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学习太虚大师开示)
学佛是为了成佛——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所以我们必须修行——将自己一步步地调整改变,一直蜕变到圆满正觉为止。我们学习佛理知识就是为了依教奉行,并非只是为了满足求知欲或好奇心,也不是用来作为评论或抨击别人的“工具”,当然也不是只为了丰富自己谈话的资料。
太虚大师说:
「讲学以明心为切要,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因为佛法不是只是用来“说”的,听了说法之后要去“做”,若是不将所听闻的佛法付诸实行的话,那么,人间净土的建设将成为永远不会实现的梦想,佛法的讲说传授也就成了空谈!所以太虚大师说:
「佛法不是说了便算,听了便算,要在诸君从闻思修笃学力行,以自达到。」
太虚大师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说法教化众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众生进入和他自己一样的境界。他说:
「佛之现身说法,皆为今世间一切有心者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皆是由解起行,由行趣证者。」
所以,理解佛法理论后的实修至关紧要,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体认真理唯一的途径。
太虚大师说:
「解非行终为空解,证非行无由实证,故谓佛法于信解行证尤重乎行,亦无不可。」
——没有实践的认识理解,到头一场空,除了卖弄或自我陶醉在“我懂的比别人多”的虚荣心理一下外,可说一无所得!若想求证佛法,确认佛法的内容,品尝其中的法味,当然非实际操作,认真地在自己的生活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去逐一实行不可!所以太虚大师指出:若说佛法特别重视实际修行也可以!因为若不实行佛法所说,无异于空口说白话、摆空架子。那么,要修行佛法,又应当从何下手呢?听说佛有八万四千法门,那个法门才最适合、最稳当呢?
太虚大师的推荐是: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大师这么说:
「但行门无量,略摄为八万四千对治烦恼法门,与密教中种种真言持诵仪轨,华严五十三善知识各由一门以成解脱,楞严二十五无学者各由一门以证圆通,以及帝心之法界观,达磨西来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并大小乘所通用之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数息观、念佛观等等,莫非修行之妙门,今何以独言修行以念佛为稳当耶?」
——大师如数家珍,将佛教中的各种法门一一提起,然後自问:这么多微妙的法门中,我为什么单单特别强调“念佛”是最稳当的呢?且听大师详细答来:
「于此先要知①佛法之宗旨,次要知②佛为何义。」
——这是两个我们必须先明白的要点。
①「应知诸佛出世,别无所为,只为一切众生昧其本来是佛,一向迷而不觉,于自心所变种种身根境界上,起惑造业,随业流转,生死轮回不了,枉受种种劳虑辛苦,乃依大悲宏愿,设诸方便,务令一切众生无不从自心中开发无上遍正觉知,同佛一样受用平等妙乐,此为佛法之宗旨。」
——首先我们应当明白:诸佛主持佛化教育的“动机和目的”。第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佛自己证得了解脱自在的快乐,乐于和我们“分享”,所以将自己心境、自己的认知和修学经历和盘托出,可是后来佛又发现有些人难以领略,亦无法掌握他所说的的一切,於是观察这些众生的根基、个性,探讨适合他们的理解和学习方式,以更有效的教育手法和沟通方式来传承自己的解脱心路,实现当初“分享”的终极目的:“务令一切众生无不从自心中”开发自己的心地宝藏,“同佛一样受用平等妙乐”!
换句话说,诸佛确认我们原来就具足条件,肯定我们有成佛的潜能,所以通过“分享”的方式,诱导我们、激励我们,引导我们、激发我们,以致达到和他一样的成就。再简单一点的说,佛对我们的信心十足,绝对肯定我们可以像他一样:圆满成佛!
——所以我们说:佛的出现於世是为我而来,佛得修行成佛,种种艰辛奋斗,成佛后的种种善巧方便,各种说法,终生努力不懈,都是“为了我们”,这其实应是理性的认知,而非感性的自我陶醉(“臭美”)。既然佛对我们那么有信心而耐心教化我们,那么我们呢?我们对佛有信心吗?对自己有信心吗?对佛对我们的绝对信心有信心吗?在成佛之道上,我们真正的障碍是自暴自弃,不自爱,不肯真正的力求上进,走入佛的光明之境!
