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读书笔记之一:
福田心地图-如何修福?
【第一篇】〈三福田〉
作者:黄威南
在佛寺道场,经常都会看到四个字:“广种福田”。到底“福田”是甚么?又应如何“广种”?顾名思义,“广”即是广泛,“福”即是福报,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愿意追求的“幸福”。这几个字隐含的是一份美好的向往:能拥有广泛的幸福、广大的福报,那意味着我们不论走到那里,眼所见、耳所闻,心中所思,都会是幸福的、快乐的,没有愤恨不平、没有饥渴不安;而且,可以广泛地以自己的福报来帮助其他人,和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份福报,让大家都感染到自己的幸福。
也许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及看法并不见得完全一模一样,但是,幸福必定包含安心、稳定、愉悦、舒畅的元素,这是大家都不会有异议的。绝没有人会在混乱、压迫、躁动、不安中感到幸福吧?但是,现代社会却真的有许多人每天把自己“丢”在这种环境中,如:一些爱恨情仇,“高”潮起伏的电影、电视情节,或是一些竞争、紧张的电玩游戏,也可能是充满藐视、嘲讽、叛逆、敌视的所谓网络论坛及朋友“闲”聊中,甚至是号称可以松弛、娱乐我们的流行歌曲,其内容却是充满哀怨、嫉妒及愤恨等负面情绪的歌词及曲调,否则的话即是一些嘲弄、自怜或自夸的嚣张语句及跋扈的唱腔,并且名之为:“自我的风格”、“真我的风采”。让我们冷静想想:我们每天都在娱乐、都在寻找幸福,但是为何幸福却离开我们越来越远?为何我们总是触摸不到幸福的身影呢?
“广种福田”的美好憧憬是如此地吸引着我们,问题是:福田到底在那里?我们要把福“种”在那里?古人不是说吗?“要怎么收获就得怎么样地栽!”我们希望得福,就要种福,所以我们必须清楚:这块能够种出广大“福”份的“田”地到底在那里?我们要找到福田,赶紧把种子种下去!
有一部《安士全书》是清朝周安士居士的作品集,其中有一段篇章对“福田”有非常详尽的解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书中有句话说:“欲广福田,须凭心地”底下发明它的意思说:“…‘心地’是因,‘福田’是果。…”原来,要培养一亩广大的福田,就得在自己的心地上开垦:在自己的心地上下功夫,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及错误的看法、想法,除去这些障碍幸福根苗生长的野草,把这块过去任由它荒芜而杂草丛生的心地开辟成适合幸福生长的良田。
为了帮助我们了解,周安士居士还特别画了好几个图表,名为:“福田心地图”。
第一幅图表是:三福田图。
福田一共有三种,都可以即刻开始在自己的心地耕种:一、报恩田,即父母、师长及和尚;二、功德田,即佛、菩萨及贤圣僧,三、贫穷田,为面临饥饿及遭逢困厄的人、畜。三种福田是三种不同的对象,包括我们的恩人、世间的圣贤人,社会上不幸的一群,以及可怜的小动物。
先谈第一种:报恩田。这一条说的其实即是孝亲尊师。亦是“净业三福”中的第一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中的前半句;后半句则落实在第三贫穷田上;虽说如此,其实三种福田息息相关,慈心不杀及修十善业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其实也是紧密相连的。此外,报恩对象中的“和尚”亦是老师的意思-《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和尚】条目下有云“…本为印度之俗语,呼吾师云乌社,至于阗国等则称和社,和阇(Khosha)等,和尚者其转讹也。”据此,简单地说,和尚即是“我的老师”之意,就是直接教导我、指引我的老师。这与前文所举的师长并无重复,因前者泛指任何传授世间技艺及学术的老师,后者特指启发自己人生智慧,一般上即教授、指导自己修行佛法的老师;依靠佛法,我们可以了生脱死,离苦得乐,老师对我们恩重如山,当思回报。对于教导我们读书识字,掌握谋生技能的老师我们同样必须心怀感恩,力求回报。亦可理解为:不论是间接教育过我,或者直接教导我的师长,都应感恩图报,永记不忘。
我们看这个“恩”字,字首是一个“因”字,字尾的部首则是一个“心”字。这不正是在提醒我们:凡事要知道其原因,要追溯其源头。“因”指的是一切事物的基础,一切事情的种子、根源。没有基础,那来的华美大厦?不曾播种,那会有枝叶繁盛,花果满树的收成?所谓“根深不怕枝摇动”,根一定要扎得深、扎得稳,否则一阵大风就把树整棵吹倒。我们常听老人家说:“做人哪,不可以忘本!”根本,根本,本就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在那里?我们的人生要立基在那里?我们的幸福花果要从那里开始扎根?一个人如果忘了本,可以说,他连自己是谁,自己的“人生成份”到底是甚么也已经忘掉了、迷失了…一个忘失了自我的人必然感到茫然无依,内心十分空虚,还有甚么幸福可言?他的人生必然是匆忙、混乱、彷徨、紧迫的,离开幸福当然也就很远了!所以,掌握我们自己的“根”、“本”很重要!
