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死亡,看招!
作者:黄威南(原用笔名发表)
对生命而言,最终目标便是死亡了。不论我们喜不喜欢,所有的人皆必须面对这无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越早接受这个事实,人就越能掌握自己的生命,去追求理想。
――《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达摩难陀法师著·林淑丹、廖舜茹译
死亡,这一个令许多人闻之丧胆、为之神伤的「名字」,却是每一个生命不得不面对的最终结局――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习如何成长、如何面对人事和生命的种种际遇,当然我们也得学习如何去面对「死亡」这一个这一期生命的终极归宿。就如武侠小说中英雄侠士比武时的豪语:「某某人,看招!」我们也很想对死亡说一句:「死亡,看招!我不怕你!」要出招,当然得先见招拆招,以及看清、摸透对方的路数,找出破绽,看穿虚实,才能反客为主先出招,而并非只是可怜兮兮地处于挨打或死守的局面。
问题是:要如何把死亡的真面目看清呢?死亡只是这一生的一个终点、生命中的一个事件,其实我们要了解的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价值,应该定位在那里?怎样的人生目标和生涯规划才是能让我们生也心安、死也泰然的安排?
最近娱乐圈接二连三著名艺人相继离世的事件,在媒体的抄作下造成了一定的轰动性,其中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对於「面对死亡」的主题思考的线索。
曾几何时,娱乐新闻和电影、电视等娱乐节目已经成了影响许多人日常生活、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媒介,人们的衣着打扮,乃至言谈举止,处处模仿着影视艺人或他们在戏剧中的角色,流行音乐更成了不少人生活中「必备」的「良伴」,随身听、汽车音响,时时向现代人的耳里传播:一些流行歌曲词曲作者胡思乱想、显异惑众的所谓「灵感」或无病呻吟,以及绝对自我中心的感情发泄,成了现代人的「精神食粮(或「鸦片」?)」。今时今日,艺人似乎已经成了人们心中的「教主」和「导师」,艺人的生活也是许多人心目中向往的理想人生境界。然而最近,香港娱乐圈接二连三的艺人死亡消息却似乎带来了一个思想上的刺激,一个反省思考的因缘:掌声、荣誉和钱财,显然并不能解决生死的问题。
著名艺人梅艳芳遗言的最后两大愿望:「(1)切勿为我哀伤,也不必为我褒扬?;(2)请大家为我念阿弥陀佛。」更引起了一些人的好奇注意:一个毕生在声光舞台上打滚、星光熠熠的巨星人物,她所牵念的不是掌声、名利和生前死后的个人荣辱,她念念不忘的是阿弥陀佛,所以请大家为她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因而现身在娱乐新闻版中,与热衷娱乐节目的一群结缘。於是,我们似乎看见了一个在阿弥陀佛的慈光照耀下,微笑着对死神说:「死亡,看招!」的梅艳芳。
根据报导:梅艳芳在弥留之前,曾在医院对探病的影艺界挚友说:「我很坚强,大家不必为我哀痛,我会安心上路,走进仙界,我是早有心里准备。在我上路前有两个愿望,请各位紧记。第一是,我此去,大家切勿哀伤,也不必为我褒扬;第二件,至爱亲友,请大家为我常念阿弥陀佛,我会很幸福的走进极乐世界。」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多少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偶像、巨星,她心目中所尊重的、仰慕的人物,这位「偶像中的偶像」,竟然是「阿弥陀佛」;而她所向往、期待的地方竟是万千念佛人日思夜想,全心朝向的归宿:「极乐世界」。
自小站在舞台,后来更成为一代歌、影巨星的梅艳芳於2003年12月30日凌晨两点五十分病逝香港养和医院,临终得偿所愿一一见过约五十位她所关心、信任的亲朋好友,在她所牵挂的母亲一句:「你自己选择吧!如果想走就走……」后含笑而去。而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的成道纪念日。根据报章的大字报导:「佛陀」正是这位万众瞩目,去世消息登上星马数家日报封面头条的巨星艺人一生最崇拜的人物。
