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书中化佛无数亿
作者:黄威南(笔名随便想了几个:安然、普惠、寂慈、愿习、浩学、勤息。)
最近,佛友的父亲去世了。人在外地一时不及赶回的他一大清早便拨了个越洋电话,希望我们能就近前去帮忙照应――因为那是将近二十年交情的老朋友,义不容辞――放下电话,也没来得及吃早餐,我们夫妇俩便立即出门了。
回首前程:与他相识在少年时期一次学佛营的活动中,当年一起搞佛教活动的还有好几位老朋友。长大成人后,大家各有选择,有千里迢迢到泰国短期出家求学佛法的,也有到锡兰拜师修学禅定的,当然也有和我一样选择了念佛的;而他选择的是在藏传佛教的体系中学习。
每次与这些选择了不同的佛教体系、学习不同佛教法门的朋友见面,听他们诉说着各自从他们的老师或典籍中读或听到的法语和智慧果实时,我总是满心欢喜,感受着无上的醍醐灌顶的舒畅,并为彼此都能有此福分享受着同样源自大觉世尊、同样自一切众生共同的法身中流出,却随着因缘、地域及文化环境的不同而绽放出万种风姿的法味莲香的芳熏而感到庆幸不已!
多年深厚的交情清楚告诉我,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对我都有着深深的关心,我的书箱里藏着他们每一个人精挑细选后向我推荐及送给我的佛书经籍,当然,都是来自他们所学习及深深信仰的传承派系。很多时候我的朋友们也不会忘记善意提醒我――有些是含蓄的、有者是明说的:「一定要把握机会,这是『唯一』通往解脱的佛法真正之道!」每一次,我都点头赞同,这并非是敷衍或应酬他们,而是我确确实实觉得由衷地认同。看着箱子里不同法门和流传体系的经书,我仿佛看见了一只大象的许多不同照片――是的,都是同一只大象,只是拍摄的人不同而已,可能有些取景的角度和手法也很不一样。但是,没错,是同一只大象!画面清楚地如此显示。这是可以清楚看得出来的。
这些佛书就像一尊尊不同身相的化佛,常住在我身边放光,为我去除学佛路上所遭遇的疑惑。
二十年了,每一次和来自不同领域的佛友见面谈论佛法后,我总在问一个问题:「我们学佛,到底学的是甚么?我们修道,到底要修的是甚么呢?」因为很多时候,谈话的内容总让我联想起武侠小说中「武林盟主大会」的情节,有时则是一段旅游经历的报告或者谈话节目(Talk show)主讲者的评头品足。
有一次,泰国出家回来的朋友鼓励我:「你们学佛的基础都有了,可惜没有『禅修』……」我请问他:「是不是只有像你一样打坐才算禅修?念佛不算吧?」他点头。
翻开他向我推荐的南传典籍,我读到这一段:「正确的修行是持续不变地修行。修行必须持续;这意思是说,修行,或者禅坐,是在心里完成的,不是在身。当禅坐结束时,不要想你已经结束了禅坐,要思考到你只是改变姿势罢了;如果你这样反省,你便会拥有宁静。这就称为有规律的修行。(原出自阿姜查著/法园编译群译《心灵的资粮》;转引自《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那麽,修行佛法的主题是甚么呢?在另一位南传大师的开示中,我看到这一段:「佛法的心到底是什么?我的答案很简单:『不执著』。」(原出自佛使比丘著/郑振煌译《菩提树的心木》·转引自《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还有详细解释:「佛陀所说的法可以简单归纳为:『不要执著任何事物』,其意义就是叫人不要把任何事(物质、境界、行为、精神状态、行为的结果)执著为『我』、『我所有』。」(原出自佛使比丘著/香光书乡编译组《生命之囚》·转引自《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
看看提倡净土的永明寿禅师的《垂诫》,其中云:「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劫来业识种子。」又云:「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缘,对世间一切爱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饶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净身。」
「根」是「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尘」即此六根所接触、认知的对象;如能念念与佛相应,自能「都摄六根」,自然「净念相继」――这不就是「持续不变地修行」吗?突然发现:咦!果然法门平等,佛佛道同!
有一次,碰到一位自称「禅净双修」的佛友,他说:「禅是最高的,持名念佛还有执着,禅是完全不着相!」
执持名号,是执着吗?翻开书,我看到这一段:「倘若你不『想要』,那么你便不会修行;但是如果你因欲望而修行,你却见不到法了。我们带著欲望修行,如果我们没有欲望,我们便不会修行。『观念』和『超越』是共存的,正如椰子:这肉、皮和壳全都在一起,当我们买椰子时,我们买整颗;如果有人想来指责我们吃椰子壳,那是他们的事;我们知道我们正在做什么。」(原出自阿姜查著/法园编译群译《心灵的资粮》;转引自《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我想这是最好解答;尤其喜欢最后那个买椰子的譬喻。
永明寿禅师在《垂诫》中曾经感叹:「深嗟末世诳说一禅,只学虚头,全无实解。步步行有,口口谈空。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生遭王法,死陷阿鼻。受得地狱业消,又入畜生、饿鬼,百千万劫,无有出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为正。若不自忏自悔、自度自修,诸佛出来也无救你处。」如今学人开口闭口即说「开缘」,可知道何谓开缘,何谓抵挡不住诱惑?何谓为自己的随波逐流找借口?
学道须真诚:真实面对自己,万万不可护己之短、巧言令色,自欺欺人!莲公大士(夏莲居老居士)云:「修行人须经过多少困难、失败、流泪,才能入门。」何以故?莲公大士说:「行者第一步从观自在入手,观自己念头在不在,有哪些毛病和习气。最要紧的是破我执。根本问题是改造自己,成就自己。不能护疼,哪里疼,哪里下针。」否则生死病因不肯认明、不去对治,生死之病如何能除?
