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广度生死流,佛说此人真善友」。――《无量寿经》〈福慧始闻第四十七〉
题目:略谈《无量寿经》的佛教生死学
作者:黄威南(原用笔名“希弘”)
首先说明题目:「佛教」是佛陀教育,「生死学」是关于生死的学问,「佛教生死学」即佛陀教育众生如何面对生死的学问――凡人「出生」,必定「入死」,死亡为与出生相对之必然结果。因此,「生」与「死」为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功课」:既然已经出生了,要如何面对人生种种?如何去度过这一生?既然已经出生了,死亡的一刻也成了不得不面对的一关,要如何去面对它?事实上,死亡是属于人生的一部分;生死问题,即是人生问题,生命本身的问题。
南华大学人文学院生死学研究所院长暨所长钮则诚教授在《生死学通讯》创刊号(1999/12/10)〈发刊辞〉中有一段话:「生命不是天马行空,是死亡的基本前提;死亡不是空穴来风,是生命的必然结论。生死学主要探讨的是人的生死,持续关心的是每一个存在主体的生老病死之种种。」正是说明了这个意义。
佛教中常说:「生死事大」。《六祖坛经》曰:「永嘉玄觉禅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见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事实上,生死问题本来即是佛陀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释迦牟尼佛夫子自道,说明自己讲经说法的教学目标,云:「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见《无量寿经》〈如贫得宝第三十七〉)明确指出「解脱生与死的苦恼」正是释尊宣扬佛陀教育,教导众生的教学主题。此外,《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净空法师解释此句说:「『大事』就是生死轮回。世间法的大事,无过于生死轮回。」(见净空法师讲述《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玄义讲记》〈教起因缘〉)这些都清楚说明了佛法即是在说明生死的真相,面对生死的方法,指引我们透视生命的本质,启示我们在生死之流中如何自处?
佛教徒(即「佛陀教育的学习者」;「徒」即学生之义。)应当如何面对生死?当然是依循佛陀所教育、指导的方法。这个问题当然也包含了「如何去应用我们已经『得到』的『生命』,如何去度过这一生?」以及「如何去面对生命的必然结局――死亡?」
佛教经藏浩如烟海,要如何理解佛陀对生死问题的说明,方便佛教徒的学习?也许,我们需要一部「佛教总纲」或「佛法概论」。幸运的,无数的佛教前行者:佛门中的祖师、大德,经过漫长岁月中世世代代实践学习者的经验累积,这部必要的参考书已经被公认推荐出来:
民初梅光羲居士在其所撰《重印无量寿经五种原译会集序》中赞叹《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也。」唐朝日本道隐大师说:「一切经作比较,《华严》第一;《华严》跟《无量寿经》作比较,《无量寿经》第一。」当代净空法师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本经的注解。本经是《华严经》的精华。《华严经》是整个《大藏经》的精华,这一部经是精华当中的精华,所以此经就是全部《大藏经》的浓缩,展开来就是『一大藏教之指归』。念这一部经就把整部《大藏经》都念完了……不但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经,本经是总纲领;乃至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经典,都离不开本经。本经乃诸佛如来弘法利生的总纲领!」(参考《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介绍:一九九○年净空法师主讲于香港)可见,《无量寿经》等于就是一部本师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的「佛法概论」。现在就让我们从这部佛法概论中一窥「佛教生死学」的内容。
从解决「生死问题」的角度看《无量寿经》,其结构至少包含以下三大元素:
