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持念观音
疫情吃紧,佛法怎么说?
记得疫情初起,就有一则标题为「凡念佛处,疫不入境」的讯息流传,根据介绍,那是一段印光大师的开示法语。
今天,我又读到了这一则题为「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决定可以不遭瘟疫」的文章节录,正是印光大师在《文钞》三编•【复穆宗净居士书二】中的开示:
❛念观音,不独邀净友念,当于村中及近村宣告,无论老幼男女,通皆吃素,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大家各人在各人家里,一路做事一路念。于行住坐卧中常念,决定可以不遭瘟疫。前年各处虎疫甚剧,陕西澄城县寺前镇附近,死数百人。一弟子村中有五、六十家,人皆令念,只死两个坏人,余均无恙。甘肃甘谷何鸿吉居士提倡念佛,凡念佛处,疫不入境。汝邀净友念,是小办法。教全村中老幼男女念,是大办法。顶好吃净素,如其不能,亦须少吃。即未吃素,亦要念。当此凶险之时,唯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为能救护。❜
然而坊间的一些讯息,诸如某素食佛徒也确诊了,某佛国圣地亦陷入疫情重灾之中!不免令我们心生疑虑:到底要怎么“念观音”才灵验呢?
《觀世音持驗紀》周克復居士〈序〉中的这几句话也许可以解开我们的疑惑:
❛觀音大士,佛法之廣大教化主也。過去已成正法明如來,逆來示菩薩相,立大願:不度盡眾生,誓不成佛。“菩薩”云者,言“覺有情”也;“菩薩摩訶薩”者,言“大覺有情”也。稱“觀世音”者,謂“觀世間”—眾生稱名,悉蒙救㧞離苦,從他機而立名也。又稱“觀自在”者,謂一身現千手眼,隨類應化,圓融無礙,從自行而立名也。《楞嚴》云:由我觀聽圓明,故“觀音”名,徧十方界;能以眼根作耳根佛事,故名“觀世音”—自在無礙!❜
“教化”是教育使令感化,就是通过身教、言教等种种教导方式,去培养、带动或促成受教者的气质和人格,乃至言语、行为等的变化。“教化主”就是这套教育系统的主持人或主导者。“广大”是指教育的对象广泛,范围广阔不限时空、族类。简言之,观音菩萨就是“慈悲教育”的“掌门人”😁!
❛此菩薩具十四無畏、三十二應、諸神通種種。❜
菩萨有很多很好的素质,适应不同对象和情况的教育方式及角色扮演,还有很多教具、技巧…。
❛左右彌陀,則為極樂之親臣;顯化娑婆,則為世尊之良弼。❜
面对生死,实现永恒的生命价值,慈悲是重要的力用!经历人生中的苦难,慈悲是实现佛陀教诲的动力!所以,从人间到净土,都有观音菩萨慈悲的身影!
❛楊枝一滴,遍灑大千世界…凡至心持其名號及經呪等,隨獲感應…❜
一念慈悲,如果能够坚持下去,就是一生的菩萨事业,乃至生生世世的无尽普度。一念慈悲,如果蔓延开来,感染出去,不断延续传播下去,可以感动更多人的慈悲,以致建成一个大爱的社会。这一切,可以从听闻观音菩萨的名号开始,用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来提醒自己!在声声菩萨的名号中,忆念起菩萨的身影,熏陶着菩萨的悲愿、事迹,因为被菩萨的精神“感”动而响“应”菩萨的言行举止,追随他的脚步,我们已经在不觉中改造自己,日渐变得与菩萨越来越相像!这是“感应”。
❛雖然,眾生當苦難時,輒呼菩薩求救!須思救苦救難之前,有“大慈大悲”四字在。菩薩不救度眾生,何名菩薩?然不具大慈悲,將視眾生苦難,如秦、越人肥、瘠,漠焉無關。何肯圖救!?❜
如果我们的心行与菩萨漠然无关,彼此如何呼应?如果我们对他全无思慕,我们呼喊的难道只是一个空洞的名字,没有内容意义的声音?不明对象的祈求,该期待来自那里的何种救度?
❛眾生徒口菩薩之號,而不能心菩薩之心,則不慈不悲;己先不能自救,況欲感菩薩之慈悲,救其苦難,有是理乎?❜
自己都不爱惜自己,不懂得“慈悲”自己,造作伤害自己身心健康的恶习惯也不愿悔改,对于别人苦口婆心的救度,我们能明白、肯接受吗?菩萨来了,有下手处吗?会被自己反抗拒绝,狠狠驱逐吗?或是无视而漠然不理?
❛故人無傾險好殺心,則己之刀山滅矣;人無慘毒心,則己之湯火消矣;人無不忠、不孝及淫貪不廉貞心,則己之地獄枯竭矣;人無慳悋嫉妬心,則餓鬼之火息;無傲狠驕慢心,則修羅之惡調;無頑悍不靈心,則畜生之途遠矣。❜
凡事有因才有果,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就是种下慈悲的因,持续不忘,就是发展慈悲的心,自然带来慈悲的结果。
❛《大悲呪》云:唯除不善,除不至誠,則誦持之需善與誠可知。篤哉!唐別駕之言也,曰:「凡虔奉觀音者,其人必深信因果,生平不與惡事為緣,所以惡報可滅。」吾恐世之人,徒知求救苦難,而不求諸慈悲之心。一有不驗,遂曰:「大士弗予應。」是豈大士之感應,果虗而無徵也哉?❜
具备“善與誠”,自然“不與惡事為緣”,当然恶报就会渐渐减少、熄灭。真念观音,心里真有观音,这是“持念观音”。
于是我们这才明白:原来观音菩萨是这样“念”的!
∼威南 学12.05.2021/MCO3.0首日
“我可爱吗?”-原创卡通动物
-
可爱的小狗和小猪问你:"Am I Cute?"(“我可爱吗?”)
~原创卡通造型,我们亲自设计、亲手画上的可爱卡通动物!
手提袋(小)〈有拉链〉Handbag(S):
Size: 21 x 18 (x 4) cm
16 years ag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