那麽,我们的根本到底在那里?让我们好好回想:自己是如何降生在这个世界的?是谁教会你说第一句话?是谁帮助你吃下第一口饭?是谁接引你来这个世间,给了我们这可以挥洒自己“身、口、意”画笔的“人生画纸”?给了我们人生第一口养分,养育我们的体力、智能,培育我们种种能力的第一间“学校”、第一块土壤,就是我们的家!而这块土壤上最忠实的园丁就是我们的父母!父母不仅生育抚养我们,还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个老师。所以孝亲必然包含尊师,尊师必须从孝亲开始。
心里面知道“因”的人,就是知恩的人。这是“恩”这个字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诲。知恩必须图报,这并非是自称“万物之灵”的人类才具有的美德,我们看看人类眼中视为“无情”的树木-古代有位诗人吟咏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飘落的花儿啊,她可不是不念恩情的家伙,当她的遗体落在土地上后,随着冰雪的融化、春雨的滋润,渐渐腐化深入与土壤重新结合成为一体的她,正是来世照顾、滋养明年枝上花朵的“护花使者”-春天的泥土呢!这是大自然的定律,这是连草木都能扮演好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良性功能,我们人类岂可不如草木?我们如果不懂得返本报始,报答父母亲的养育之恩,无情无义,古人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违背大自然的定律,否定、挖掘,排斥自己的根基土壤,任由它枯萎,还以为自己可以过得称心如意,仔细冷静想想:那有可能吗?自己断了自己的根苗,自己毁了自己的家园,何异于自掘坟墓?
曾经有一个朋友,也接触过佛教,听过一些佛法演讲的光碟,但是对因果的原理和事实却没有好好地去认识,因而当他开始经营自己的生意,周转不顺利时,在不断膨胀的欲望所导致的压力下,他就开始感叹,然后是埋怨自己家里的老人家没有给他留下大笔钱财,没有经营好的大事业让他继承,认为他们没有尽好照顾他这个子孙的“责任”,觉得他们没有资格当自己的长辈,语气间充满愤愤不平,我听了感觉很伤感,自责自己没有德行和更好的善巧方便,虽然对他再三劝说却无法改变他的这种偏颇的想法。最后,他告诉我:“要赚钱,就不要讲那麽多伦理道德…”他说:“这对一般人不适用,只有那些大福报的再来人才可以做得到。”是吗?是这样吗?那麽,那些再来人的大福报又是怎么来的?凡事有因才有果,我们心里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别人今日大福报的原因是甚么?自己无福的原因又是甚么?所谓见贤思齐,要学善知识的用心,学善知识的言行,才会有和他一样的福报,而不是妒忌、猜疑,甚至毁谤造谣,诬赖善知识的种种好处是以不正当手段得来的,那就真的毁了自己一生,将来生生世世还要受到其“后遗症”的影响。所以我们一言一行,一定要谨慎,要知道:“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那位朋友后来有了孩子,又来看我,看着他们夫妻同台而坐,凡事只是向钱“看齐”,抬杠、争吵的话题总离不开一句:“你要钱吗?要汽车、房子吗…”从五年前的两小无猜,一起去助念、一起到佛堂帮忙,到现在进入社会,眼中只有个人的物质利益,我的心在滴血:觉得自己这几年来没有积极提升自己的德行,没有积极地改革自己的习气,所以才没能为他做一个好榜样,让他看到做好人的“好处”。他告诉我说他是来为我提供一个赚钱的机会,我没有回应,只是问他:“担不担心将来老来孩子也像他今天一样责备他留下的财产不够丰厚?担不担心一日夫妻同床异梦,儿女全无孝亲之心,自己落得孤家寡人,形单影只的凄凉晚景?”他说:“怕甚么,有钱就好!”我说:“这条路,真的走得通吗?你一路走来,顺利吗?你损失了多少真情真意,你知道吗?”他嘿嘿地笑,没有回答。我告诉他说:“我相信师长的教诲,种善因得善果,吃亏才是真福。你看我生活困苦,但我这一条路走来,满怀感恩,身边人的真情真爱,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无价之宝。所以我过得很富足。还有一些不理想的地方,那是因为我自己的业障习气还有很多没有除掉,人生没有白受的苦,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只要我们尊师重道,相信老师的教诲,一直依照佛陀所教这样认真努力走下去,一定明天会更好。多几年后再将我们自己的生活前后做个比较,自然就会明白善恶得失在那里!”
过后很久,我们都没有机会再见面。希望他有空时能够翻一翻他曾经发心助印流通的《弟子规》,也许他会在里面发现到自己失去的是一些甚么。
所以说,当一个人心里忘记了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只将父母视为一个“财源的供应者”,好像认为说:“是他把我们生出来的,他就要负责满足我一切的欲望”,却不知道欲望一直增长、膨胀后的结果是甚么?不断地贪求、嫉妒,绝对不是一种享受,大家从经验里去回想就知道了。在这种情况下,俗话讲:“财迷心窍”,很多事情都看不清,很多危机已经近在眼前了,还茫然不觉。当夫妻两人都只知道顾着自己的物质享受,彼此间的情义自然就越来越淡薄,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只放在“钱”上面,亲情不要了、恩情不管了,羞耻心、惭愧心都把它放到一边、在这种环境之中,孩子呢?孩子会学成甚么样子?儿女大都是看着父母亲的背影学习的,也许你也在口头上教导他们将来要孝顺自己、照顾自己,教他们要懂得知恩报恩,甚至也让他们背诵古圣先贤的经典,相信这样就能够让他们懂得回报自己对他们的养育之恩,但是我们可不要忽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的身教和言教不能统一,给他们的感觉会不会是“讲一套,做一套”的不诚实,反而让他们学到了反面效果:以为只要讲讲好听的门面话,却不用真的去做到,把好好的,可以实际发挥功用,帮助我们得到人生幸福美满的圣人教诲当作是欺骗别人的甜言蜜语,结果受害最深,欺骗得最彻底的就是自己:错过了这可以承载我们度过苦海,登上幸福彼岸的慈航,辜负了自己这百千万劫难遭遇的难得机缘,白白与幸福交错擦身而过。真的是太可惜了!