一、一位探索、学习解脱生死问题者的经验谈(模范人物),此段由释迦牟尼佛转述,所以也含摄了释尊的赞叹、评述和从旁说明:《无量寿经》〈至心精进第五〉:「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这是阿弥陀佛的因地:法藏比丘在向他的老师世自在王如来请教时说出的其中一段话;表明他寻求的正是生死问题的答案以及解脱之道,并且强调实践以求真正解决问题的决心,并非只是理论上的探索或谋求相关的知识而已,而是实际的寻求一个可行的,简单而直捷有效的解脱途径,即自己能够实行的方法。从其它的经文中,我们更了解到,法藏比丘是一位关怀其它人,具有社会责任,愿意肩挑起帮助社会上其它人的使命,去帮助大家解除生死苦恼的人,这部《无量寿经》正是由释迦牟尼佛的口中转述了他的学习过程以及他自己实践并解决生死苦难后所提供给一切众生的解脱生死之法――念佛。所以,在《无量寿经》〈福慧始闻第四十七〉中释尊赞叹说:「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广度生死流,佛说此人真善友」,希望大家一本法藏比丘(即阿弥陀佛)的济世利他精神,自学之余也介绍帮助别人认识此法。这个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位观摩的对象,参考模仿学习的目标,以他的生平作为实例,为我们具体展现了面对生死之苦的模范。
二、说明念佛这个方法所带来的效果:「往生极乐净土」的种种情形,如:《无量寿经》〈心得开明第三十四〉:「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以及其它许多占本经份量极多的经文(详细请自行参考《无量寿经》)。「念佛」是《无量寿经》建议的解决生死之苦的方法,问题是:如何念佛?甚么是念佛的具体内容?人生中的事项琐碎繁多,感情、财物、责任、希望、梦想……单单一个「念佛」真的能够解决吗?「念佛」是否逃避?寄托?转移?拒绝正视问题的一种「精神鸦片」?这个部分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具体实例说明,清楚举例,同时也明白表现了「念佛」这个「源头」所发挥、衍流出的种种功效。有人以为佛法是「唯心」的,只是解决心理、精神和灵性的问题,这显然是个误会;看看三千年来佛法流传之广,历史上佛教对文化、对政治、对风俗等各方面的影响,再看佛教高僧中的人才辈出――这些都是从一颗敏慧的「心」所流出,付诸於行动,在生活中运用后所产生的效果:从一件佛教艺术品、一座成为旅游名胜的佛教寺院,你其实都已经可以具体感受到这个事实。佛法称「心」为「王」(心王),国王必有人民、必有城池,心理化成行动,想法落实成事件、或作品、或成品。否则此王岂非虚有其名?清净心生极乐国,表里虽二,实为一体。看看《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清净心中所流出,阿弥陀佛智慧所教化、建造的美丽新世界:一切世界中最极殊胜、享誉十方世界的「极乐世界」这个完美国度,它的设施、它的功能,以及国土中人民的生活素质:心理状态、生活行为、身心感受……不要只是空洞的向往,要去追究、去学习、去理解,他的快乐如是,我何以不如是?要着眼於如何实现极乐国民理想生活的目标,不要空洞地痴心妄想不劳而获。阿弥陀佛已经全无条件、开诚布公地全盘公布了他及其极乐国民快乐生活的成功奥秘以及移民彼国的条件内容,如果我们不去躬行实践,我们又能从阿弥陀佛手中得到甚么?这是念佛所带来的现世利益,属于「生」的一面。
关于「死」这方面,我们应当注意到:面对死亡的苦,和面对人生的苦,其实是一贯的、同样或至少应可说是相类似的: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因身体感受及心理感受而生起的苦。《无量寿经》中也多处提到,「念佛」者面对死亡时自知去处、安定从容的成果。
三、说明我们现在人生所面对的生死之苦以及其形成原因,当然也提出了现前即刻有效的解决之道,如:佛在《无量寿经》中将人的由「出生」到「入死」做了一个简短但生动、贴切,一一「点中要害」的形容:「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换言之,苦难来自「爱欲」――连续不断强烈的渴求;烦恼来自「自私」,因为你所体认的生命只是独立与众有别的「个体」,因此只好理所当然地感受「孤独」。经文并且提醒我们:「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人生无常,死亡随时来临,这是我们应有的常识,应当要有的警觉!佛更进一步说明:人生的苦乐不同,只因「善恶变化,追逐所生」――不同的原因带来不同的结果,所以「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皆见《无量寿经》〈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如是因得如是果,不同的人生观引生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想行为带来不同的人生结果;如果一生是一个学期,那麽死亡即是人生交出学期总成绩单的一刻,在这场这一期人生的「毕业典礼」上,我们的表情、心情和往后的前途,就看我们这一生的「人生内容」:做了甚么、想些甚么?即使是在人生旅途中的每一个「点」上,亦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感受、种种遭遇,乃至内心世界中的种种冲突、不安,其中的因果关系亦复如是。由于佛教重视身、心两方面交互影响的关系,所以对于「生死」有很特殊的看法,并且提出了两种生死的说法:「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