梅艳芳是因患上癌症,最后病情恶化而撒手尘寰,芳龄只有四十岁。很自然地就令人联想起与她同一时期,一起经历人生奋斗历程、成名,年龄相若,同时彼此亦是多年好友的另一位艺人张国荣的自杀身亡。前者在面对癌症的死亡威胁之际,扬言奋斗到底,并且坚持认真努力地继续工作,关心朋友,生活如常;后者则选择自我放弃,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共同点是名成利就、才华洋溢、外貌出众,人际关系也很好。举凡一般大众所向往、羡慕的,都有了!但是在疾病和死亡的面前,这些外在的种种成就却显得完全无能为力。真正应了一句最近出现在另一位香港著名艺人刘德华的影片「大块头有大智慧」中的佛教法语:「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梅艳芳的临终遗言,亦让人联想起一位佛教中人的临终情形。大卫·莫利斯,一位西方著名的佛教徒学者,享年八十五岁。在他死后不久,有位作家接到来自他的一封想必是他一早已经写好,并交代在他死后邮寄出去的信,内容道:「你会很高兴知道今天我已死了,因为有两个原因:首先,得知我已从疾病的痛苦中解脱,你会为此放下心中的一块巨石。其次是,既然我是个佛教徒,且忠诚的遵守五戒,因此,你知道我的下辈子不可能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下。」这段轶事出自达摩难陀法师的著作《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第十一章:〈对死亡的恐惧〉。大卫的遗言中透露了一位佛教徒,一位佛陀教育的真正奉行者,回首此生,自我检讨之后,所做出的自我肯定,充满自信,无怨无悔,在死亡的影子面前坦然无畏。
佛经中记载:阿罗汉在自知自证,解脱生死之后,往往说出这一段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皆办,自知不受后有。」清净的行为已经具足,应尽的责任都已一一履行,了无遗憾、了无牵挂,如是因必得如是果,自己清楚、明白,知道自己在那一个位置,无有挂碍、恐怖,安然自在。
达摩难陀法师在谈到如何对死亡的恐惧时说:「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尽完他这一生的责任及义务后,能在平静安宁的环境下死去。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为这种可能性做准备呢?举例来说,有多少人排除万难只求能对家属、所爱的人、朋友、国家、宗教及自身的命运尽点义务呢?假如没有完成这些义务是无法死得心安理得、了无牵挂的。」(《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达摩难陀法师著)
在一个为梅艳芳设立的网站上,站主呼吁所有梅艳芳的歌友和支持者道:「无论你在人生那个阶段,切记及发扬『阿梅精神』:『坚强面对,施福他人』。」同样身为艺人,对群众所造成的影响可以是正面建设性的,也可以是反面破坏性的,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在获得群众的热情拥护和支持所带来的名利之后,回馈群众的是迷醉狂乱的极端行为影响,或是珍惜生命、爱己爱人、牺牲奉献和友善亲切的生活模范?对自己和别人的意义一样将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路途。所谓的「阿梅精神」发挥的是正面的影响力,传达的是:善用生命、爱人胜己的人生态度,达摩难陀法师说:「我们出生来到世上,是要为人类的幸福与快乐而努力的,明了这一点相当重要,我们会因对人类的贡献而永垂青史,人们不会因为对自己的付出而记得我们。释尊说:『人的身体会化成泥土,然而他对世人的影响及贡献却会遗留下来。』……」(《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达摩难陀法师著)当我们自己面对死亡的时刻,让我们想想这件事:同样生而为人,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我们为家庭、为社会,以及每一个我们见过面或将会受到我们的行为和事迹影响的人或事物,曾经扮演过甚么样的角色?在我们死后,留给他们的将是甚么?生命不应该只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无聊消耗,应该是一种能量的转化,维持着世间、人群,乃至万物的和谐发展,幸福安乐的「能量应用」。我们生存所「消化」的一切受用,从食物到资讯,交通、物资、精神慰籍、言语交流……一切的一切,乃至我们自己的存在於世,是否「环保」?还是为地球多添一件「垃圾」?