接着,大师指示我们应当目标清晰、明确。
②「其次、应知佛不同天神、地祇、人鬼一般,只是吾人及一切众生中之已经成就无上遍正觉者。吾人从佛法中修行,乃是发心学佛成佛,并不是发心学天神、地祇、人鬼。所以吾人之标准祗在学佛,吾人之目地祗在成佛,一刹那心中忘失学佛及成佛,即为忘失所依持之标准及所欲达之目的。」
这一点太重要了!多少人“走火入魔”,误入歧途?到佛门来学佛,原是发心要成佛,结果半途而废,拐了弯!有者学做名人,有者学做有钱人…我们并不非议名闻利養的合理获得,也不歧视尘劳中的游走,我们绝对没有必要去有仇富心理,更无需以“不求名利”来故作清高,作为另外一种沽名钓誉的手段。水可载舟,也能覆舟;手术刀是刀,医生可用于治病救人,也有人滥用它来害人性命,成为杀人凶器。说到底,名利只是工具,把自己带到那里,完全看自己的发心和运用方式。就像我们的身、心,可以用来造作罪业,也可以救人、助人,修善积福,乃至解脱成佛。既然发心念佛是为了成佛,我们就要确保目标清晰,一路前行,万勿偏离了目标,才会如愿以偿,求仁得仁。
说到这,大师为“念佛”下了一个清楚的定义,做了一个详明的解释:
「念者、即是不忘失之谓,心心持念于佛而不忘失,则自然一切举止言动皆趋向于佛,而一一皆为趋向无上菩提之妙修行路。暂有一刹那不记念乎佛而有所忘失,即为忽然不觉,无明心动,动则有苦,便自迷了方向,东西莫辨,举步动足皆不知如何是好。」
——觉者“佛陀”是我们唯一的人生目标,是我们唯一的方向引导!心心念念乃至一切言行举止都在向佛学习,都是为了有朝一日成佛!一刻也不忘失,一念也不彷徨:目标明确,努力一贯,绝无三心两意或顾此失彼,因为路线很清楚:学“佛”、做“佛”!这就是平俗流行那句“心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的真正意思。
大师换个方式继续演述,他说:
「换言之:一刹那不记念佛,即是忘失了所发之菩提心,则无论修何胜行,皆只成人、天、魔、梵有漏因果,及声闻、缘觉权乘因果矣。唯念佛为能总持一切趋向佛果菩提之胜行,而使一切所行无不趋向菩提,绝无渗漏,绝无歧退,故修行以念佛为最稳当也。」
大师说:「此为根本之念佛。」
——其实我们可以这么形容念佛法门:它是一个结合人的感性和理性,将两者通过一句佛号统合在一起的修学方法;它也是将比较哲理性的、显得抽象的、一般凡夫俗子所难以用想象来感受和体会的菩提心和佛言、佛行,乃至佛眼中所见所闻所感受的佛国世界的具体形象融合在一起,汇集、凝聚在一句佛号中统一自己的心念,“号令”自己的身口意,通过反复熏习潜移默化,在似乎不知不觉中,好像“不甚费力”地促成了自己由毛毛虫化蝴蝶的蜕变。最特别的是它“熟处转生,生处转熟”的功用:当我们把注意力越来越多地放在佛号上的时候,我们逐日因疏远而渐渐脱离了对红尘中五欲六尘的执着…只要肯老实坚决地去念,即使不懂教理、知识不多的人,因念佛而能得到受用和利益的原理便与此有关。大家仔细去看以下这段大师的开示就会有更亲切的体会:
「释尊更有巧妙方便,以怜愍一切杂想纷飞众苦交逼之有情,虽知念念不忘佛之义,而未能真得念念不忘乎佛,亲切相应;无常一到,未免随业流转,乃教以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之法门,即仗弥陀大愿,临终一生极乐,得与诸佛菩萨常会一处,胜缘增上,使之心心念念不忘失佛,直趋无上正觉,此尤稳当中之稳当也。」
——这是大师所说「方便之念佛」。
然后,大师给念佛法门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概论:
「知此根本及方便之念佛,乃知始从凡夫发心以历三贤十圣乃至成佛,无不须念佛,无不由念佛。盖念佛不念佛,即佛魔之分界,净染之两途也。不唯一切有情由学佛以求成佛,皆不离念佛,乃至十方过现诸佛之普度众生,亦是不离念佛。以常念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所以现种种身,说种种法,以化导众生成佛故。设使不念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则众生本不能成佛,又何为徒劳无功而现身说法哉!故自利利他,彻始彻终皆只是一念佛妙行耳。」
大师总结道:不论是帮助自己或利益他人,从头到尾都只是“念佛”而已!这口气,是不是好像很熟悉?大家现在明白“念佛”,会“念佛”了吗?
∼威南 学 2020.6.1
-----------------
❖文中太虚大师开示全部引自《讲学与修行(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太虚大师全集·法界圆觉学】❲在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讲❳(纯一记) (见林刊第八期)]
“我可爱吗?”-原创卡通动物
-
可爱的小狗和小猪问你:"Am I Cute?"(“我可爱吗?”)
~原创卡通造型,我们亲自设计、亲手画上的可爱卡通动物!
手提袋(小)〈有拉链〉Handbag(S):
Size: 21 x 18 (x 4) cm
16 years ag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