想想看:我们本身的错误行为,感染、引导了自己的太太和亲人,散播了无情无义的种子,他们若不是对此心寒而对我们彻底失望,敬而远之,就是也被传染。或许短期之类,我们还会感觉到很得意:多了一个或几位与我们志同道合,一起去谋算别人利益,去想方设法占别人便宜的“助手”;不要多久,彼此之间出现利害冲突了,大家要来瓜分利益时,同样的心态、言语、行为从学习得似模似样,甚至可能是“青出于蓝,更胜于蓝”的对方而还加与自己身上之时,我们应当想起佛在经典中对我们的一句教诲:“仰天吐痰,还堕己面”。
我们口中说出来的言语。笔下写出的文字,身体做出的每一个行为,旁边的人看了,都在发挥他的影响力,感染着周围环境,都正在形成一股新的社会风气-是让世间越来越美好的善良风气,还是带来彼此同归于尽,大家都痛苦绝望的恶劣行为,小如一个家庭,大至整个世界,原理都是一样的。“爱人者,人恒爱之”,当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去关怀安慰身边人时,我们教给他的是:爱的温暖、爱的正面扶持力量。而当我们以愤恨相加时,我们示范的正是以怨恨、嗔怒来解决事情的负面行为。我们喜欢活在一个充满暴力、厌恨的世界中吗?那为何我们却一再放纵自己的情绪,散播这样的“细菌种子”,一直对世间造成这样的影响?
缩小范围来看:自己的错误行为引导妻子,为子女做了错误示范,让身旁亲朋厌离或亦被污染,我们不是正在亲手毁灭自己的天伦之乐,破坏自己的美好家庭吗?本来可以享受到的快乐家庭生活却被我们的错误认知,错误的不良行为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将它逐步摧毁破裂…我们是否已经警觉到为何幸福离开我们越来越远?其实幸福不是那麽遥不可及,而是自己懂不懂得“回头是岸”?警觉到自己做错了就要及时回头,不能让它再继续错下去。改过就是回头,发现自己走错路了,就要赶快走回正路,一定要有决心勇气去奋斗,去坚持改过,不然你会一直痛苦下去,而且痛苦是加倍的,情况会越来越糟糕,一定要立刻回头!
有人曾经感叹说:他“穷得只剩下钱”!那是多么悲哀、孤单的一件事!我不禁想起一句圣人耶苏说过的话:“当你获得了全世界(的财富),却失去了生命;那又有甚么意义?”
钱不能买到幸福,幸福却能让我们更善巧地理由我们拥有的物质,让我们在适用这些物质时有更美好的感受,所谓“礼轻情义重”-我曾经亲耳听过小小年纪就吃过山珍海味,不少美食的小外甥女因为我们买给她的,很便宜的一枝小棉花糖,而且还要跟妹妹分享,同时吃之前还要分一点给阿公、阿嬷,分给阿姨们,其实到最后自己能吃到的、享用到的已经所剩无几,但是小外甥女却非常满足、喜悦的声音在说:“非常好吃!”这可能是她这一生中吃过最美味的食物之一,一枝只有一块钱,还有和别人分享,自己只分到一点点的棉花糖为何会让她感觉到那麽好吃?因为有真情的成份在里面。因为有她善良天性的流露,佛法所说佛性光芒的显露。人适合过的是互相成就,互相爱护的生活,不是彼此竞争毁灭的生活,这从我们在与别人竞争、计较时感受压力、不安,而在分享和关怀别人时却感觉到美好、平静、心安舒适就可以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本性是善良的,是关爱众生的!我们的本性是适合过和平、互助的生活的,不是争夺、排挤别人的生活-那让我们感觉窒息,彷徨,孤苦无依,生不如死。我们为何还要再过那种违背自己本性的生活?那种“不是人过”的日子?生命的适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要画一道美丽的彩虹,让人永远怀念的流星,还是要做一只作茧自缚的春蚕?就在我们自己的一念之间:回过头来,真诚地忏悔改过,一片海阔天空,万里无云的美景正在等待我们。
我也曾经自告奋勇,下厨房炒了一大碟自己也差一点咽不下去的“硬”米粉,很特别,是吧?因为想做父亲爱吃的“香底米粉”,炸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油放太少,结果米粉都没炸透,硬梆梆的,难以下咽。但是大家都不舍得糟蹋这一大盘米粉,因为要惜福,我们不要随便浪费食物,《朱子治家格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我还记得小时候唱的一首儿歌:“农人叔叔种稻忙,为了大家有食粮…白米饭真正香,吃的时候想一想:没有农人来劳作,我们那有好食粮?”所以一首歌对一个孩子的影响也可以是很深远的,到他长大后可能都还在影响着他的思想行为。我们的社会是否还流行着这样教人感恩、饮水思源,心里有“因”,知道福从何来,明白福向何栽的儿歌呢?
