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_side

阅读索引

我的博客

  • “我可爱吗?”-原创卡通动物 - 可爱的小狗和小猪问你:"Am I Cute?"(“我可爱吗?”) ~原创卡通造型,我们亲自设计、亲手画上的可爱卡通动物! 手提袋(小)〈有拉链〉Handbag(S): Size: 21 x 18 (x 4) cm
    16 years ago
  • 活在感恩的世界 - 题目:活在感恩的世界 作者:黄威南(曾用笔名“筱梵”〔=小贩〕发表) “老板,可以替我在袋子上写上这句话吗?” 正在埋头苦干,将前面几位顾客嘱咐要写上的名字或寄语一一细心地写上他们选购的手提电话袋的我抬起头,看看她要写的到底是句甚么样的话? 我们这个小摊挡所提供的是太太自己用传统缝纫机手工缝制的手提电话袋。...
    16 years ago

作者介绍

My photo
-自由撰稿人 -新加坡《佛陀教育》期刊特约作者 -佛学撰著《情到深处人孤独》由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 -佛学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网海知音

Tuesday, April 23, 2019

一个小贩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马六甲得天独厚,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美名远播,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然而一切不是理所当然,回头看看当年此地先贤的风范,问问身为马六甲子民得自己是否承传了前人的美德?马六甲的美好文化特色是否得以延传、发扬下去?最重要的人文基础,即个人的品德以及人心的真善美是否已经被忽略了呢?

-----------------------------------

做好事,好运自然来
-- 一个老人的亲身经历

作者:黄威南

        在马六甲香林寺的结缘书籍中发现一本旧书,名为《觉世新篇》。读了序文后才知道,原来此书乃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军南侵时两位善人情投意合之下,一人发起、 一人编撰,并在战后由好一些善心人士一起印赠流通的劝世书籍。其中,发起人在序文中所写的亲身经历特别引起我的注意--因为我也是马六甲人,也许是同乡总带三分亲的一份情执吧?读此文时有一分特别的亲切感,感觉特别真实,特别有说服力。於是我把书带回家,再次细读这篇文章,并且把全文用电脑打字,“贴”在 某佛教网站论坛,与更多人分享。

         “贴”文时,我以作者文中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作为这篇摘录文字的题目:〈善也者,吉之谓〉,一句话--直接了当地告诉我们:“善”,就是“吉祥”!换句广告标语式的说法就是“常常做好事,好运自然来!”

        首先,作者叙述了自己的生平遭遇,他说:“余自幼失怙,惟兄母是依,内无伯叔之亲,外少戚邻之助,三餐难度,受尽饥寒之苦!”读此序文时不禁就想起《了凡四 训》,这位以“荷锄老人”为号的善知识也是童年丧父,自幼命运悲苦,凄惨之处,甚至于到了三餐不继,挨饿受冻的程度,让人十分同情。受着穷困命运的逼迫, 少年时候的荷锄老人只好远走他乡,希望能够找到安身立命之处,与亲人安稳度日,他说他“不得已,偕母留寓鹭江,为人劳役,或充小贩,仍不得安饱。”因为自己现在也是小贩,读到这一段,感觉就更为亲切,也急切地想知道一个小贩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而帮助其他人呢?这是自己的心愿,也是希望能向这位老人学习的。所谓“见贤思齐”,因而对他接下来的遭遇就加倍用心注意。然而事情似乎并非一帆风顺,更不是想当然尔的一步登天,在艰苦度日的劳累中,老人的人生似 乎还是在苦难中度过,一直到了“中年,乃奉母兄南渡,别寻生活,一面为人佣工,一面就地耕种,东西奔驰,日夜忙碌,依然难以进步。”看了这段,心里共鸣更 深,自己如今也是人到中年,依旧一事无成,也是日夜忙碌,依然难以进步!想想自己很早就接触佛门,读了不少佛经、佛书,为何至今还未得到学佛的效果:“离 苦得乐”呢?真期待老人接下来的文字能开启我的愚蒙,示我以光明大道,帮助我“破迷开悟”啊!

