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少年学佛,快乐可期――与中学同学谈学佛
作者:黄威南
「人生可贵,在早闻圣教。」我们生而为人,在万物之中自称「万物之灵」,究竟「灵」在何处?殊胜在那一点呢?古代圣人便曾经发出「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的自我反问,同时也间接点明了:人与禽兽最大的不同点在人类有接受「教育」――此教育并非技术或生活技能上的教育,若是这个,动物也会教导他们的幼儿如何觅食、如何谋生,人又有何与众不同?此教育指的是圣人的教育,即:使人类超越动物本能,懂礼貌、守规矩,调整情绪,突破自我局限的「圣教」。儒家是圣教,佛教也是圣教,即是教我们超凡入圣、永续不断自我提升的教育。
在中学时候接触佛教,虽然就读的是一间由天主教会所创办的学校(马六甲公教中学),但是校内却允许、鼓励我们进行对佛法的研究,并且成立有佛学研究会,让同学们自由参加,接受佛陀教育的种子。一别母校十六年,常常想着不知几时因缘成熟,能够回到当初栽培我、孕育我的学佛种子的母校佛学会去和学弟们分享这许多年的岁月中,自己在人生苦难的折磨中,佛法对我所起的作用,指引自己看清前路,纠正自己带来苦难的错误思想行为,一步一步走在人生路上的经验:确实,人生可贵,在早闻圣教;一定要把握良机,在少年时代,清楚认识佛法或其他圣人教诲,学习他们的智慧,在人生旅途中才能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等了十六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那天接到了一个陌生小女生的电话,对方自称自己是圣母女中佛学会的代表,是母校(马六甲)公教中学佛学研究会主办的第九届「随缘、续缘、惜缘」学习营的筹委,负责课程安排,希望我能去讲课,与青少年同学分享学佛心得。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我却深深感激佛菩萨这冥冥中的慈悲安排!十六年的祈求等待,心愿终于开始能有着落,我一定要珍惜这能为同学们贡献一己所学的机会,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从那天起便开始准备,每天读经、听开示,反复思考:如何才是最适合这群少年同学的佛法介绍方式呢?太太笑我得失心太重;我点头承认:个人荣辱无关紧要,别人听了对自己是否赞叹或批评,贬抑亦无妨,但是若因此而不能让同学们体会到佛法的珍贵、殊胜,以为佛法就是如自己这般蹩脚的说法而对佛法失去兴趣和信心,我会很难过!即使有把握了,还是希望精益求精,但愿他们能够好好珍惜,永远精进在佛法修行的路上,人生需要不断改过、不断求进步!自己的得失我无所谓,同学们的得失我放不下!
少年学佛,究竟应该从那里开始,掌握甚么原则最稳当呢?最后在《印光大师文钞》中读到了大师在「复无锡佛学会少年学佛社书」中的开示,将之节录抄下,决定与同学们共享此段即使自己也仍在努力实践圆满的原则。其内容如下:「少年学佛,必须要:1.敦伦尽分,(即实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2.闲邪存诚,3.诸恶莫作,众善奉行。4.深信因果,及与轮回。5.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由于同学们都还年轻,也是初次接触佛教,对于生死问题可能感觉还是较淡,也是害怕他们误会学佛即是等着死后生西而无视於眼前人生责任,对这一点,我准备给同学们的解释是:坚定信心,确立目标,向完美人格――佛,永续努力不懈。)」
然而时间所限,讲课当天只对「学佛」做了个简单的概念介绍,尚有无尽意,不及详述。回来后再读祖师开示,感受更深,决定整理成文,供养给一切有心、有缘学佛的少年朋友们作参考。那麽,这一会的意义也就因此而得到了延伸,诚如学习营主题所标示的:「随缘」共聚一起学习之后,还应「续缘」反复复习以求更深入、更透彻,最后更当「惜缘」,将所学、所得,永远实践下去,永远不断地将每一天新的经验、心得体会无止尽地为一切有缘人无条件贡献,希望大家都有得闻圣教,提升自己,创造人生幸福美满的机会;更彼此互相勉励、同修,其乐融融!
在印祖原文中,举出上述要点后,大师便说:「以此自行,复以化他。行有余力,则研究一切大乘经论,及古今儒释古德各著述。又须识取纲宗,用以宏扬佛化,续佛祖圣贤之薪传。」就是自己实行以求真实利益,同时也以自己的行为去示范、感化他人,这可说是一种「快乐的传染」,创造一股互相尊重、彼此爱护,人人一片真诚无欺、全心全意付出,互爱、互勉的新风气。事实上,每一点紧紧相扣,始与终如一,是连贯的,逐条分析是方便理解,也是方便摸索学习,按部就班,然而运作起来却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完整人格的分次表现。形诸於外,随身份处境而有不同形式;内在却总是一团和气,诚心恭敬,去成就、去庄严一切,绝不破坏自己德性,更不破坏世间和谐;求保全,而不以偏概全;逐步实践却时时兼顾全局;活於当下,却了知,昨日因成今日果,今日因结明日果的三世因果关系:时间无尽延续,事情无限演变,空间无限广阔,生命具有无限可能,心量扩大,眼光自然放宽,智慧也就源源不绝涌出。做事时,认认真真仔细努力,件件小事都做好,绝不马虎;但是知道:点滴形成面积,「积沙成塔,滴水成河」啊!庞大的事业始於微小的努力和习惯,日久天长,因果可怕!善如是,恶亦如是;成就人生如是,破坏人生亦如是,明白这个,自然就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念念努力不懈於「闲邪存诚」:破坏性的恶念弃除净尽,成就性的善念纯一不杂,那是甚么人生,不问而知。要想拥有美满人生,简单而已!问题是:知不知道努力?明不明白原理?