印光祖师曾发慨叹,道:「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大限到来,各不相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于此犹不惺悟,力修净业,则与木石无情,同一生长于天地之间矣。有血性汉子,岂肯生作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高推圣境,自处凡愚。遇大警策而不愤发,闻圣贤佛祖之道而不肯行。是天负人耶?抑人负天耶?祈垂慧察!」(《印光法师文钞》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二)生而为人,我们都已拥有生命,并且正在使用(或消耗?)生命,在死亡一刻,回首一生,我们要交出的是一张甚么样的「成绩单」?我们是否能够含笑谢幕?还是迷惑颠倒,惶恐得不能自己,在盲目攀缘的执着中慌乱地被死神逼迫着惆怅离去?我们是否甘心如草木,或者可能还不如草木地生活一辈子,终日里只是消耗、占用了这片天地中的资源,过着吃、喝、拉、玩……的日子,甚至连一片菜叶、一颗果子都无力贡献?念佛法门不是鼓吹我们盲目而又懒惰地匍匐着去向宇宙间某位超能力的偶像或其「神权」的代言人乞求一种不劳而获的垂怜或施与,而是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还有具体的教育内容及奉行守则,让我们去努力奋斗以求进步,去突破自我的盲点和局限,在无限的时空之中和生死的波涛起伏里永远勇猛精进!知「道」而行「道」,努力实践佛陀教诲是必要的!祖师的言语的确发人深省。
对于人的一生,达摩难陀长老在其著作中曾有一个很妙的譬喻,他说:「当精卵结合、生命开始的刹那,就宛如射出的子弹般必须达到最终目标。」清楚地说明了生命虽然充满无常,但死亡却是它的「必然」的事实。换言之,死亡,是一个每一个生而为人者所必须面对的事实,一个无可避免的人生考题。请问有多少人认真思考如何面对这一件事实的到来,到时要如何作答、应对呢?眼前所见,多少人只是盲目地把自己推入物欲和声光刺激的享受和麻醉之中,尽力「有意无意地」去回避对于死亡的恐惧,或许现代也还有做着和秦始皇一样长生不老,祈求这个肉体永远不死,以将身体、权力、欲望永远紧抓不放的美梦的人吧?只是寄托的对象不再是海外的仙山蓬莱,而是发达的医学,或是迷信的自我催眠!看看自己年华的逐渐长大、老去和容貌的转变,看看身边所见所闻的亲友病、死的消息和场面,无常岁月无情、无声,如从车窗望出不断倒退的画面那样,过去的摸不着,在记忆里也已然逐渐淡去,未来的虚无飘渺,难以猜测,我们的「生命」到底在那里?吃、睡、喝、玩和排泄?忙碌、烦恼和无聊?临别遗言,你会说甚么?慌张失措?难以接受?遗憾不舍?恐惧未来?害怕来生的果报?忧虑着自己一无所知死后世界?无法忍受「自己」的「突然消失」?还是镇定从容,生活如常,一如许多净土祖师往生时刻的潇洒自若,甚至是预先安排,或是古今多少念佛往生者的安定、欣喜,含笑而去?