结果,还是太太仗义“拔刀相助”,不是拔刀啦,没有那麽暴力,是提起锅铲,把米粉倒回锅里,再加水,索性煮成“水炒米粉”。於是父亲在对我的“厨艺”感叹不已的情况下把这道实在并不可口的米粉吃下去。一旁的小外甥,却突然也拿了小碟子,要求分一份,平常要等他外婆,也就是我母亲另外煮粥-因为他还只有四岁,平常都没有吃大人食物的他,竟然兴致勃勃地去向外婆讨了碟子,还问我们要一份!好戏还在后头:当我吃好这道几经折腾,已然煮得面目模糊,而且没有甚么配料,调味也很清淡的水炒米粉,到客厅里去坐时,突然小外甥满怀喜悦,像是吃到了甚么神仙佳筵那样的欢喜,走来对我说:“大舅,您炒的米粉很好吃!我已经吃了两盘,还要再吃一盘!”当然,我的外甥没有那麽大吃,他所谓的“两盘”,就是一共从公用的大碟子中盛了两次米粉,“再吃一盘”就是还要再添一次的意思。当时我听了真是百感交集,就想说:假如我炒的米粉真的那麽好吃,让别人吃得那麽开心,那我干脆天天都来下厨炒米粉好了!但是实际上,这盘米粉炒得还真有够“烂”-已经炒成米粉糊了!现在外甥竟然说好吃,还吃得胃口大开,那麽开心。你们说,他吃的到底是甚么呢?那个最美好的味道,到底是甚么味道?难道说,我还真的错有错着,误打误撞发明了一道炒稀米粉?当然不是!那种美味叫一家团聚的温暖,叫“合家欢”!
那是家人之间彼此互相担待、互相帮助的欢喜。小外甥是感受到了那一团和气的温馨,那种深深的幸福感,叫人感到温暖、安心。看到这种情形,我终于明白,为何“一箪食,一漂饮,(颜)回也不改其乐。”有一种温情力量,有一股浩然正气,遍布寰宇;有一份坚强信念,有一个美好愿望,有一种我们与生俱来的善良纯真天性,能让我们在贫穷困苦中亦安享快乐,支撑着我们屹立不倒,就如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因地时“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那是成就大众的愿,那是关心身边每一个人的心愿,这才是我们的人生使命。一个让我们感到充实、幸福盈满胸中的使命,我们的天职。
只要稍为细心一点地去冷静观察,我们就会认识到:生命的本质不是只有物质。曾有人说:“钱可以买到食物,但不能买到饱。”是的,有钱买到食物,却没有健康的肠胃和健全的牙齿,是一件很遗憾,也很痛苦的事。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是否会让明天,甚至可能即是马上-这下一刻的后悔呢?
要想获得幸福,要想得到圆满的福报,就得先排除会让我们不幸福的种子;当障碍去除,幸福的花果才会很顺利地发芽茁壮。
一个懂得报恩的人,一个事事心怀感恩的人,他会在处处看到生机,看到有利于自己生长,同时亦有利于大众的“增上缘”。不要忘记,人生活在群体之中,当社会风气败坏,地球环境严重污染的今天,有谁能够不受影响?在缘起的网络之中,我们的每一句言语,乃至每一个念头都在影响着周围的人、事、物,就像海里的波浪,彼此影响。让我们不要以物质垃圾污染、破坏环境的同时,也不要以恶言恶语及伤害别人的不好的念头来污染破坏自己内心的安宁以及整体社会的和谐、善良和美好。
让我们静下来好好想一想:这一切要从那里开始培养?
家庭,是与我们缘分最深的地方,也是影响我们最深的地方。所谓:“生于斯,长于斯。”家庭中的父母是我们人生一开始即接触的对象,我们的体质、健康,以及个性、生活习惯,可能一生都摆脱不了源自父母的影响。问题是我们怎样来面对这份来自父母的影响?是不断地提升、提炼,改善自己的心、行,然后再以此回报双亲,提升整个家庭;或是以理所当然占了便宜的心态来享受父母及家庭带给我们的好处,而以埋怨、愤恨的态度来排斥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要知道自己的认真努力改过及其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必然会给身旁的人提供很好的示范,胜于千言万语的口头言论。因为他们确实享受、感受到了这份改过行善所带来的甜美果实:当我们比以前更孝顺、更细心,当我们比过去更勤奋、更温柔,我们的善心善意会直接感染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更何况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家人呢?
所以说,有人说:我很想尽孝,也很想行善,但是我的父母不谅解,我的家人不配合…这种情形不能说没有,但是这却非我们不能尽孝、行善、改过的借口,反之那是一个更佳的机缘!当我们父母要求得更严格时,那是一个让我们把自己德行实践得更彻底的动力,我们要以更大无畏的勇气、毅力来革除自己坚固、微细的习气。当我们的父母属于“慢热型”的,要很久才能了解我们的孝心时,那正是培养我们耐心的时候,毕竟孝顺没有期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父母了解、欣赏,我要孝顺;父母不理解、不认同,我还是要孝顺-但是不是那种不管别人感受,只顾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就强硬地逼迫人家接受的方式-而且是更细心去感受、体会父母真正的需要,去细心为父母探索、寻求一条适合他们,而且不会有反效果的路,然后认真小心地陪着他们去走,沿路照顾、提醒,牵扶着他们,不要不耐烦!想想父母养育我们,从小到大,用的是多少的耐心!我们怎么可以不耐烦?