明朝杨卓《佛学次第统编》「二种生死」条:「生死为凡夫之相固矣。二乘之人,亦有一种生死之相,故说二种生死。二种生死者,谓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也。……(余略)」当代圣严法师将之分列为「凡夫众生的分段生死」与「圣者的变易生死」,并释义为:「分段就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过程一个过程,一生又一生;从生到死,从死到生……」;至于「变易生死」,法师说明:「就是用佛法来修行、来成长,帮助自己来提升生命的品质。因此,慈悲和智慧的功德身在变,不断在净化;由菩萨的阶段或者罗汉的果位,乃至到成佛的层次,一级一级,不断地提升,这叫做变易。」(圣严法师《生与死的尊严》)
若就一般人(凡夫)的立场、感受而言,也许他们的「变易生死」即是内心不断的矛盾、冲突,此起彼落的不安和焦虑,以及愤怒和渴望的波起云涌。然而万事必有其起因,此所以《无量寿经》中有〈浊世恶苦〉这一品:「恶」为「苦」之因,佛教以「真实观」(绝对的「客观」,不是多数人的主观)分析、追究万事万物的轨则,形成「苦」者名之为「恶」,不是释迦牟尼或某人依自己喜好或主观感受、自己想法而做的判断拣别。唯有真正明白了「甚么是甚么」,透视生命的本质,回归生命的本然,遵循、随顺其自然轨则,所谓「如法」――「法」是法则,即是真理的原则、自然(本然)的定律,事物本来的轨则,不是人通过情绪或个人主观意见过滤后的「看法」,所谓「法尔如是」,本来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带来无苦的、极乐的,适合我们,让身心真正安住的「善」。否则在起源於个别不同主观立场,不同经验、处境中而产生的价值观所形成的「善」、「恶」标准,我们如何才能找到绝对的平等?违背了公平,「善恶」变成只是排斥、敌视或贬低别人的工具,造成的只有各说各话的混乱而已。更多的身心之苦,也将生出。因此,极乐世界的清净、平等的特性,也就更值得我们再三用心:《无量寿经》的口述作者,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事迹的转述者释尊,到底要通过这部生动的佛经告诉我们一些甚么样的讯息?
值得注意的是:《无量寿经》记载:极乐净土「每于食时」,便有「自然德风徐起,吹诸罗网,及众宝树,出微妙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无量寿经》〈德风华雨第二十〉――「波罗密」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指的即是解脱生死苦恼之道。黄念祖老居士说此句「不仅仅是二乘的苦空无常,而是可以让人悟入、能证涅盘的波罗蜜。」(黄念祖老居士《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关于「涅盘」,圣严法师说:「到了成佛的果位,也就是大涅盘境界时,超越肉身,实证法身……虽然还有生死的现象,但是,已经没有生死的执着、烦恼及不安。」(圣严法师《生与死的尊严》)解脱生死苦难的「波罗密」竟然就是「苦」和「无常」等凡夫眼中烦恼的内容,也许对有些人来说会觉得匪夷所思!但是若明白佛教修学目的即在「破迷开悟」以求「离苦得乐」,是以「觉悟」为目的,所以释迦牟尼称为「觉者」(佛),则不难明白解决问题的困扰,其方法即是澈见问题的根源,如:因为苦所困扰,所以我们不快乐,因而需要解脱苦,让苦熄灭。要熄灭苦,就得明白苦从何而生?是甚么造成苦?要直追其源头,把形成苦「结」的系缚彻底解开。佛教中常说:「三世诸佛,以苦为师。」就是明白苦、了解苦,然后超越苦。
