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_side

阅读索引

我的博客

  • “我可爱吗?”-原创卡通动物 - 可爱的小狗和小猪问你:"Am I Cute?"(“我可爱吗?”) ~原创卡通造型,我们亲自设计、亲手画上的可爱卡通动物! 手提袋(小)〈有拉链〉Handbag(S): Size: 21 x 18 (x 4) cm
    16 years ago
  • 活在感恩的世界 - 题目:活在感恩的世界 作者:黄威南(曾用笔名“筱梵”〔=小贩〕发表) “老板,可以替我在袋子上写上这句话吗?” 正在埋头苦干,将前面几位顾客嘱咐要写上的名字或寄语一一细心地写上他们选购的手提电话袋的我抬起头,看看她要写的到底是句甚么样的话? 我们这个小摊挡所提供的是太太自己用传统缝纫机手工缝制的手提电话袋。...
    16 years ago

作者介绍

My photo
-自由撰稿人 -新加坡《佛陀教育》期刊特约作者 -佛学撰著《情到深处人孤独》由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 -佛学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网海知音

Tuesday, June 9, 2009

惜情念恩 真心流露

题目:惜情念恩 真心流露
――佛教写作的“灵感”来源与目的
作者:黄威南(原用笔名“慕佛”发表)

“为播植善根于一众生心相续中,我愿十大劫中以欢喜心感受无间地狱痛苦。
为播植善根于一众生心相续中,我愿于旁生、饿鬼、贫穷夜叉、困苦众人中感受各种痛苦。”
――海尘婆罗门(后来之释迦牟尼佛)
(转引自《白莲花论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

人生多苦难,特别是年近中年者感受更深!就因为我们在一生中受的苦楚太多,所以更迫切地祈求苦痛的熄灭。当我们的心如被撕裂一般地痛楚时,当我们的眼泪一如佛说般流淌成了四大海也无法承载的广大时,枯竭的双眼和疲惫的身心渴望和仰慕的不正是一位能够理解我们的痛苦,感受的到我们彷徨无助的大智慧、大慈悲长者吗?此时此刻,读到这段文字,所感受到的那份温暖和安定,除了用“百千万劫难遭遇”,还有什么样的言语足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呢?

佛教写作的文字就是这样一句句自内心深处真诚流露的渴慕和体谅。

面对苦难,有人选择埋怨进而嗔恨,度过自怨自艾而又怨天尤人的一生;也有人因此而感同身受其他生命的痛苦,走向体谅别人、关爱万物的人生境界。不一样的抉择来自不同的立足点:是将人生扎根在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的慈悲关怀,或是自私自利、见不得他好的嫉妒怀恨之中?不同的心念引发不同的行为,各别的言行组成各异的生涯,命运的方向在起点处就展开了两条不同的岔路。

我们读佛经,诸佛菩萨因地时候本愿的不同决定了未来成佛时候不同的殊胜成就;我们的心地如何也就决定了一生的遭遇如何?点滴毫厘都不会分差!所以说,佛教文字的写作就诸佛菩萨的本位而言,是对无边众生无尽悲心的披肝沥胆;在我们凡夫来说,那是对诸佛菩萨所施予的救度之无限渴望、对诸佛菩萨的慈悲与智慧之无限向往!

读过台湾作家杏林子的文章吗?她说:“在这个漫长的病痛过程中…我学习怎样去爱,怎样去付出,也让我一点一点磨练自己的个性。”一份对光明的向往,对善的坚持,以及对大爱的信仰和无悔付出,让终其一生在病痛中度过的她写作出多少鼓舞人心、温馨人间的文字;如同天使走过人间,让认识她、见过她、读过她文字的人心中都燃起了一盏温暖而光明的灯。于是我们豁然明白:“以欢喜心感受各种痛苦”的本愿就是所有感动人心文章的“灵感”泉源!以慈悲度生为目的的佛教文字写作又岂能例外呢?我们常说“相应”、“感应”,就让我们心中常怀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根本心愿,启发自己写作佛教文章的动机,以实现本师愿望为写作的目的。

