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师开示(文/白对照 • 黄威南白话译述)
● 念佛法门 , 别无奇特 , 只深信力行为要耳 。佛云 : 「若人但念弥陀佛 , 是名无上深妙禅。」
天台云 : 「四种三味① , 同名念佛 ; 念佛三昧 , 三昧中王。」 云栖云 : 「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② , 圆摄五宗③ 。」 可惜今人 , 将念佛看做浅近 勾当 , 谓愚夫愚妇工夫 。所以信既不深 , 行亦不 力 , 终日悠悠 , 净功莫克 ! 设有巧设方便 , 欲深明此三昧者 , 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 ; 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 , 本自离过绝非 , 不消作意离绝 。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 , 亦本自超情离计 , 何劳说妙谈玄 ?
○ 念佛法门 , 并没有其他甚么诡异离奇的特点 , 关键 就只是在于深信 ( 根深蒂固的坚定信念 ) 和力行 ( 全心全力的行动 实践 ) 而已 。佛陀说 : 「如果 一个人只是一心一意 、念念不忘阿弥陀佛 , 这就称为无能超越其上的 , 深刻、微妙的与佛相契、 相应的心 。」 天台智者大师说 : 「四种三昧 , 同样都可称为念佛 ; 念佛三昧 , 是 三昧中的最高层次、最彻底究竟的境界。」 云栖莲池大师说 : 「 ( 用 ) 一句 阿弥陀佛 ( 的名号 ) , ( 可以 ) 包括 一般分列为八种不同学习形式的教育系统 , ( 也可以 以 ) 完整归纳 、总结五个不同教学手法 、不同切入方式的学习组合团体 ( 一一 融合成一个简单直 捷的修学方法 , 统一形式 ; 解决因为 ( 立场和根性 上 ) 的分别而产生的许多形式和观念上的矛盾 、 差异 ) 。」 可惜的是现在有一些人 , 只从表面上看到念佛的简单形式 , 而 将念佛看做肤浅 、幼稚的玩意 , 误以为这只是用来欺骗和安抚笨蛋和无知者的伎俩。 所以 , 就不会培养 、建立起深刻的信念而具备坚定的信心 , 付诸于行动时也就不会尽力而为 , 更不可能做到全心全力 一一 用整个生命的力量去奋斗 、付出 , 整天悠悠忽忽 , 敷衍应酬 一 像是交差了事 , 又像是交际应酬 , 做做样子 、赌赌运气,这种修学方式怎么可能克服贪嗔痴的烦恼习气 , 得到清净明觉的无烦恼自在境界 , 得到学佛修行本来应有的成果 ? ! 也许也还有一些人花費心思 , 很巧妙地设计 、发明了一些方法 , 想要深入明白念佛三昧的内容境界 , 他们动不动就以参究谁 在念佛的方式来探讨 、推论 一 他们把重点放在 谁字 一把它当作是谜语的提示 , 用思量、卜度 , 猜测 、推敲的方法 , 在文句的字里行间推理 、假设 一一 认为这才是高明之举 ; 却完全茫然不知不觉自己现前这一念能念之心 , 本来自自然 然就是设有过失 , 离开是非对立的冲突纠缠 , 不需要去刻意离绝烦恼的清净自性 一一 看不清本质 , 认不出问题 , 找不到制造烦恼、带来痛苦的原因 , 下手在错误甚至其实是背道而驰 , 增长我慢 、制造分别对立的世智辩聪上 , 纠缠不清 、 徒劳无功。就現前这一句所念的佛 , 也本来就是 超越情执、以及计较分別 (的清净本质) , 何必要去白费气力地说一些连自己都不知所云的连篇鬼话一一 故弄玄虚地卖弄甚么境界 一一 在本来平静的水面上兴风作浪呢 ?
