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_side

阅读索引

我的博客

  • “我可爱吗?”-原创卡通动物 - 可爱的小狗和小猪问你:"Am I Cute?"(“我可爱吗?”) ~原创卡通造型,我们亲自设计、亲手画上的可爱卡通动物! 手提袋(小)〈有拉链〉Handbag(S): Size: 21 x 18 (x 4) cm
    16 years ago
  • 活在感恩的世界 - 题目:活在感恩的世界 作者:黄威南(曾用笔名“筱梵”〔=小贩〕发表) “老板,可以替我在袋子上写上这句话吗?” 正在埋头苦干,将前面几位顾客嘱咐要写上的名字或寄语一一细心地写上他们选购的手提电话袋的我抬起头,看看她要写的到底是句甚么样的话? 我们这个小摊挡所提供的是太太自己用传统缝纫机手工缝制的手提电话袋。...
    16 years ago

作者介绍

My photo
-自由撰稿人 -新加坡《佛陀教育》期刊特约作者 -佛学撰著《情到深处人孤独》由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 -佛学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网海知音

Tuesday, June 9, 2009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题目: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从《了凡四训》谈佛教徒的写作
作者:黄威南(原用猫女“乐乐”的名字发表)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简单地说:文字的写作,要顾及到它的影响深远,在下笔时要考虑读者在看文之后所受到的是什么样的影响?是引起读者们的善心、善念,化解他们的忧烦,将他们自心绪纷乱导归心平气和,或者相反,所造成的“得、失”天差地远!凭的是自己那方寸之间的良心,那一念之间的抉择。佛教徒的写作当然也是如此。所谓:“佛教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文章是方便,是途径,写作是开辟管道,提供索引、参考,目的是慈悲:为的是帮助读者乃至芸芸众生消除痛苦,获得幸福。所以说,佛教徒的写作本身就是一次修行的历炼,用词遣字之间,或是题材取舍之际,以及表达方式的调整,乃至发表因缘的抉择,舍弃的是个人才华的展示、自己学识的炫耀,遗忘的是个人利益的得失,期望成就的是社会与众生整体和谐、欢乐的实现。因此,一次书写,是一次私欲的脱落;一篇完成,是一次自我反省、检讨的淘洗过程。


谈到佛教徒的写作,明朝袁了凡居士所作的《了凡四训》是一个范本。印光祖师在《袁了凡四训铸板流通序》中说:“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洵淑世良谟也。”一语道破了一篇好文章的“功效”:通畅的文字流畅地说明事物的真理,让看文者眼前一片光明,明白自己的错误在那里,自己前途的方向在何处?心头雪亮,觉悟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体会别人的苦处,了解别人的需求,解除了人际关系间的障碍,化解了自己内心的压抑、迷惑,看到人生的转机,感觉生机勃勃,萌发幸福美好的无限期望!最重要的,这不仅是感性的鼓励或仅止于情绪的激昂,而是提出具体的方案,开示实践的示范,是有迹可循,清楚展现的操作说明。

《了凡四训》为印光大师所推崇,在《文钞》中处处可见,平生印赠推介更是不计其数。印祖赞叹此文时如此说到:“谈命,宜以袁了凡〈立命篇〉为本。则无论何人,均可获益。于此留心,其益大矣。而〈改过〉,〈积善〉,〈谦德〉,三篇之意,均可相机为说。较之良医活人,功德更大。”太虚大师在他所作《居士學佛之程序》一文中亦将《了凡四训》列为“佛學門徑諸書籍”中之一册,推介为在家居士学佛入门必读的其中一本书。印光祖师更是直接将《了凡四训》形容“为一切人所宜常阅之书”。

四百多年来《了凡四训》广为流传,影响的人很多:不少人因读此书而步入佛门,许多学佛人因读此书而明白自己为何在接触佛法后始终不见效果,未得佛法利益的原因。读过《了凡四训》的人就知道:四篇短文有自述经历,有实证列举,有原理说明,也有方法演示。从心态、观念的建立或转变,到行为的调整;自人生际遇不同的原因,其演变原理,简练的文字传述的字字句句都是实际观察、实际运作的经验之谈,是可以模仿效法以求取得同样功效的理想“工具书”。虽然这原本只是一部准备教育孩子,留给后世子孙的“家训”,但是却被公开流通,利益了许许多多的人!

印光大师在他所撰写的《募修云谷禅师塔院序》中赞誉道:“奋发大志,力修净业。以期远追宏猷,振兴法道。俾如来慧命,相续不断。不致有负人与天地并称三才,僧与佛法同名三宝者,明云谷禅师,即其人也。”又说:“其得其(指云谷禅师)传而融通儒释,使灵山泗水心法俱彰者,僧则憨山大师,俗则了凡袁公,为最显著之人也。”以袁了凡居士为向云谷禅师学习的在家佛弟子中的典范,与出家僧人的憨山大师相提并论。从中,我们看出祖师对袁了凡居士身为一位学佛修行人的肯定,并以他为我们观摩学习的榜样。作为一位文章可以淑世济人的写作者,我们清楚看到“解行并重”四个字在他的身上具体展现出来。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文章背后,写作者“言行如一”、“坐言起行”,讲到、做到的人格感化力量。实际上,《了凡四训》就是袁了凡居士发自肺腑,自然流露的一篇“忏悔、发愿文”!