诚如达摩难陀法师所说:「所有的人,不拘性别、种族、信念均须面临死神的降临,没有逃避的选择。死亡是世界无法避免的过程,我们时常无法神色自若的面对自身的死亡。然而,除非人也能从死亡的恐惧中挣脱,否则他也无法从生命中得到自由。」(《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达摩难陀法师著·林淑丹、廖舜茹译)究竟生何欢,死何惧?为何大多数人如此害怕、厌恶死亡?心理学家约翰·C·马格思和理查德·L·马格思在《死亡和死的心理学》一书中,综合了死亡恐惧的心理基础,得出结论说,人之所以恐惧死亡的心理原因有下列七种:
1、死亡将人的一生做了一个总结,无论日子多好,死亡是一个终结;2、无法在死后继续照顾子女家人;3、死亡可能给亲友带来打击; 4、死亡使得自己许多想做的事情半途而废;5、惧怕死亡时的痛苦与凄惨;6、死后遗体会变得怎么样?会发臭?会枯萎?不可想像;7、死后世界到底怎样,没人知道,虽然有人说是极乐世界,但是到底死后会到天堂还是地狱?总是困扰著人们。(转引自《情到深处人孤独》报佛恩网站)想必你、我,以及许多人对于死亡的恐惧和排斥大致上也不出上述七大类原因吧?佛教说法中也经常将生老病死列为人生大苦之一,究竟要如何离苦得乐,突破死亡的大苦?死亡的毒钩究竟在那里?我们到底应当如何准备,才能如高僧大德、往生传记上的模范,或是临终念佛潇洒而去的前辈们那样,或者至少如报载梅艳芳的临终交代:请不要叫我的名字、请不要为我哭泣,我会安心上路?
――翻查《助念之意义与规矩》(李炳南居士讲述):「助念时全心在佛号上……要知病人一动情就完了……以免动情爱失去正念。亦不能让病人听到其他声音,哭声更不可以。……病人的心理有别的声音,就不能一心了。」这正是助念避免病人动情心乱的处理关键;但是方法需灵活运用变通,印光祖师在《临终三大要》中亦指出:「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然而,「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为他人进行临终助念者必须善於体会病人心理,察言观色,了解形势,还要兼顾家人心理、看法等,注意谐调,务求病人能在一安心、专注之环境(外在)及情况(内在)下,专心念佛,一心念佛,随佛往生净土,熄灭生死之苦。绝对不可以迷信、僵化,造成冲突、对立,甚至不欢而散,那不是有违当初发心助念的本意吗?助念亦是「为人演说」,要注意自己的行事作风,至诚恭敬,体谅包容很重要。当然也不可盲目随顺人情,破坏病人正念,各个环节的拿捏很重要,这可不是表演「魔术」或出锋头的时候!请大家以真诚恭敬的慈(给予病人及其家属佛法所带来的安乐)悲(拔除病人身心之苦,安抚其家属慌乱不舍、无助的苦恼心情)心来为众生服务。
让我们回头看看「含笑而去」的梅艳芳最后的两大愿望:「(1)切勿为我哀伤,也不必为我褒扬?;(2)请大家为我念阿弥陀佛。」显然,她在临终前看透、放下了「自我」;还有,她选择了「念阿弥陀佛」,请大家为她「助」念,分享这一「念」「阿弥陀佛」。看来,念阿弥陀佛,对她产生了力量――至少,从这两个遗愿看来确是如此。究竟这一念阿弥陀佛的力量何以如此强大,可以让人超越生死的苦难、死亡的恐惧?芳华正盛,对人生种种如婚姻、家庭之乐仍满怀期待的她却突然必须面对无常疾病的侵袭,何以可以及时调适、坦然接受而如此安心?身(癌症之苦)、心(死亡的恐惧、人生憧憬落空……)之苦是如何被她超越的?阿弥陀佛显然即是答案。
净空老法师说:(阿弥陀佛)「名号的意义略说是《无量寿经》,广说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没有一句超过名号范围之外,……如果我们把它引伸、推广,可以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无量无边的法藏,也没有一句离开阿弥陀佛,然后才知道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一面念,一面要求解,如果只念不求解,也很好、也很难得,我们境界提升就很缓慢。如果你念又能解,对于提升自己的境界非常快速。」(《地藏菩萨本愿经》第三五集·新加坡净宗学会录像室)「阿弥陀佛」是一个名称、一个题目、一个总纲领,是一组文字符号、是一个号令!名字代表的是其人其事,题目底下是详尽的内容,纲领是具体内涵的精华提要,符号则在提示着我们一些相应的行动,号令一出则行动开始!「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功」是我们所下的功夫,「德」是下了功夫后所得的成绩,徒有号令,不下功夫,德从何来?无怪乎李炳南老居士临往生前的开示要说:「念佛不改心,一天念十枝香也没用!」