我们要常常问自己:“我是否真的要孝顺父母,希望父母好?”如果是,那我们自己的烦恼、忧虑、等待,算甚么?不愿他们继续受苦?希望他们早日离苦得乐?那我们更要有耐心,有谁能够听懂烦躁不耐烦之下所做的陈述劝告及相信一个本身经常都焦躁不安的人能把自己带到快乐的彼岸?
由此,我们就认识到老师的重要。特别是佛法上的老师,在人生路上指引我们如何离苦得乐的老师,他帮助我们看透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大自然的定律,知道万事万物有其前因后果,为我们指出一切苦难的源头,传授我们熄灭苦恼的方法,鼓励及引导着我们前进,走出人生的真正幸福美满。
我们感谢老师教导我们技术学问,不仅可以养活自己及妻儿,还可以供养父母的衣食住行,成全我们的反哺孝亲之行。我们亦感恩老师教导我们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我们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关心,对父母嘘寒问暖,让父母感到安慰。我们更感激教导我们为人之道,教导我们伦常大道的老师,他的教导让我们知道如何学以致用,让我们的技巧、语言、学识技术,有了服务的对象,一切有了具体的意义,而不是得过且过,只是在重复的感官刺激中度过这一生。
从孝顺父母,我们想到了友爱兄弟,孝悌从来都是不分家的-那有孝顺父母而兄弟不和,天天争吵的道理?兄弟不睦,父母忧心,岂能名为孝亲?当然父母也会希望我们有一个成功的事业,衣食可以无缺;还有一个美好的婚姻和几个听话的儿女,这样我们的身旁有多一个同甘共苦的伴侣,整个家庭也后继有人。当然,我们在外面和上司或下属相处,以及朋友、同事之间,父母也都希望是一些正面的、善良的影响。总之,就是希望我们一生生活无忧,平安度过。这样的愿望和我们自己是不是不谋而合?和我们妻儿的愿望是不是不约而同?如果是,那麽,一家人同舟共济,彼此一心,同拼一个圆-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人生都是圆圆满满的!
要知道:我们的人生不要一直要求别人,一直对别人感到不满-这样的态度,在家庭是制造一个离心力,是制造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与对立,一个圆满的家庭变得四分五裂,就像一个大圆圈被分割成一块一块,不完整了!彼此的关系就会出现裂缝,有所谓的“代沟”,有所谓的夫妻之间沟通“不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彼此之间已经清楚划分界线,各人要在家庭这个大圆圈里划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一个属于“个人”的领域-这样的“私人空间”,不就是一个孤岛吗?把一个完整的家庭划分界线成为一个个保持距离的“孤岛”,那,家还成家吗?我们还能冀望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吗?当我们自己亲手用自私自利的刀子硬生生从整个家庭中割划出一块自私的岛屿后,再来感叹:“家庭没有温暖!”我们是否曾经好好省思过我们是如何地对待自己的家庭?
当家庭关系出现裂痕,当夫妻之间貌合神离,当孩子与自己之间只有金钱利益,没有亲情,我们的人生还能美好吗?还能圆满吗?让我们想想:到底是甚么组成我们的“人生”?不就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家庭,婚姻、儿女、事业、友伴…吗?他们不就是组成我们自己人生这幕戏剧的参与演员吗?到底要如何才能演好人生这部戏?
一个好的演员是会带动对手、配合对手,大家一起入戏,配搭得天衣无缝,彼此间的对手戏,一来一往,绝无冷场,那才会是一场让观众拍案叫绝的精彩好戏!不要埋怨你的演员对手不肯合作,毕竟一部电影或戏剧是一个群体工作,不是个人表演的“独脚戏”,就像一场精彩的球赛是由一群合作愉快的球队所共同呈现的,而不是只依靠一个独立球员在球场上不顾其他队友,自顾自地横冲直撞所能够实现的。相信你已经明白:一个好演员是如何演出一场场他自己,也是同场演员共同演出的一场好戏了吧?
在南传佛教的经典中记载了这么一个佛陀所说的譬喻:在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中,一位演员在底下另一位演员举得高高的竹竿上进行表演。演出前他们彼此商议:应当如何彼此配合、协调,才能有一场安全而又精彩的演出?最后他们同意:彼此应该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底下的拿好竹竿,上面的好好平衡自己,安心演出。结果,果然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精彩、平安的演出,到处受到观众的赞叹!是的,我们应当反求诸己,天天自我检讨,不断提升改过,一直求进步,每天都要尽好自己的本分,一定要把自己的责任、角色扮演好,还要精益求精!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意思即是自己认真学习、检讨改进,别人看到了这样努力学习、改过的好处,甚至自己也从你的身上得到了好处,一定会以你的榜样来作为参考、借鉴。也就是说,要以自己的行为实践,把佛菩萨的教诲,把师长的教诲,世间各神圣、贤哲所留下来的人生智慧,把这些学问,一一在自己身上演练出来,真正地把他演绎出来,实际地做出个样子来给人看,证明圣贤人的话一点不假,一点没错!你瞧!我把佛菩萨的教诲老实照做了,日子过得多么愉快、安心,人生非常幸福!叫人看了是无比的羡慕,自然生起向往学习之心,这叫“行”为世范,并不是心里存了一个念头说:“哼,你看我做得比你好,比你优秀,看你还不听我的话?不好好佩服我?”不是那样的,这种做法痛苦死了!每天想着自己怎么样、怎么样,要让别人怎么样、怎么样…累都累死了!那有甚么幸福可言?我们是尽我们的责任,履行我们为人子、为人夫(妻),或是为人父母、为人部属或领导的职责,身先士卒(对长辈则是“有事弟子服其劳”,替长辈服务是我们晚辈的本分事),拿自己当白老鼠,为众生做榜样,以实验证明佛菩萨的话是正确的: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做好人,那是世间最绝顶美妙的好事!如果人人看到:哎,你看这些人做好事做得那麽快乐、那麽自在,过的是佛菩萨的生活,受用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麽大家都会喜欢来做好人,一定都来学做好事。我们为什么有信心做白老鼠,去当众生的马牛?因为我们有信心,我们相信佛菩萨,祖师大德及一切世间善人的好样子叫我们看了深信不疑!说真的,世间一些不信佛法、不信因果的不幸人士,他们惨烈的果报也叫我们从反面体会了佛法的真实不虚!诸佛确实是“说诚实言”,丝毫都不会错的!