在印光法师鉴定,尤惜阴居士校对,一九三二年由苏州弘化社出版的《袁了凡先生四训》前面,有一篇逸名所作的(旧)序,其中有一段话:“文有悬笔立就,倾泻而出,又复至精至妙者,韩文公《祭十二郎文》是也。文有久已脱稿,日改夜更,千锤百炼至数十年而始为定本者,欧阳文忠公《泷冈阡表》是也。袁了凡先生以韩欧之笔,具韩范之才,将其生平所得,著此四训:以数十年修身治性,日新月盛之阅历体验,又加数十年字锻句炼之润饰,故其文精深而博大,其理中正而精微。”

这段文字说明了文章写作的两种情形,简单地说:一种就是快而准,另一种就是慢而精。

第一种:快而准。此类文章是提笔就写,一气呵成,就如同水从瓶中流泻而出一般,源源不绝,直接流出,但是文章的内容又非常精妙,为上上之作!并举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为例。此文与后面例举的《泷冈阡表》,以及袁枚的《祭妹文》同被称为“千古至文”。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本文收入《古文观止》,其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明代茅坤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一句,说明了为何下笔成章却字字句句动人心弦的“秘诀”:“未尝有意为文”则无心-没有想以文章邀宠的心,没有得失的心,没有求得名闻利养的心,没有希望得到赞叹、没有表现自我的心,心动、情注,其实并非写文,而是写心,文字只是心中真情流注时留印在纸上的痕迹。

第二种:久而醇。这类文章是在写好之后又不断地修改,直到几十年后才定稿,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所举例的《泷冈阡表》是欧阳修在他的父亲下葬六十年之后所写的一篇追悼文章,在原序文夹注中形容为:“意真词切,字字血泪”。读过此文的人想必都能感受到作者一生忆念双亲,不忘父母身教、言教的孝敬之心,那已经溶入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之中,随时随地一贯如此,已经化为个性中的一部分的真心诚意,通过文字表现,传达到我们的心中,亲子之间一脉相承的心意相连,教读者怎能不感动?

明人薛瑄在《薛文清公读书录》中说:“凡诗文出于真情则工,昔人所谓出于肺腑者是也。如《三百篇》、《楚辞》、武侯《出师表》、李令伯《陈情表》、陶靖节诗、韩文公《祭兄子老成文》(即《祭十二郎文》)、欧阳公《泷冈阡表》,皆所谓出于肺腑者也,故皆不求工而自工。故凡作诗文,皆以真情为主。”学佛人以妄语为戒,净土经中也有“说诚实言”的教诫,佛教徒的写作当然应当是真心诚意的真情流露,期望落实的当然就是“不求工而自工”的浑然天成。

韩、范,指的就是韩琦和范仲淹。原文注解评其人为:“天资忠朴,识量英伟,决大策、安社稷,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为无不济,泽及黎民,威震国外。”至于范仲淹呢?原文注解评其为:“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受其感化,竞尚气节,守边数年,号令严明,爱抚士卒…为人内刚外和,为秀才时以天下为己任,尝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言。生平尤乐善好施,置义田以赡族人。”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不辞劳苦地为人付出,关心众生苦难,用心、用力去济助万亿生灵的英雄豪杰。序文反复说明的无非就是:以关怀众生之情,督促自己、改造自己,念念成人之美、心心济人之难,不断修正言行、提升自己,是袁了凡居士《四训》文章写得好的原因。改动文字时审视的、纠正的其实是自己的心念:心改好了、文字就写好了!

写作的文字是“言”、推动的是“心”、描述的是“行”,调心、改行,将修行改过的过程笔之为文,求教于大众,提供借鉴,发露自己的错误就是佛教徒写作的态度和目的。

印光大师曾说:“窃以袁了凡四训,为改过迁善之嘉言。俞净意一记,为至诚格天之懿行。其发挥事理,操持工夫,最为严厉纯笃,精详曲尽。”可见“发挥事理”,“操持工夫”是佛教徒写作的内容;“严厉纯笃”,“精详曲尽”则是检验文章的标准。通过文字说明事物的真相,因果演变的道理,帮助读者理清脉络,认清处事待人的方针,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说明自己修行实践的经验,启发读者的信心,提供参考。文字书写的唯一灵感来源是对佛陀教诲的“受持读诵”,“依教奉行”。绝对不是技巧的卖弄,或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猜测描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