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观音的启示
也许您听说过蛤蜊观音--
这是一则观音菩萨现身度化人间帝皇的历史故事;其中,透过一位禅师的点破,揭露了爱民而得民心的关键--
这个故事,印光大师在《文钞》中说过,他这么叙述:
「唐文宗喜食蛤,一日有一蛤坚合不开。帝亲开之,中有肉身观音大士像,庄严异常。由此观之,肉尚可食乎?倘误食佛菩萨所化之身,其罪过可胜言哉?吾人若知此理,自不敢食肉,亦不忍食肉矣。」
喜欢食蛤的皇帝唐文宗,打开了一只坚合不开的蛤后,亲见里头竟然有一尊天然呈现的肉身观音大士像,非常奇特,而且庄严!
印祖以此劝人吃素不食肉,重点在:(1)不敢食肉,(2)不忍食肉。
不敢,是出于对其他生命的尊重。
不忍,是出于对其他生命的关爱。
不敢,是将心比心,不敢造次。
不忍,是感同身受,不忍加害。
以此心对万物,悠游于天地之间,会觉得万物有情:花能解语,草木为伴,鸟兽为侣,难得寂寞,随缘得助。
以此心对众人,仁者无敌,顺逆、善恶,都成良伴,皆为良师益友。
此外,《观音持验记》中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述,并且指出:这就是观音道场洛伽山的由来--
「唐文宗嗜蛤蜊;東南沿海頻年入貢,民不勝苦。一日,御庖獲一巨蛤,刀劈不開,扣之乃張,中有觀音梵相。帝愕然!命以金飾檀香盒貯焉。後問惟正禪師。師曰:「物無虗應,乃啟陛下信心,以節用愛人耳!經云:『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帝曰:「見菩薩身矣!未聞說法。」師曰:「陛下信否?」帝曰:「焉敢不信!」師曰:「如此陛下聞其說法竟。」帝大悅悟!永戒食蛤。因詔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則洛伽所從來矣。(出《觀音感應》)」
禅師的回答点出:「节用/爱人」是蛤蜊观音所要带来的讯息。
他说:「万物都不会无端地出现在您眼前--这尊蛤蜊观音是在啟发陛下对佛法的信心,好让您明白:能够节制自己的受用、减少自己的欲望,才有足够的宽裕去体谅民间疾苦,能够做到爱护人民,减轻他们的负担。这正是佛经中所说的:『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
皇帝有所领悟而大为喜悅,不仅从此戒食蛤蜊,更在天下寺院普遍设立观音菩萨圣像,勉励每一个人都让自己更加慈悲。
一个充满爱心,人人互相关怀,互相帮助的和乐社会才是我们所祈求的最大恩赐!
实则上,这是禅宗的一则公案,在《联灯会要》卷第三记载:
[五祖旁出第三世
嵩山普寂禪師法嗣(師見神秀)
終南山惟政禪師(凡一)]
[平原周氏子。因唐文宗,好嗜蛤蜊,沿海官吏,遞進亦勞。一日御饌中,有擘不張者,帝以為異。焚香禱之,乃開。見菩薩形,梵相具足。即貯以金粟檀香匣,覆以美錦;賜興善寺,令眾僧瞻禮。
因問群臣:「此何祥也?」或言:「太一山有惟政禪師,深明佛法。乞詔問之。」帝詔師,問其事。師云:「臣聞物無虗應,此乃啟陛下信心耳!故契經云:『應以此身得度者,即現此身,而為說法』。」帝云:「菩薩身已現,且未聞說法。」師云:「陛下覩此,為常耶?非常耶?為信耶?非信耶?」帝云:「希奇之事!朕深信焉!」師云:「陛下已聞說法竟。」皇情大悅,得未曾有!遂勑天下寺舍,各立觀音像。]
皇帝将此视为一种祥瑞。他要将吉祥的预兆实践为具体的事实,决定寻访高人,登高一呼,自己再推波助澜,让大家都一起来成为这个吉祥如意实现后共享欢乐的一份子。
惟政禅师的法语是画龙点睛,亦可说是令菩萨放光!他简单扼要的说法让我们恍然大悟--
这绝不仅是一则徒然让人啧啧称奇的神秘事件,更要紧的是听闻这则事迹后对我们的人生起了什么作用?历史上的唐文宗为此通过到处兴建供奉观音菩萨像,提倡推广了慈悲的教育,培养了爱心普及的风气。
我们呢?轻轻敲开自己心门,是否也在其中「见到」一尊观音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就要在自己的面门上、言语间,乃至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中破壳而出,在人群中走动,将菩萨的风范演绎出来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