想想看:当我们自己努力修行,不断改正自己,最直接受益,也看得最清楚,感受得最深刻的,是不是每天都必须与我们相处在一起的家人,以及公司里每天一起上班的同事?只要我们是真的在依照佛陀的教诲,依据圣贤的教导修学,真的做出了效果,发挥了自利后利他的效果-自己化解内心的冲突与愤恨不平后,人也自然会变得比以前平静、安祥,态度也会随和亲切,因为都明白了:一切无非因果,过去既然已经做了,现在就要承受,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去砥砺自己、磨练自己,更进一步,还要努力修福:因为自己受过过去造恶所受的苦,所以更能体会别人不曾接受过圣贤教育,不明白因果事理而无知造下罪业导致将来受苦的这整个过程中那种无奈、无助,那种被习气折磨、奴役、驱使的不由自主,正是一般人有时亦不免感叹的:“真是看他可恶又可怜!”想想我们不也是如此才要受苦吗?
有时候,我们真的很想孝顺父母,真的要去爱护妻儿,我们真的想要为大众服务!但是我们的烦恼、习气,就是压过了我们的理智和自制能力,贪嗔痴的火焰吞没了我们,也烧痛了我们自己,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造恶受苦的轮回,苦海之中,我们是那样地无助!
这个时候,我们就体会到了第二种福田:功德田,即佛、菩萨及贤圣僧的重要!
刚才也提到了:如果我们对佛菩萨有足够的信心,能够坚定相信他的话,鼓足勇气,奋起全部的决心,以一种破釜沉舟的心情,天天读诵佛菩萨的教诲,忆念佛菩萨所示现的榜样,时时刻刻以诸佛菩萨的名号、诸佛菩萨的圣像来提醒自己,不断地警惕自己一定要依照佛菩萨的教诫来处事待人,不论是起心动念或言语造作都要一一依照佛的教诲去做!开始时当然是相当勉强,但是做久了就会变成习惯,慢慢习惯也就成了自然!这就是功德田的殊胜妙用!贤圣僧就是有修、有证,依照着佛菩萨的样子给我们做出个样子,让我们见了心生仰慕,生起见贤思齐的心。这就是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三宝是我们的功德福田,我们要恭敬三宝,常常忆念三宝,让三宝的功德不断熏习着我们,提醒着我们,牵引着我们,安稳地走在菩提道上。唯有真正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的人生旅途才不会像走在黑暗的路上那样跌跌撞撞,随时出现危险的情况,而在彻底觉悟以前,唯有走在圣贤人的背后,紧跟着诸佛菩萨的脚步,恭谨地依从佛圣的教诲,顺从善知识的指引,才能走得安全,不会迷失方向。
这在《地藏经》〈利益存亡品〉中有一个很好的譬喻,经文说:“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是等辈人,如履泥涂,负于重石,渐困渐重,足步深邃。若得遇知识,替与减负,或全与负。是知识有大力故,复相扶助,劝令牢脚。若达平地,须省恶路,无再经历。”
地藏菩萨观察了我们这些苦难的众生之后,体谅我们这些被业力压迫得无力翻身,根本脱不出轮回之苦的可怜众生,了解到我们生生世世以来的烦恼习气太多太重,佛法的光明虽盛,但是我们自己的接收力不强,态度又懒散,根基也不够好,慈悲地希望为我们设一个好方法,於是就恭敬地向世尊禀告自己的观察所得:世间最值得尊敬的佛陀啊!根据我细心的观察,这些芸芸众生,他们的心思,所动的念头,无非都是会带来苦果,伤害他人,又令自己受罪的坏主意、恶念头!偶然回光反照,做了一点善事,得到一点福报利益,马上又被自私妒忌的念头淹没,又退心了!如果遇到恶缘,那更加是变本加厉,越学越坏!
地藏菩萨还说了一个譬喻,当然不是怕佛陀听不懂他的话,不了解他的意思,而是说给今日这些读经的后世佛弟子听的!好让我们清楚自己的状况,对自己的这种拙劣根性痛定思痛,寻求一个彻底改过,彻底出离轮回之苦的办法!地藏菩萨譬喻说:我看这些众生,就像走在泥泞的路上,背负着沉重的石头,越走越累越觉得沉重不堪,泥足深陷!此时此刻,若是有善知识能够为他肩负一部分重担,分担他的负担,甚至是完全代他承担肩头上的沉重压力-当然这位善知识本身一定要是一位大力士,有足够的能力,并且还一路扶助他,劝导他,协助他稳定脚步,走回一条平稳的康庄大道,教他明白以后不要再走那条泥泞险路了!