编著不少传世佛教典籍的彭际清居士在他所作《题居士传偈》中如此吟咏:
 “我闻观世音  应身三十二  华严善知识
 亦有五十三  比丘居士身  种种天人趣
 譬如空中云  随风无定形  又如海上波
 从日现五色  众生眼所见  分别每炽然
 岂知妙明心  非一云何二  忆我无始来
 一念不自觉  生死六道中  念念入轮回
 贪染习已深  真色成晦昧  无明力所牵
 颠倒恶叉聚  因缘值此生  得闻无上法
 深心发悲泪  长跪向佛前  誓尽此报身
 永息轮回苦  一念阿弥陀  究竟成佛道
 虔恭秉净戒  忏悔从前非  谛观法界身
 如幻不思议  况逢此震旦  大乘所出处
 火中生莲华  时时现希有  良哉东林贤
 善权开方便  亦有庞与李  宗教扶双轮
 传灯代有人  如虚空无尽  今虽末法中
 典型幸未沫  网罗旧文字  放此不夜光
 如日月众星  昭回四天下  一多互相摄
 毕入菩提场  愿以此功德  回施诸有情
 现在及当来  有缘同聚会  读我所著书
 各发无上心  南无佛陀耶  同生极乐国”
末后一段清楚揭示了写作佛教文章由始至终,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帮助现在及未来一切有缘因此文字相聚者都发证得终极觉悟的无上菩提心,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一切真实情况,洞视缘起、谛观无常,自分别、执着所引发的贪、嗔、痴中掉过头来,从此坚定信心依靠佛陀的清净、平等和慈悲,扭转方向,离苦得乐,大家都能达到圆满美好的终极幸福!这是由于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中痛彻心肺的苦难后,清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所产生的觉悟和动力-多少傲慢无知、多少狂妄自私,误己累人,一朝醒悟,悲自己、忧别人,迸发出的力量表现。点点滴滴的惜情念恩,化成日日夜夜字字句句的文字耕耘,但求所结果实利益自己曾经受恩蒙福的亲眷,或是自己曾经辜负和伤害过的生命,尽一份自己应尽的责任而已。惶恐的心中但求补过、报恩,诚恳祈求彼此同受诸佛菩萨的加持、扶助,带领着我们一起往生极乐净土!

小说家巴金曾经说过:“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有感情。”(转引自《知己?知笔》~慈济人文志业中心中文期刊部出版)这份感情就是一份不舍、一份不忍,看到别人受苦就很想去帮助他,自己受苦了就希望可以提醒别人避免,有所得益了就很想与别人分享,别人感到孤单无助就油然生起安慰他、鼓励他的心愿…韩愈《祭十二郎文》中有“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一句,若用来描写写作佛教文章的感觉似乎也很恰当-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能力和付出总是太微不足道,而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苦难总是太多,“虚空有尽,我愿无穷”的菩萨誓言回荡耳际,而渺小无能如我也只能战战兢兢、跌跌撞撞地一路继续如此笔耕下去。所以对于名闻利养的希求应该是与发心写作佛教文章的学习者永远沾不上边的!平实的笔耕生涯中有的只是一份感念种种恩情的心情。除此以外,唯一还有的也就只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生命中唯一的救度。

在《平凡的一生(重订本)》一文中,被誉为当代论师的印顺法师自述其写作佛教文字的历程时自言:“我的写作,有是自己写的,有是听讲者记录的,还有我只是列举文证,说明大意而由人整理出来的。既然说是我的作品,当然要自负文责。如我有所批评,对方当然也会批驳我,我以为:'受到赞叹,是对自己的同情与鼓励;受到批评,是对自己的有力鞭策:一顺一逆的增上缘,会激发自己的精进'(《法海微波》序)。所以,我受到批评,除善意商讨外,是不大反驳的…所以在写作中,纠缠不已的论诤,可说是没有的,我只是'愿意多多理解(佛法)教理,对佛教思想起一点澄清作用'(《游心法海六十年》)。”一代大师身教、言教如是,我等后来学者应当认真记取、时时省思。

在《平凡的一生(重订本)》中,印顺法师形容自己所抱持的写作理念“在传统的现实而功利的人心,似乎是撒种在沙石中,很难见茁壮繁盛的!”法师更感叹“自己的缺少太多”,所以他“壮年没有理想,晚年当然也没有过分的希望”,一生的不断写作都只是“尽自己所能的写出而已!”

人生无常,功利如烟云,佛教写作人但愿效法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成功何必在我?一切只是随缘随份而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