我们发愿修学菩萨道――「菩萨」原为梵语,意为「觉有情」,有情即众生,此「觉」有二义,一是觉悟自己、二是觉悟别人;这里的「觉悟」是动词,是一项行动,我们必须积极采取行动来唤醒自己、觉悟自己,如若不然,试听莲公大士剖肝沥胆的肝心之言:「不能观自己,不能自觉,则不能觉他,则不名菩萨。」(上述莲公法语皆引自夏莲居居士讲·龙尊笔记《心经讲记》)
所谓「佛佛道同」,南传佛教一代宗师泰国佛使尊者亦曾明白指示:「我们实在无法从经典、技巧,或各式各样的教义中学到如何断除执著,我们必须在执著的本身,也就是在囚牢或苦中学习,才能获得真实的利益。」(原出自《生命之囚》佛使比丘著·香光书乡编译组;转引自《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要除烦恼,必须勇敢与烦恼实战!
永明寿禅师又说:「三世诸佛,同口敷宣。天下禅宗,一音演畅。如何后学,略不听从,自毁正因,反行魔说?只为宿熏业种,生遇邪师。善力易消,恶根难拔。岂不见古圣道:『见一魔事,如万箭攒心。闻一魔声,如千锥劄耳。』速须远离,不可见闻。各自究心,慎莫容易!」(此《垂诫》原文可於《cbeta电子佛典-大正藏版》No.2023〈緇門警訓〉(卷2) T48,p1052c查见)祖师苦口婆心教我们:要好好照顾这颗心,不要让它受到污染。
翻开藏传典籍,一段文字映入眼帘:「很有趣的一点是,藏语的『佛教徒』是nangpa,意思是『内省的人』――从心性而非从外在寻访真理的人。」(索甲仁波切著·黄朝翻译《生死无惧》)原来,「执着是我们所有问题的根源。因为无常会带来痛苦,虽然万事万物都会改变,我们还是拚命地执着。我们害怕放下,其实是害怕生活,因为学习生活就是学习放下。这就是我们死命执着的悲剧和讽刺:执着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带来我们不想要的痛苦。执着的出发点或许并不坏,希求快乐也没有错,但我们一心执着的东西到头来根本无法执着。」(同上:《生死无惧》)
要除「魔障」,唯有深入自我反省:为何会受「魔」的诱惑?魔是折磨,为何忍受不住诱惑而饱受痛苦折磨?究竟我们为何如此「执着」?为何内心失落、失去平衡而走向偏激,故作傲慢抬高自我,上了「非议他人」的「瘾」――以不同形式「病发」,甚至是披上「救度他人」的外衣?与身边的人对立相抗、格格不入,竞争、斗争……种种冲突,内心狂乱彷徨,却继续不断往各种感官刺激中去麻醉自己,迷惑在六尘中――有时可能包括一种表面上叫着「学佛」或「修行」的「假动作」。结果成了别人眼中的「魔」:一个让人讨厌、受不了的家伙!可能,连自己也在讨厌着自己……那多苦啊!
几时,我们才能出离「魔掌」,不再受折磨?几时,我们不再如此狂乱而饥渴?唯有回头依靠(归依)三宝:佛力可以提携,法力可以加持,具足佛法、履行佛法者可以鼓舞我们!关键是我们要真的向佛学习,真的明白并且随顺佛法教诲,真心尊重一切众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自己的经验也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苦了,难道还要再苦吗?循着同样的执着道路,终归重复相似的苦果(轮回)。除非还想继续受苦,不然能不奋发力量,决心求出苦海,致力改变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行为吗?
有一次,和同样念佛的朋友到素食档用餐,顺手在赠书柜台拿起一本藏传佛书,朋友温和地笑着说:「还是专修比较好,心比较清净!」我合掌赞叹,将书放回架子,那本书的封面印着《开阔心·清净心》几个大字。「学佛,学的是甚么?专修,修的是甚么?」也许答案就在这几个字!问题是:我们是否真心实践,或是如另一位佛友所说的:「现代人,太『浮华』了!」都是无根(没有基础、内容,不肯脚踏实地去履行)的表面功夫和口头功夫而已!叫人悲痛!流泪!叹惜!还是只有无奈!无奈!无奈而已。
感激所遇见的每一位佛友曾对我说过的话,吐露过的心得――诚如永明寿禅师所云:「若逢真正导师,切须勤心亲近。假使参而未彻,学而未成,历在耳根,永为道种。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人身。才出头来,一闻千悟。须信道真善知识,为人中最大因缘,能化众生得见佛性。」(同上:《垂诫》)
事实上,每个人的面前都有着无数的「真正导师」或正面、或反面地「示现」人生的苦与乐:因果历历在目,时时上演,每一天从不间断。生活所见所遇,那一个人不是正在以身说法:说苦乐法、说善恶法、说顺逆法……
站在朋友父亲遗体旁,不禁感叹:二十年来如一梦!二十年后,「我」又在何处?人生如流水,时时迁流,刹那不曾停息!是生死流转,还是行云流水?忍不住低吟一句李炳南老居士的诗句:「几人长夜醒?不负转轮心!」庆幸流水中常有一具大法轮在转:感恩佛陀、感恩一切遭遇……
“我可爱吗?”-原创卡通动物
-
可爱的小狗和小猪问你:"Am I Cute?"(“我可爱吗?”)
~原创卡通造型,我们亲自设计、亲手画上的可爱卡通动物!
手提袋(小)〈有拉链〉Handbag(S):
Size: 21 x 18 (x 4) cm
16 years ag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