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因果」是眼前的事实
作者:黄威南
因缘果报是佛法重要的教导,很多人却感到半信半疑,以为它只是一种劝善的「说法」,其实是源於对「因果报应」的不了解。坊间一些过分强调其戏剧性情节的「神奇」因果故事可能是其导因――当然,现实生活中有时亦会发生一些情节离奇的事迹,但是「因-缘-果」的生灭相续现象却是时时刻刻,绵绵密密地持续一环紧接一环,在我们的身心世界中不断发生,绝对不是仅限于某几件大事。只不过,常常我们为了叙事的方便,以及文字阅读时的流畅而取其要点及重大、明显的事迹来加以叙述,因而让许多因果报应的真实故事显得好像很「戏剧性」的「神奇」效果,其实冰冻三尺,岂只一日之寒!
如果你能仔细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以及因之而牵引、带动的行为,所产生之事件结果;「追踪」这些环节之间的连锁关系,你会发现因果的运作,确认因果的存在,明白为何世间贤人君子和学佛修行人都很注意言行举止、习惯的养成,明白为何必须时时观照,不可忘失正念或陷入情绪迷惑以及昏迷麻醉之中。
在二、三十年代,一本由延寿堂药室主人所编辑的《延寿药言》的语录书中,有一段发人深省的文字,那是罗信南先生的一段话;罗居士的父亲曾撰作一篇「果报论」以教诲子弟,其中特别提出:「今之谈果报者,往往故神其说,卒有验有不验,而人反疑而不信;不知果报,只在目前,至平至实,人自不察耳!如好读书,则有明通之报;懒读书,则有昏昧之报;尚奢侈,则有败家之报;务勤俭,则有兴家之报;为善良,则有安全之报;为盗贼,则有刑狱之报;保身体,则有强健之报;纵酒色,则斲丧之报;凡此者,非皆果报之必然,而无不然者乎?」
原文试译如下:「现在,凡是谈到『果报』的人,往往喜欢说得神异离奇,於是显得有时灵验、有时不灵验,反而造成人们怀疑而难以相信;却不知道:『果报』,其实就在眼前,非常平实,只是大家忽略不去观察而没有发现!譬如爱好读书,则有聪明通达的果报;懒惰读书,则有昏庸愚昧的报应;喜欢奢侈,则有败家的报应;能够勤俭,则有家庭兴旺的果报;品行善良,则有平安度日的回报;干下偷窃的勾当,则有坐牢及被刑罚的报应;照护身体,则有健康的果报;放纵酒色,则有夭折的报应;诸如以上这些,岂不都是必然相应引发的结果,而绝无例外的『果报』吗?」
「滴水成河,积沙成塔。」生命是由无数绵密相续的念头以至行为、言语……所组合呈现。人生的悲欢离合,如戏一般的生活故事,其实不就是一幕幕的内心思想交织,以及外在的对话和独自或彼此相应(或相对抗)的行为动作所组成吗?追溯其源头,最小的生命种子单位大概就是我们所谓的「念头」了!就这样,由「小」而「大」、由「内」而「外」,由「静态」而「动作」――画面开始,戏剧开演。仔细观察,不就是如此吗?其中的过程:一个起因造成相应的结果,此「结果」扮演了另一个「新的」起因继续引发下一个结果,延续、连串不已。如果要方便叙述的话,我们就只有截取一个大的单位段落,再加以分析其间的因果报应关系,其中绵密紧扣的连锁因果关系当然并不因此而无端散落!也许有的人观察能力没有办法这么微细,表达时也实在不适宜流于太过琐碎,所以教导、说明关于因果的原则时,必然或多或少地采取了「权宜」的表达方式――即是去繁取简,舍小取大,方便说明,也容易理解。
理论上来说,明白了因果报应的原理,可说是明白了每件事情都有来历,掌握事物的来龙去脉,调整、拣择自己的思想、行为处理,配合环境和其他人,平衡、对扯彼此的互动关系,等于就取得了撰写自己生命剧本的自主权,所谓「创造命运」。然而,要能观察入微,确实掌握每一个心念、动作,在实际的运作中却不是一件如想像般容易的事情!真个是说时容易,做时难!
怎么办呢?空有理论、理想而不能实行,那可没意思!
佛教中有「念佛」的方法:将心心念念通过习惯的培养(反复不断地重复诵念、忆念佛名),把繁杂、迅速起落,常常左思右想,难以控制、观察及掌握的混乱念头,像串珠子似的,归结在这一句佛号上。原理其实很简单:我们的思想习惯,是对于印象最深刻、最熟悉的念头,最容易起惯性作用――总是一想就想到它,如果印象再深刻一点的话,甚至是不刻意去想都会不期然地在脑海里自然浮现,总而言之,印象是非常、非常地深刻,像烙印一般,忘也忘不掉!这时候,相对於其他的一切念头,没有比这句佛号更强烈的了,它们的作用也就相对减弱,乃至于「冬眠状态」――思绪的混乱不再,那不是很好处理的场面了吗?
最妙的是:作为一个佛教徒,佛教戒律等生活守则的佛法内容是最佳的生活指引,最好的参考原则;那麽,印象最深的,是佛号、是佛名,联想起来的就是佛教诲、就是佛法种种!念兹在兹:记得佛教诲,才能依(佛)教奉行,才能算是学佛;否则挂个「佛教徒」名字,思想行为根本与佛法背道而驰,完全任由自己的贪嗔痴带着走,学的还是自己的烦恼习气,几曾有学「佛」?
学佛人的另一个烦恼:心有「余」,而力「不足」――遇到事情脾气起来,正念生起时,大错已经铸成!如果真肯勤念佛名,醒、梦无间,行、住、坐、卧,念念提醒,铭记不忘:用佛像、用念珠、用有佛号的贴纸、用念头……刻意的、契而不舍地一直坚持培养对这句佛号的深刻印象,要力度够!要持续不断、绵绵密密!坚持加油!一直念下去,决心最重要。印象够深刻时,这个佛号念头的力量就会像以前烦恼种子的力量一样猛烈!甚至超过!因为随顺佛陀教诲,依教奉行,依正道而行,你的生活法喜充满!对佛陀和佛经中的教导会越来越肯定!与烦恼的折磨不一样,欢喜是一种动力,如果发菩提心,愿帮助家人、朋友,一切众生,动力会更强!绝对不会再心有余而「力」不足。
明白因果,就明白为何要念佛?不皈依人格完美的佛陀,追随他学习生活的原则方式(是其生活精神原则,而不是模仿装扮就算数,那是外表而已,不是吗?),不随顺佛法(或与其并行不悖,确定的真理教导――这里的「佛法」一词并非指的「宗派分别」,而是真理本身),还有甚么更好选择?记得佛、记得法,让他成为「永记不忘」。所以,让我们念念念佛!
“我可爱吗?”-原创卡通动物
-
可爱的小狗和小猪问你:"Am I Cute?"(“我可爱吗?”)
~原创卡通造型,我们亲自设计、亲手画上的可爱卡通动物!
手提袋(小)〈有拉链〉Handbag(S):
Size: 21 x 18 (x 4) cm
16 years ag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