________________
注①:
▷参考 《翻译名义集》
[三昧]是音译 , 汉译为 : 调直定 , 又译为 : 正定 , 也译为 : 正 受。圭峰疏中说 : 「不受诸受 , 名为正受。」 慧远法师说 : 「夫称三昧者何 ? 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 , 想寂则气虚神朗 : 气虚則智恬其照 , 神朗则无曲不制 , 斯 二乃是自然之玄符 , 用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闲 宇 , 而感物通灵 , 御心惟正 , 动必入微。此假修以凝神 , 积功以移性」 又 :经典中所说各种三昧 , 名相和性质有很多种类 , 功效高、又容易下手入门 , 以念佛为优先选择。
________________
▷参考《丁福保 - 佛学 大 辞典》
[三昧]【 术语 】 梵音 samadhi , 音译 为 : 三昧 、 三摩提 、 三摩帝 。 意译为 : 定、正受、调直定 、正心行处 、息虑凝 心。 心定于一处 而不动 , 所以名为 : 定。正受所观之法 , 所以名为 : 受。调心之暴 , 直心之曲 , 定心之散 , 所以名为 : 调直定。正心之行动 , 使合于法之依处 , 所以名为 : 正心行处。息止缘虑 ,凝结心念 , 所以 名为 : 息虑凝心 。《大智度论》(五)中说 : 「善心一处住不动 , 是名三昧。」 同论(二 十八 )说 : 「一切禅定 , 亦名定 , 亦名三昧 。」同 论(二十) 说 : 「诸行和合 , 皆名为三昧 。」 同论(二十三 )说 : 「一切禅定摄心 , 皆名为三摩提 。秦言正心 行处 。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 , 得此正心 行处 , 心则端直 , 譬如蛇行常曲 , 入竹筒中则直。」 《止观 》(二)说 : 「通称三昧者 , 调直 定也 。」《大论》 说 : 「善心一处住不动 , 是 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说 : 「定者当体 为名 , 心住一缘 , 离于散动 , 故名为定 。言三昧者 , 是外国语 , 此名正定 。 」 同章(二[说 : 「以 心合法 , 离邪乱 , 故曰三昧 。」 同章(九)说 : 「心体寂静 , 离于邪乱 , 故曰三昧。」 同章(二十)说 : 「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緣 , 目之为定。就 实而辨真心体寂 , 自性不动 , 故名为定 。」《菩提心义》(一)说 : 「梵云三摩地 , 唐云等念 。入 有情界 , 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________________
注②:
▷参考 《丁福保 - 佛学 大 辞典》
[八教] 【名数】 天台家所立之八教 。于华严 时乃至法华涅槃时五时所说 , 化法之四教与化仪 之四教是也。化法之四教者 : 一 、三藏 教 , 经 律论之三藏 , 部类判然 , 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 教声闻緣觉之二乘, 傍化菩萨者 , 二 、通教 , 说 即空无生之四真帝 , 使通三乘而同学者,但以菩萨为正机 , 二乘为傍机。三 、别教 , 于二乘之人皆不同 , 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者。四 、圆 教 , 对最上利根之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者 ( 别圆二教之相违唯隔历二圆融耳 ) 。
以上之四教 , 为化益众生之法门 , 故名化法 , 化仪 之四教者 , 以彼化法说示众生之仪式作法也 。一 、顿教 , 对顿大之机 , 顿说別教圆教之大法者 , 如华严时是也。二、渐教 , 对渐机。渐渐次 第说化法之四教 , 如鹿园方等般若三时之说相是 也,三 、秘密教,对一种之机 , 说秘密之法 , 使 一会之人自他互知者 , 是由如来身口意之不思议 力 。 四 、不定教 , 于一会之中说一法使闻者异 解 , 或得益或不得益者。盖化法之四教 , 如药味 , 化仪之四教如药方。合成八教也。《止观义例》 说 : 「 顿等四教 , 是佛化仪;藏等四教 , 是 佛化法 。 」
________________
注③:
▷参考 《丁福保 - 佛学 大 辞典》
[五宗] 【名数】大乘之五宗 , 一 、天台宗 , 二 、华严宗 , 三 、 法相 宗 , 四、三论宗 , 五、律宗。
________________
● 衹贵信得及 , 守得稳, 直下念去 , 或晝夜十万 , 或五万、三万 , 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 , 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 , 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一得往生 , 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現前。切忌今日张三 , 明日李四 ; 遇教下人 , 又思寻章摘句 ; 遇宗门人 , 又思参究问答 ; 遇持律人 , 又思搭 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 , 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 , 三藏十二部权则教理 , 都在里许 ; 千 七百公案 , 向上机关 , 亦在里许 ; 三千威仪 , 八万细行 , 三聚 净戒 , 亦在里许。真能念佛 , 放下身心世界 , 即大布施 ; 真能念佛 , 不复起贪嗔痴 , 即大持戒;其能念佛 , 不计是非人我 , 即大忍辱;真能念佛 , 不稍间断夹杂 , 即大精进;其能念佛 , 不复妄想驰逐, 即大禅定;真能念佛 , 不为他歧所惑 , 即大智慧 。