说完譬喻,地藏菩萨就真的替我们设想出了一个帮助我们减轻负担压迫,甚至可以彻底摆脱负担,顺利走上幸福美满的菩提道上的好方法-念佛法门、地藏菩萨说:“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或悬旛盖及燃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消灭。”教导我们即使是在临终的时候,真的是业障习气太重,用了一生的努力都还转不过来,临命终时,利用佛陀教育中各种表法的教学艺术工具,如佛像、宝盖…等,以及将经典中的佛陀教诲读诵出来让他听到-我们可以理解:这当然是在病人意识还比较清醒,体力还可以的时候,若是情况已经危急,则可以念佛名号-经典中还提到了菩萨及辟支佛的名号,但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一些佛菩萨的名号,尤其是“户户观世音,家家阿弥陀”,我们大多习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佛友们可说大家都会念,病人也大都可以接受。所以一般上都是念“阿弥陀佛”。
那麽,我们自己是否要等到临命终时真的没有办法了,才来念佛呢?想起来非常可怕,“起心动念无非是罪”,到那时候不知道还要再造多少罪业,为自己造下多少苦果,伤害了多少其他众生?我们怎能明知故犯!今天我们既然已经听到了地藏菩萨的慈悲教诲,明白了自己的问题,知道自己的缺点,地藏菩萨亦为我们指导了殊胜的念佛法门,我们应当恭敬依从教诲,即刻开始认真、努力地念佛;借助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力加持,有空时亦可读诵佛经,听经闻法,眼常瞻仰佛像,耳常听佛音声,鼻嗅佛香,舌尝素食常想这是诸佛菩萨慈悲爱护众生性命,不忍食众生肉的饮食法,身常礼拜佛像,心心念念时时不忘佛陀,紧记佛的教诲,牵挂系念的就是如何落实佛的教诲?如何将佛的谦虚卑下及慈悲平等…等种种美德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来,做得一份是一份,契而不舍地忆佛念佛,日常起居生活学佛所愿、所行,在不知不觉中转妄念、恶念为佛念,慢慢的业障习气必定就会减轻,苦尽甘来,那是自然的事。
当有朝一日我们真的完全圆满做到: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时,因同果当然就相同,我们也就能够实现圆满成佛的心愿,享受和佛一样的福报。那麽,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虽然不能一步登天,也能逐步做到烦恼一天比一天减轻,人生一天比一天幸福!这是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具足信心的事。
要在功德田中修福,当然不能只是嘴巴上说说,或者随便打打几个妄想而已,佛法说:信、解、行、证,相信了、明白了,必须付诸实行,才能证果,没有实行,那能有结果呢?我们学习佛法必须要能把佛法体现出来,发挥效力。
所以,就有了第三种福田:贫穷田,为面临饥饿及遭逢困厄的人、畜。我们知道:同在六道轮回中受苦的还有动物、饿鬼、地狱、阿修罗和虽然享福却仍有恐惧烦恼,担心有一天天福享尽重新堕落的天人。每一位在生死轮回中的伙伴们都有他们本身所欠缺、所渴望,以及各别不足的困境,面对着属于他们生命的苦难。但是受限于我们目前的能力,我们主要可以帮助的对象就是身为同类的人,以及肉眼所见,经常都有机会接触,也往往被我们所伤害、折磨的动物。推而广之,对于其他更苦难的饿鬼及地狱众生,又或是比我们人道更优越的天和修罗道众生,我们也要常常心存关怀,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希望真正有能力去帮助他们,特别是以佛法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轮回,永出苦海。
对于贫穷,我们不应只理解为物质上的贫乏而已,物质上的缺乏再加上心灵上的痛苦,以及对于因果报应的无知,不曾接受过伦理道德的教育,那将会带来的必是更多的苦难,更加往下直线的堕落。圣贤教诲及佛陀教育的缺乏是最大的贫穷!如果贫穷者明白因果,懂得如何修福,就不会一直面临贫穷,而有办法去改变命运,去“广种福田”!所以在及时必需的物质济助之外,佛法及圣贤教诲的传授非常重要!“人不学,不知义”,没有善知识的耐心教导,我们何能找到人生正确的方向?
除了真正饥寒交迫的受苦之人外,在今时今日的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因为欲望太多而时时感到样样都不够,时常都在饥渴之中的“贫穷之人”-他们的内心空虚,经常放纵自己盲目地追求各种物质欲望,也有些人是汲汲于追求虚妄的名声,满足于别人掌声、赞叹的吹捧之中,甚至可能只是自我陶醉、自我吹嘘的自我欺骗之中而不能自拔,内心的惶恐不安,其实也是非常痛苦的。如果这些贫穷之人能够听闻到佛法,接受佛陀的教育,明白人生无非缘生缘灭,唯有真诚无私地为一切众生服务奉献,才是最快乐的事,也是最真实的幸福,当然也是最圆满的广种福田的方法!