《无量寿经》详细叙述极乐世界的种种美好,有树、有鸟、有风、有水,有著名的「六尘说法」,我们的面前也有六尘,也有水和树……但是我们却饱受苦恼:人生的一切经历成了一种惩罚,拥有之后害怕失落,苦难竟然成了生命的必然。生命究竟是我们挥洒的资粮,还是让我们畏惧「运用」的累赘?「爱」是我们的天职、本能,是我们的创造能源,据说造物主正是因为「爱」而创造了我们,所以万物应当互爱,但是我们却宣称自己因为「爱」而受到了伤害,荒谬地取而代之以恨,并名之为「自我保护」,其实是自我伤害!生命的本能不得发挥,生命的意义如何显示?当生命被架空而盲目地填塞各种麻醉和迷乱,如泛滥的美食、只求「不断刺激」的光、影、音(所谓「娱乐」,然而「乐」在何处?)……生命的存在变成一种糟蹋,我们其实在诅咒、鞭挞着自己的无聊。众人都宣说着自己因为害怕失去和打击而不敢、不愿珍惜的无奈和创伤,却不认识「无奈」和「创伤」只是主观的说法,是一个自我构思之后,自我加强印象再自我承受其折磨的迷惑现象。我们应当让自己静下心来,去仔细观察生命,去发现一个一直静静保持着的事实:生命其实是一个整体。像细胞与细胞,整体的才是生命,才有意义。是互动的,也只是互动。
试读下列这段文字:「其实,如果我们懂得倾听象征生命全体的森林之声,……如果我们能够暂时摒除内心因自我怜惜产生的焦虑,放松倾听森林远处传来的声音,流水声、虫鸣鸟啾声、枝桠沙沙声,不一而足,甚至仙乐飘飘的天赖之音都有可能。于是乎前一秒钟自我恐惧担忧的人生炼狱,瞬间开展出一个多采多姿的花花世界来。这时甚至是不是一定得走出这座森林都不再是个问题,原来生命森林可以这样让人享受,我们没有改变任何客观的事物,只因为可恶又可怜的自我消失了,生命森林的无尽泉源开始涌现,『我』也随着它的韵律舞动,再也分不清谁是我谁是它了。想来这不就是倾听悲伤与失落之声,所得到的的精神转化吗?」(生死学研究所蔡昌雄助理教授《从精神转化观点谈悲伤与失落》――《生死学研究通讯》第二期)对许多人而言,《无量寿经》中所揭示的极乐世界之声,正是这全体生命之声(佛教中的说法:「虚空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是宇宙的本来、生命的本质。平等世界中,一切都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无量寿经》语)。就像花开花落,是多愁善感的诗人在伤怀、在多事,花儿本身又那有忧愁?那「可恶又可怜的自我」其实也可以写一首欢喜花落果成的美丽新诗的,对不对?聆听生命全体的声音,不被「自我」这诗人的生花妙笔所迷惑,你会发现:生死――本来――无碍。
然而,理解并非实现,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承」,不论是知识、技巧、经验或智慧都如是;大教育家杜威曾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所指即是让学习者(被教育者)本身掌握相关的教育项目,独力运作,教育的效果才算达到,教育的目的才算完成。那麽,佛陀教育的目的即是让学佛者成佛,如佛一样解脱生死之苦,得大自在。因此,一个有效的,经由老师(前行成就者,所谓「过来人」)所提供的方法,即是在讲解之余,达到「传承」目的的重要而且必要关键。舍此,「教育」变成只是空花水月一般的戏谈而已!
《无量寿经》中,殊胜美好的极乐世界被清楚描述,吸引着无数人的向往、羡慕,期望着能够过着这种美好生活的一天;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种美好生活的因、果关系,也已经详细地被叙述。极乐世界的成就者、建立者:「阿弥陀佛」的导师地位也已被清楚确立。剩下的,就只是一个方便的、有效的,我们能够轻易上手,迅速达到目的的方法建议。那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论日常修行或临终助念,「念佛」是唯一的、共同的方法。念佛方式固然有多种,然而一般流行及普遍被推荐的则是「持名念佛」,即念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句接一句,一念接一念,一直念下去。关于「发菩提心」以及「念佛」的种种,佛经及各种经文讲记、注解中都有详细的说明。至于念佛的功效,往生传记中的记载应是最清楚的文字档案说明,所谓「事实是最好的证明」,这是旁证;至于各人自己的功效则「只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毕竟所有的学问、知识,只有在学以致用,实践之后才有意义。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确认:《无量寿经》确实是释迦牟尼佛为众生教授「生死教育」的教材,不论理论、实例、方法,以及其实践功效都一一包含齐备,值得有志者研读。佛教徒应当如何面对生死问题的答案就在本经内容之中。
“我可爱吗?”-原创卡通动物
-
可爱的小狗和小猪问你:"Am I Cute?"(“我可爱吗?”)
~原创卡通造型,我们亲自设计、亲手画上的可爱卡通动物!
手提袋(小)〈有拉链〉Handbag(S):
Size: 21 x 18 (x 4) cm
16 years ag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