○ 最可贵的是只要 ( 对阿弥陀佛、对念佛法门 ) 能够放心地相信、依靠 , 稳定地將这份信心保守 下去 , 一直念念不忘、常在心间 , 一句接一句、 一念接一念 , 不断地绵延继续下去 一— 也许是从早到晚十万遍 , 或五万 遍、也可能是三万次声声句句 , 心心念念地呼喚向往——口念心想 , 无限仰慕、如饥如渴 , 总之绝不相忘,总不抛弃 , 毕生相依 , 直至断气 。誓愿永不改变 , 信守到底 , 绝不改悔、始终如初。如果说这样地念佛还不能随意往生 , 三世诸佛岂不是成了说谎的骗子 一—这事 , 绝无可能 ! 一旦往生 , 永远都不会再退步或转弯。种种不同法门 , 都能领会、明白 , 有如目前亲见手中掌纹 , 纹理清晰、条理分明 。 最忌 讳的是今天议论张三 、明天迷信李四 , 道听途说 , 心思不定 , 总是患得患失、疑神疑鬼 ; 遇见一位教下学佛法理论的人 , 就想学学卖弄文章、掉掉书包 , 显摆学问、扮扮专家 ; 遇见一位宗门参禅的人 , 又想考考口技、玩玩辩才 , 故作高深 , 说说口头禅 ; 遇見一位持戒学律的人 , 又想在搭衣、用钵这些威仪的形式上 捡捡便宜 , 塑造一位高人形象 一—玩玩造型角色扮演的游戏。这样搞法 , 连自己修学的目的和立场都模糊不清 , 结果是甚么都学不到,甚么都没做成 , 整个人生和修行的过程只弄成了一笔连自己也算不清、看不明的胡涂帐!辜负了自己的一生 , 白费了一生的光阴。那里知道假如真把一个阿弥陀佛念得熱悉 , 三藏十二部中所记载、书写的那些文句深奥 , 描绘着修行者深刻实践后的经验和体会的教理,都在其中得以一一经历 、一一亲身领受 ; 一千 七百则禅家典籍所记載的公案中 , 祖师的心意 、祖师的功力、祖师的证量、祖师的境界 , 祖师指示的方法途径 , 何尝不也殊途同归 ,就在其中 ? 所谓 : 三千威仪 , 八万细行 , 三聚净戒 , 也都在念佛与佛相应后自然表現流露出来。 如果能够全心全意 , 专一、纯粹地念佛 , 自自然 然就会放下对身心世界的执着 , 这就是最彻底、 圆满的大布施 ; 如果能够全心全意 , 专一 、 纯粹 地念佛 , 内心里自自然然就不会再生起贪爱、嗔恨和痴迷的干扰 , 这就是最周全、最圆满的大 持戒 ; 如果能够全心全意 , 专一 、 纯粹地念佛 , 也就不会再有计较是非、 人我 的矛盾和冲突 , 这就是最平静、最彻底 的大忍辱;如果能够全心全意 , 专一 、纯粹地念佛,連续绵延,间中没有一点暴力的中断或被穿插、混入的其他乱七八糟的杂念所混淆、打乱 , 这就是最单纯有力 , 最彻底的大精进 ; 如果能够全心全意 , 专一 、纯粹地念佛 , 不再忙着追逐驱赶、对抗各种此起彼落的妄想 , 这就是最安祥、最稳健圆满的大禅定 ; 如果能够全心全意 , 专一、纯粹地念佛,不为其他形形色色种种不同的法门和事物所迷惑 一一 不被吸引也并不排斥,一一都看得清楚明白 , 就是最圆满的大智慧。
● 试自检点 : 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 , 贪嗔痴念犹自现起 , 是非人我犹自 技 怀 , 间断夹杂犹未除尽 , 妄想驰逐犹未永灭 , 种种他歧犹能惑志 ; 便 不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 , 最初下手 , 须用念珠,记得分明 , 制定课程 , 决定无缺 ; 久久纯熟 , 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 , 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 , 要不着相 , 要学圆融自在 , 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你讲得十二分教 , 下得千七百转语 , 皆是生死岸边事。 临命终时,决用不着。
○ 大家不妨试试自我检点 : 如果对于身心世界还 没有放下执着 , 贪嗔痴的念头还是一再生起出现 , 是是非非和人我之间的对立冲突还是耿耿于 怀 , 佛念还是经常间歇性地被打断,杂念穿插、 混乱不明的状况还没有彻底消除 , 此起彼落的妄想奔腾还没有悠闲止息 , 种种其他的法门和事物 还会惑乱您的心志和信念 ; 这样子还不是真正的 念佛。要达到 一心不乱的境界 , 也没有甚么其他 特别的方法 , 最初下手的时候 , 必须使用念珠记 数 , 念佛的遍数要记得分明 , 要规划好固定的课程 , 然后一定要尽力做到一堂不 缺 ; 久而久之自然純粹娴熟 , 不去刻意念佛也自然佛念常在 , 然后一 — 这时候记得遍数也行 , 不记也行。如果刚开始发心念佛便妄说一些 冠冕堂皇、 面子好看 的话 , 要学甚么不着相 啦 , 要学甚么圆融无碍啦 , 那总是因为信念不深、不坚定 , 并未实践力行 、脚踏实地地老实念佛。即使你能讲经说法 一— 将十二分教讲得口沫横飞、妙趣横生 ; 又或者 : 满嘴口头禅 , 一口气连串说得一千七百则公案中的每一句转语 一— 惟妙惟肖 , 这都还是生死岸边、轮回苦难中的事情 , 到了临命终时 , 决对派不上用场。敬请务必珍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篇署名淨空老法师供养 一一 推荐的蕅益大师开示 , 我在学习的时候查找佛学 辞典 , 加上簡单的注解 , 并且以白话译述的方式 每段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作为一份记录的同时也与大家分享 , 提供有兴趣者参考。阿弥陀佛 !
“我可爱吗?”-原创卡通动物
-
可爱的小狗和小猪问你:"Am I Cute?"(“我可爱吗?”)
~原创卡通造型,我们亲自设计、亲手画上的可爱卡通动物!
手提袋(小)〈有拉链〉Handbag(S):
Size: 21 x 18 (x 4) cm
16 years ag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