”--父母的心愿,父母的烦恼,甚至父母的生死轮回,父母的喜怒哀乐,没有一刻离开我的心--我的人生就是为了延续父母的生命,承担父母的苦乐,喜悦父母的人生而过。

      《孝经》中说:“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佛法中说:“一切男人为我父,一切女人为我母。”正如蕅益大师在《出家寄母书》中的真心话:“……生死一事,人人有之,静夜深思,真可怖畏!如大母舅宦正浓而忽殒,虞表侄年未壮而早亡。身命无常如朝露,大限至老少莫逃,苦海茫茫,谁能免者?念及自身,已觉酸鼻,更念亡父老母,倍觉伤神!亲身既然,众生宁异?傥不早图出世,正恐追悔无及。”读之再三,感同身受。相比之下,世间的功名利乐,凡尘的种种都不及了生脱死要紧,不能不先把它放下,紧紧抓着佛法的绳索,务要乘上佛陀的渡船。

        大师也提到:“男忆二十一,至星家问母寿,言六十二三,必有节限,遂于佛前立深誓,唯愿减我算,薄我功名,必冀母臻上寿。今既切思离俗,傥萌一待心,岂是求益母寿之念!男又安能保无中夭邪?生育一事,世间苦本,况与功名,皆有定数。且青云得志,难敌生死,大母舅即是殷鉴。何如地藏大士,目连尊者,累劫亲恩,皆蒙度脱之为孝也。男少年诟大士,赖母痛下钳锤,今得改过从善,志在出世,恐母爱情难割,不得不硬却心肠,潜行方便。又恐母日夜悬念,故于三宝前然香剌血,寄书远达。伏祈勿事劳心,惟努力念佛,求出轮回,亲属可化者,皆以此意示之。”隔着遥远的时空,感受到大师对母亲的一片恳切孝心,不禁自惭形秽,忏悔自己的怠忽罪过。记得十岁之前的某一天,因为读《西游记》孙悟空乱涂生死簿的一段情节而知道了人必有死,心里越想越怕,竟然在做功课时哭了起来!母亲问我为何掉泪?我泣诉着不愿面对与父母生离死别的一天。曾几何时?我却在贪嗔痴的迷阵中蹉跎至今!

        弘一大师在《改过实验谈》中如此推荐《格言联壁》这本书:“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于了解者,可以先读《格言联璧》一部。”甚至于大师本身也常读本书,他自述道:“余自儿时,即读此书。归信佛法以后,亦常常翻阅,甚觉其亲切而有味也。”想起自己在佛法的大海中胡乱摸索,只因根器陋劣,业障深重,根本无从下手,多少年来一无所成!读了弘一大师的教诲,才知道自己不自量力,好高骛远,因此将一部《格言联壁》放在案头,时常重复阅读,对照自身,满身污点缺失,希望自己“德日进,过日少”,才不会再有“贻亲忧”的遗憾,而得以自己的善良、恭敬和正直的品德“显父母”之德,报父母之恩。因此,对大师的提醒与作者的苦心编辑真是感恩莫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