佛由人成,学佛其实即是学做人,学习以成为一个圆满无缺的幸福快乐人,学成之后,乃至学习逐渐进步的过程中亦理所当然地建成快乐家庭及带给身边人快乐,毕竟人的生活既在群体之中,当然也就时时自然彼此互相影响。所谓「敦伦尽分」,简要言之,可以统摄为「孝亲尊师」。印光祖师在《复峄县宋慧湛居士书》中说:「佛教以孝为本,大乘经多有发明。其最显豁详悉者,有佛报恩经、地藏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梵网经。」对于「孝」的定义,印祖指出:「孝之一字,局于事亲。通而论之,凡于理于心,能不违悖,均名为孝。否则,均为不孝。学者必须通局兼修,方可名为尽孝。」父母及祖先为我们得以在世间生而为人的第一有恩之人,也是我们生于人间之后最先接触,成长过程之中相处最密、影响极深者,所谓日久生情,物品使用久了,一旦损坏,我们都会有所感触,何况是生养我们之父母,乃至其所同样爱护并且与我们一起长大的兄弟?爱之若深,必不忍其受苦;爱之若坚,必不介意自己为之受苦;因此,对于无上菩提之追求,彻底了解宇宙人生之真相,种种人际关系之得失利害、万事万物之互动影响所造成之善恶果报,我们一定能够由此获得无比的动力,不畏艰难,坚持学习、努力实践,以求成功。乃至世间种种技艺工巧、谋生、学问,也一定能够勤奋经营,并且履行正道,以免因为懒散而失败或因行邪道而遭难令所爱之人受牵累或为此伤心。推而广之:夫爱妻必如是,亲爱子亦如是,友爱朋、臣(下级或人民)爱君(上司及国家)……各种关系之间必然皆如是。则人生仇怨由何而生?彼此爱护,不令对方受苦,不是皆由最简单、最起初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中的孝道而来吗?所以才说「百行孝为先」,是由「孝」开始的意思。不是说孝顺双亲竟然会与其他的伦理关系,如夫妻、兄弟或朋友、工作等起冲突。
然而现实生活中,确实婆媳问题、父母对儿女的就业问题,甚至因宗教信仰问题而造成家庭不和的事情比比皆是。后面的: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及深信因果及与轮回各点即是解答。在《历史感应统记》〈帝舜〉一篇中注解部分举舜之父亲屡次要杀害他,舜几次幸运逃走却绝无埋怨的事迹为例说明:「(舜)视瞽叟是至圣至神至仁慈的,其要杀我,只是后来习染之伪心,其真心原自不尔,假饶从其乱命,取快一时,把至圣至神至仁慈的真父子结断了种子,於心何忍。故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不告而娶,自家心灵上必如是而始安耳。」「孝顺」事实上是感情和理智的调和,维持家庭社会,保全诸人不陷于苦难之中的真实智慧,绝不是为了邀宠换取别人的一时称赞或是自以为孝顺而陷父母於不义的自私情感,难忍能忍,尤其忍受自己所爱所重的对象对自己误会曲解指责却仍然能够坦然自处,所谓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早将个人得失、称讥置之度外,只因「为家忘一人,为国忘一家」,为家庭整体和谐,为社会减少激荡不安,个人荣辱算甚么!
注解中还提出「事父母几谏」的教导: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对于父母,乃至天下一切人,若其已有善心,则加以小心呵护,加意培养;若转善为恶,则把握其尚未泯灭之微细善念,诱使发展扩大;恶为苦因,不愿其受苦,就要用心诱发、挑动他的善念善行,然后接引逐渐萌发之善心;时时帮助挽回其不慎失去之善念,善因感乐果,要他快乐就要劝导帮助他培善以获福,用心良苦,小心翼翼,永无弃舍!当然要做到这些,必得自己时时刻刻保护善念、培育善行,己立而立人,自利而利他,其实从来是一不是二啊!
人生路远,学无止境。印祖勉励少年学佛时曾说「所谓由实行而博学,由博学而得宗(注:掌握要领)。如是则决定现主优入圣贤之域,临终即入极乐之邦矣(注:人生快乐,死亦无憾,不必担心来世堕落恶道或死后遭人唾骂)。若不注重躬行,只期多知多见,必至矜己傲物,排因拨果。如是之人,其天姿实足以继往开来,由其最初一步,未曾在自己身心上检点,从兹愈趋愈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卒成破坏佛祖圣贤之道之人,此古今聪明人一大可怜可悯之事也。此事,一百人,就有八九十,堪令人痛哭流涕。」此一段中,「在自己身心上检点」一句是大总持、是大关键,若能时时、处处自我检点,断恶修善,则世间功业可成,出世圣果可得,一切习气可除、烦恼可消、灾祸得免、平安可得,幸福美满决定可期!愿与一切少年同学共勉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