让我们好好想想:究竟何谓「念阿弥陀佛」?李炳南老居士在《乘三资粮发愿·忆念》的开示中说:「要知念佛不是唱佛,『念』是今心,动心起了念头,『念兹在兹』,念佛则心在佛上,念阿弥陀佛即心在阿弥陀佛上」;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想成阿弥陀佛、想学阿弥陀佛,念头里都是阿弥陀佛:指引、带动自己言行举止,一切造作的只有阿弥陀佛!「心在阿弥陀佛上」,即是全心全意地随顺、奉行阿弥陀佛的教诲,整个生命都融进去了。助念者要帮助病人「心在阿弥陀佛上」,那自己的心怎么能不在阿弥陀佛上呢?我们要以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精神,通过慈悲、谦虚、恭敬、友爱、包容、智慧、善巧,加上无比的耐心和宽大心胸去面对病人和他那已六神无主,饱受面对生离死别的情景而苦恼万分,以至情绪可能欠佳,思路可能不够清晰理智的家属,我们是去「帮助」,不是去命令、控制或左右,不是去满足自己的领导欲!谈吐要合宜,衣着、举止也要注意,不要伤害到家属的感情,要在助念后多了一群朋友,而不是任意把别人变成自己口中贬低、心里轻慢的「可怜悯者」;我们要认真努力地降伏自己的脾气、烦恼,调解自我内心的冲突,还要不断提升自己处事应变的技巧,做好「助念」这份帮助有缘众生的工作,即使因缘不足也不要埋怨,让我们继续努力求进步!而这一切的动力,正是因为不忍病人、临终者受苦的那份慈悲心;如此,助念将不止是临终关怀,同时也是「社会」关怀,为在生者带来更多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温馨场面,转娑婆为极乐――西方净土、人间净土,一体完成!
我们助念是去当阿弥陀佛的使者,推销、鼓励大家求生极乐世界,如果我们表现出来的没有一点极乐世界国民的样子,对方向往、求生的心要从何生起?我们的发心不是落空了吗?
有人将影视红星的新闻所造成的影响称为「明星效应」,梅艳芳临终遗愿的新闻讯息是否会造成大家对「死亡」、对「人生」问题的多一点关心?对佛教徒而言,是否会让大家对「阿弥陀佛」的具体内容,「念」阿弥陀佛的实际功用,有多一点的兴趣去认识和掌握,明白它对人生所能够带来的「生命转化」:从思想、个性、气质、生活习惯、处事作风、言语举止到生活的「内容」!
也许有人仍会感到好奇,究竟梅艳芳是否已如其自己所言般「幸福地走进极乐世界」?印光祖师的一段话或许可供参考:「凡有心者,皆能念佛,皆可往生。」,因为「但能至心念佛,则心佛相契,感应道交,临命终时,必蒙佛慈接引,带业往生。下至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若心识不迷,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其人生大怖畏,生大愧悔。虽念数声,即便命终。亦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印光法师文钞》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说明只要因果相应、因缘具足,任何人都可以「仗佛力了生死」,往生净土。
“我可爱吗?”-原创卡通动物
-
可爱的小狗和小猪问你:"Am I Cute?"(“我可爱吗?”)
~原创卡通造型,我们亲自设计、亲手画上的可爱卡通动物!
手提袋(小)〈有拉链〉Handbag(S):
Size: 21 x 18 (x 4) cm
16 years ag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