大家仔细想想:以上三种福田其实可以说已经把一切众生都包括尽了!不论是与我们缘分深的:如父母、师长,与我们关系似乎比较疏远,但是还是息息相关的:贫穷人等及一些可怜无助,正在受苦受难的小动物,我们都要尽力去爱护、照顾,帮助他们得到安慰,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安心。简单地说:帮助别人幸福,就是让自己得到幸福。因为所谓“别人”,就是组成我们生命,参与演出我们人生这幕戏的全部演员!唯有真实利益他人,才是真正利益自己,这是一个互动的,平衡的关系。
三种福田之中最特别的就是三宝功德田,狭义地说:佛是已经觉悟的人,我们依据他的教诲修正自己,提升自己;广义地说,一切帮助我们觉悟的人,不论是从正面或是反面,都帮助我们体认了佛法,证明了佛法,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两类型的人都为我们从正反两面确证了佛法所说的“因果不空”是永恒不变的定律。所谓的“恶人”付出了承受无尽苦果的惨痛代价,叫我们清楚见证、认识了:坏事不可做,歹路不要行的教训。我们心里绝对不应生起幸灾乐祸的心情,而应该感念他的无知,就是没有机会接受到佛陀教育和圣人教诲,他和被他所伤害的受害者才会彼此都受到这样的痛苦。唯有佛陀教育及圣人教诲的推广普及,对社会上人人进行长久、固定的熏习,起心动念无非是罪的情形就会有所改变,假如我们天天接触到的都是善的、都是美好的、真诚的,我们的起心动念当然也就自然而然地转变成真善美的了!
要知道:这不能只是空喊口号而已,必需自己率先把它做到,做一个起心动念都是爱护众生、关怀众生,都在为一切人谋求幸福,都是在替别人着想,念念要替别人解除苦难,给予幸福的人。然后,心里是这样想,言语行为上自然就会不知不觉地流露、表现出来。只有用真诚爱心的付出才能感动一切众生本有的善良佛性,消除他们因为过分担心受到伤害而转变成极端的先发制人的攻击行为,甚至是掠夺行为…我们一定要让他们知道,唯有彼此互爱才能让彼此俱心安,唯有互相关怀才是对自己最妥善完整的保护。诸子百家中的墨子曾经说过:“世乱为何起?起自不相爱!”人与人之间不肯互助合作,带来的将是同归于尽,大家一起走上绝路。那是一件令人感到最悲痛的事!
当我们通过物资上的帮助,以及技术上的传授,解决了贫穷者谋生的问题,也就避免了一些因为饥馑而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当我们再进一步去解决心灵贫穷者-可能包括我们自己-的问题之后,社会状态会变得更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的交流会散发出更多的温暖,宗教典籍中所描写的天堂乐园美景会在我们眼前渐渐清晰出现。当社会风气更安宁,父母对我们的担心,对他自己前途的担心,以及我们妻儿亲友的生活更有保障,会减少很多不安和忧虑,那是我们在尽孝,在履行对家人的义务和责任,在落实我们对他们的爱,实践“给她一个幸福生活”的承诺。所以说个人的幸福也建立在社会群体,乃是其他物类的幸福之上,毕竟我们同住在一个地球上,必需同舟共济。如果地球这条大船因穿洞漏水而沉入海底的话,所有这条船上的居民船客也都会随着一起被海水淹没。要记得:我们都是一家人,从父母妻儿这个小家庭到整个世界,我们确实都是一家人-彼此必需友爱互助,互相提携,互相提醒,让大家都能生活得更美好。
我们深深肯定:在这世界上,没有不希求幸福美满生活的人,包括动物也希求一个温暖,充满关爱的家-有收养过流浪猫犬的人就知道:当漂泊无助的他们住进这个有人爱护他,为他遮挡风雨和危险的家庭之后,他从整个身体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幸福感及安全感,那种安心和快乐非笔墨所能形容!让我们都发愿做一个平安喜乐的建立者和提供者,而不要当一个平安快乐的破坏者。那样做并不能让我们感到更快乐,相反的,只会令我们觉得自己更孤立,更不被人接受-没有人会去接受或亲近一个他所恐惧及讨厌的对象,包括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已经厌恶于当一个被排斥的人,那麽为何我们还要去制造更多让别人排斥自己的理由,去做更多伤害别人,让人感到恐惧而不乐意接近我们的事情?我们一定要诚恳面对自己,仔细找出自己不被认同、不受欢迎的原因,接受圣贤及佛陀等大智慧者的指引,依据他们所建议的标准修正自己,调整自己,千锤百炼,仔细琢磨,就如一颗钻石一样,我们本有佛性的光彩一定会绽放出来,让每个人都欢喜、都平安,都感到乐意追随、亲近我们。就像花儿总是向着阳光,当我们自己成为光明和温暖的放射源时,万物都会欢迎我们的到来!让每一个与我们相逢及相处的人都如沐春风,我们就会看到迎接我们的每一张脸孔都是亲切的笑脸。因为每一个人都和我们一样,期待着光明和幸福的到来。
既然人人都追求平安幸福,那证明人人都志同道合!都是同道中人,就像一家人那样,让我们不要画地自限,把自己变成一座孤岛,那种孤立无援的局面非常凄凉孤单!我们人不应该过这种地狱一般的生活,我们应该过的是互助互爱,彼此相互关怀、互相成就,一起分享幸福的美好生活!中国古代谚语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众一起分享,快乐、欢喜的气氛会增加,彼此渲染,那不是更加令人感到欣慰吗?为何要你争我夺,互相侵占?让我们从夫妻做起,从家庭做起,从自己的办公室做起,从自己教学的课堂做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