        老人说:“因自念前生必有冤孽,故今世难离苦海也。”佛门的一句老生 常谈:“欲知前世因,今生作者是。”我也听说过,可这“前生的冤孽”到底是甚么呢?我没有宿命通,不能了知前世种种,然而我能检 视自己现前的这颗心,认真一检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言行:自私、贪婪、记怨、嗔恨、小器、好色、懒惰、放逸、傲慢无礼、自视过高、说话尖酸刻薄、妒嫉别人成就…麻烦、糟糕的习气一大堆,唯一的优点是还喜欢读读佛书、听听经,可是这也是我最大的缺点:只听不做,光说不练,常常让人因为我而毁谤佛法,以为学佛人都是像我这个样子:“能说不能行”,对不起佛陀,也对不起同修道友,教大家都因为我而受累了!冷静再想想以上老生常谈的下一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 是。”完了,我完了…眼前的苦算甚么?后头的地狱恶道还有得受呢…苦呀、苦啊!怎么办才好?想想老人和我是同乡,他当时所处的时局、环境,比我还困苦艰难百倍!他能做到的,我一定也能做到。於是赶紧继续阅读下去--

        老人道出了他生命的转机,他说:“有一日,苟逢善士,赠我善书一 本,名曰《暗室灯》,接获之余,於工作外,注意阅读,读至司马温公训词,谓【心好命也好,发达荣华早;心好命不好,一生也安饱;命好心不好,前程终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三思此言,益悟善恶果报之说,丝毫不谬。”他读到的这部书:《暗室灯》现在已经不容易看到,但是我在网上曾经找到清朝刻板的扫描电 子版。不过,最震撼我的还是“暗室灯”这三个字。曾听说:“一灯能破千年暗”,后文中提到的“无愧于暗室”更让我警惕着这三个字的另一层意义,身处“暗 室”如有“灯”照--这盏灯,至关紧要!要不是一向惯性的自欺,我能苟且拖磨到今天吗?再读后面那段训词,这已不是我第一次看到此词,在印光大师文钞全集 中附录的一幅墨宝,内容就是这首亦有人名为《心命歌》的训词。更早一些,我在为了追究命运的来龙去脉而苦读一大堆命理典籍时也曾在某命相名家的书中看到这 段警示。然而,若不追究、改革自己的心行,一切的推算、教训,予我又有何益?说食数宝,枉费精神而已。因果,不是用来自我安慰的工具,也不是推卸今生责任 的借口,更不是怨妒别人时恶口诅咒对方的用词,老人的身体力行令我汗颜,亦令我如梦初醒而极思效法,他说:“於是,谨守司马温公之明训,事事不敢小存恶念;遇有善事,亦随意方便,以求无愧于暗室。”末后一句尤其令我震动:这是我的致命伤!我就是这样一个阳奉阴违,逃避现实的人。在内心略为隐微的地方,在 人后幽暗不为人见的角落,对镜自照:自己是一个甚么样的人?那就是自己命运依然拘困的原因所在!《弟子规》云:“功夫到,滞塞通”。人生有障碍,感叹自己 有业障时。我自己应该知道:那就是我自己功夫不到之处。那就是我自己没有用功,因循苟且,自欺欺人之处!若问功夫是甚么?老人的话不是明明白白地在教授自 己如何落实三世诸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教导吗?
荷锄老人又说:“又思贫人无以为善,俟稍有积蓄,愿买善书以赠人,亦一善举也。”老人说他生活贫苦,没有很多的钱财来做慈善事业,唯有冀望有点积蓄之后可以买点劝世的好书送给别人,劝勉大家一起来行善积福,所谓“有福同享” 也!说也奇怪,老人说他“自立此志以后,於数年中间,粗衣淡饭,渐觉无忧;家中老少,亦皆顺遂;可见善也者,吉之谓也。”命运果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平 淡的日子中,忧愁少了,一家人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因此老人将他学习圣贤教育,奉行诸佛所教,改过行善的亲身经历总结为一句话:“善也者,吉之 谓”。善,就是吉祥的别名;希望生活中多发生一些好事吗?那就多做点好事吧!功不唐捐,因、果总是相应的。

       读了这段文字,疑惑解开了-- 问题就在自己的身上!所谓“业障”就是自己行为所造成的障碍,即是自己心理上、言语上,以及行动上的过失所造成的阻力。所谓“冤孽”,“冤”是自己亏欠的 恩情,“孽”是自己对其他生命所造成的伤害和破坏。原来今天穷困的命运是自己所一手造成的!如此一来,只要从今以后自己肯反其道而行:以善攻恶,以理折 情,以公伏私,净化污染,必然可以走出命运的困境,离苦得乐。

        看看篇末老人的署名,后面附注的日期是一九四六年十月,至今已经六十多年,悠悠岁月已过,一代接一代迷惑受苦的人们却依然需要这一盏在暗室中燃起的明灯,照耀路途。

(~本篇引文摘录自《觉世新篇》荷锄老人〈序〉写于一九四六年十月于马来西亚马六甲瓜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