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_side

阅读索引

我的博客

  • “我可爱吗?”-原创卡通动物 - 可爱的小狗和小猪问你:"Am I Cute?"(“我可爱吗?”) ~原创卡通造型,我们亲自设计、亲手画上的可爱卡通动物! 手提袋(小)〈有拉链〉Handbag(S): Size: 21 x 18 (x 4) cm
    16 years ago
  • 活在感恩的世界 - 题目:活在感恩的世界 作者:黄威南(曾用笔名“筱梵”〔=小贩〕发表) “老板,可以替我在袋子上写上这句话吗?” 正在埋头苦干,将前面几位顾客嘱咐要写上的名字或寄语一一细心地写上他们选购的手提电话袋的我抬起头,看看她要写的到底是句甚么样的话? 我们这个小摊挡所提供的是太太自己用传统缝纫机手工缝制的手提电话袋。...
    16 years ago

作者介绍

My photo
-自由撰稿人 -新加坡《佛陀教育》期刊特约作者 -佛学撰著《情到深处人孤独》由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 -佛学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网海知音

Sunday, May 31, 2020

名号即心境

□名号即心境
  ❛…他永遠都在合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中!❜
        ——鄭石岩教授《如來之美》
  -------------------
  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不应是消极待死的虚无缥缈寄托或逃避现实的“宗教麻醉剂”,而是对于死亡必将来临的警惕和把握有限人生,立定无止努力和无限奋斗的“永续”生涯规划。
  ——所谓的“无量寿”不是包含有永续的意义在其中吗?然而“百步之行,始于足下”,未来的永续还是要从眼前一刻开始。若说求生净土的心愿是追求永恒快乐的终极目标,那么,与阿弥陀佛的一念相应就是当下实践这个心愿的起步;被称为“永恒”的念念相续必然源于对当下一念的把握! 
  太虚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讲要》中开示:
  ❛我们脚踏实地的去信心念佛,执持名号;☆名号即心境,我们意识心完全以佛号为境。佛即心,心即佛,无二亦无别,就证得念佛三昧。在修持上有这么的经验,到了临终,自然平平安安的一点杂念也没有,往生西方,位居不退。只要我们信愿持名,决定证得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是释迦如来亲自见到这种真实利益,劝南阎浮提的众生,应该赶快的发愿,往生西方,得不退转…❜
  ❛名号即心境❜——名号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顾名自然思义,闻名猶如见人,念念阿弥陀佛就是接受佛气氛的熏陶,自然渐渐养成佛气质。这是简单从开始念佛的下手处来说…
  ❛我们意识心完全以佛号为境❜——外境投影内心,内心融和外境,佛心与我心,心心相印,久久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不分你我。
  ——这怎么回事呢?
  鄭石岩教授说:
  ❛心靈若通澈光明,沒有障礙,就是我們心靈世界中的法身之美,人有了這種法身之美,自然就能產生一顆光明的心,有了光明的心,自然也會有創意之美,心中就能常常充滿光潔和明亮,歡喜祥和。有了這種心性之後,他在辦公室裡寫了一份報告送給老闆審核時,老闆看了不歡喜,把那份報告丟在地上,並且叫他進來批評他報告不理想或叫罵時,他在蹲下去拾起報告的剎那,因為心中有了創意和感恩,他就不會被眼前的假相所轉,相反的,他能看到一個更寬廣的世界,看到更美好的希望。他會想,這個計劃不理想,如果依此計劃去做可能會使公司虧本。❜
  哇,念佛这么实用,效果那么奇妙!原来念佛的功效可以在工作、职场上派上用场!原来念佛不是等待年老力衰“就要死了”的时候才有用;因为佛陀“告诉我们“人命在呼吸间”,所以“临终”就是此刻——在每一个呼吸之间,都要“念(念有)佛”,都要发挥念佛的功用!
  鄭石岩教授如此描述这样的一位念佛人,他说:
  ❛這種人的心中光明剔透,生活中充滿了創意,沒有障礙,就是被人訓過,他也不會產生煩惱,在這種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法身之美。他的法身之美永遠在他的心裡,他永遠都在合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中!❜
  ——原来念佛是“转境界”,是“改变磁场”,是扭转心态,是改造自己、也是“改造命运”!
  原来念佛还要“会”念!(“会”是领会、体会的意思)难怪鄭石岩教授会说:
  ❛淨空法師曾開示:「會念佛的人念一聲佛,抵不會唸佛的人唸千萬聲佛,不會念佛的人念萬聲佛也抵不過會念的人念一句佛啊!」初聽法師開示這句話時總想,千萬聲總比一聲多,怎可能念了千萬聲還抵不過一聲呢?我看還是好好的老實念佛最牢靠。師父開示說:「不!要先好好地念千萬聲佛之後,才能做到念一聲佛抵千萬聲的境界。一個從未念過佛的人是不可能念一聲佛就能抵千萬聲佛的!」因此天天念,時時刻刻念是最好的用功方法。❜  
  名号即心境——不是用想像,而是去“做”——太虚大师说:❛脚踏实地的去信心念佛,执持名号❜!在一声声、一句句,一念接一念的佛号声中…达成❛我们(的)意识心完全以佛号为境❜的目标——净土念佛法门号称「行门中一特别捷径」(出自:雪庐老人《佛学概要十四讲表》),是“行”门,不是空谈玄说或卖弄口才所能实现的,是实际行持——实践修行后的成果。“脚踏实地”是太虚大师最语重心长的关键性提醒!
   
[∼文中郑大居士的开示皆引自:《如來之美》(鄭石岩教授講於台北慕欽講堂•編輯組傅麗卿整理/原載《美佛慧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