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华》到净土(白话译解)
【作者:(民国)安愚】
《法华经》说:「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又说:「是法非分别思量之所能知。」又说:「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 ,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又说:「如是大果报 ,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除诸菩萨聚,信力坚固者。」
——所以法华是难信之法,世尊在弟子三请之后才宣说。为什么呢?因为佛的境界超越常情,与一般人的见地有很大差距,并非(单靠)言语描述、凭空思索、猜拟想象或口头议论所能达到的缘故。
《法华经》开权显实——大开方便之门,直接显示诸法实相;所谓「显实」者,即是「显示(真)实(的现)相」。所谓「实相」者,即为佛的智慧所行的境界。不证入佛的智慧,就没有能力见到实相。所以法华以佛的知见为宗(目标),佛的(所)知(所)见即是佛的智慧。《无量寿经》说:「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踟趺而坐。」由此可知:所谓修学净土者,即是证入佛的智慧,打开我们的障碍,让自己的所知所见,如同佛的(所)知)所)见。《法华》在世尊说法的第五个时段,显说此法,尚且难以为许多听众所相信,〈净土三经〉是在世尊说法的第三个时段所演说,自然更加难以让一般大众相信!所以也是难信之法。
〈法华〉是由信生解,「净土」是由信发愿。
△【由信生解】,随喜,读诵,讲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这就是所谓的圆满五品位。这个位次不容易达到,功夫做到后再继续进修,也需要漫长的多劫时间方能实践圆满,方能实现成佛的终极目标。所以法华会上,智慧第一、听闻佛法时首先能信能解、第一个被授记成佛的舍利弗尊者,当佛在为他授记时便宣说(过去世中,在长达天文数字的漫长岁月中,舍利弗尊者就已经无数次地接受世尊的教诲的经历),道:「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又说:「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常得作佛。」舍利弗曾经在二万亿佛所在之处,接受本师的教化,又在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人间降生后,追随学习四十多年,一直到闻法信解,得蒙世尊授记,尚且要经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那么久远的时间,供养诸佛,修持正法,广行六度之后,方能实现成佛的目标…由此可见竖出三界之难!
▽【由信发愿】,求生净土,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便是直接整体投入佛(的)境(界中),放下众生(自己狭隘有限的)知见,投入佛(的所)知(所)见。远离众生原本所攀附粘着的境缘,转入佛所亲证亲见的境缘。这就有如百川万河的水直接顺势一起流入大海,同样汇聚成一座大海之内的海水。又有如将含金的矿石投入炉中冶炼,一同融合凝聚,都成了精纯的黄金。不必经历阿僧祇劫那么漫长的时间,顿时圆满成就道果。这就是横出三界的简易办法!
若不是竖出之法,如何观察到佛法(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探测认知)高深、透彻!若不是横出之法,又怎能展现、发挥出佛法(利益众生)的广大普及?
一色(任何一种物质现象)、一香(任何一缕味道),无非中道。所谓「中道」者,即是「第一义」。所谓「第一义」者,即是「不可说」(——难以用表达有限的言语说明却明知)「不可说」而说,还勉强安上一个名称叫「中道」。名即非名(这个名称只能被无同等经验的听闻者作为一个未曾亲身体验的模糊概念来想象认知,实实在在地决定是“名不符实”),说即无说(说了等于没说,因为言语无法具体传达实际的体验,只能对经验“旁敲侧击式”地尝试描述)啊!唯有亲身经历、感受的体证才能真正的了知其实际情况,难以用推敲猜测或揣摩来明白。什么人能证明?唯有佛(同样觉悟的人)能验证。所以等觉菩萨,也不知道如来的举足、下足之处。为什么不知道呢?那是由于他的知见还不能达到的缘故(也就是说他还没有去实际经历、实际体会到足够深入的地步,程度还不到佛的层次,还需要进步)。非言思境故。离分别故。竖出的修法,是从六识来入手实践,从“分别”到“无分别”,所以难!横出的修法,下手即无分别。以果地觉悟的境界,直接作为因地的存心,念念不离佛,(即能让)颛蒙(糊涂愚昧)合(乎)妙,当(下整)体全(部与)真(实相应),所以(十分直接而显得简单容)易。易即非易(——说起来是简易,其内容及效果其实并不简单),净土全(部包容含)摄(了)法华,横出即是竖出,因为确是发了菩提心,修的是菩萨行的缘故。难亦非难(——所谓难的其实也不算真难,所谓一体两面),法华全体导引归向净土,竖出亦包含赅括了横出,因为接受佛的教化,(如法修行)供养诸佛,「泯己从佛」的缘故——自我消失了,个人的主观放舍了,一心一意遵从佛的教诫。净土与法华,原来就并非二法啊!
学佛的人,解行并进。每行进一步——实践一分,纔能生解——实际体认到一分。解进一步——体会深入一分了,纔能修行——才能具体确认如何再继续行进一步。到了拨开云雾(去除障碍)知道、见到佛的(所)知(所)见,虽然说是行解双双圆满,但是在这之前必须先有久已种下的善根,其后仍然需要时间久远的熏习修持。所以学佛的人,必须要发出旷劫修行的宏愿。(然而)在这个娑婆世界,一旦失去人身,那就万劫难复!(修行)难以上进却容易退堕(到恶道受苦),所尝到的苦果实在让人感到悲痛!如果不修学净土(法门),有谁能自保来生呢?
净土法门,即权即实——虽然是迁就众生根机的权宜方便之法,却也是完全与实相相应的真实法门。常寂光和实报庄严,与诸佛所证相同。等觉菩萨修学净土法门,(当然可以证得)寂光土;至于凡圣同居净土,那是圆满无余地摄受一切众生,即使五逆十恶,也能一同进入圣贤之流。这一切固然是诸佛的彻底悲心,亦何尝不是法门圆融,本有的妙境?!转逆恶成圣果,俨如点铁成金。(这么殊勝的)慈力妙用,千经万论中未曾见有(如此简易神妙)!所以十方诸佛,共同称赞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若是执着认为净土只是权宜的方便法,则堕入了“遍计执”,“一法当情,全体成碍”——这一点偏执却造成了对整体的障碍。那里知道“权实不二,一多互融”的真相?
莲宗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社,修持者都念诵《法华经》。智者大师证入法华三昧,创立天台宗,而静坐时必定朝向西方,睡卧时必定恭敬合掌,见到佛像必定礼拜,逢遇僧众必定敬拜,为《十六观经》作疏(注解),撰作《十疑论》,弘扬净土法门。可见天台、净土二宗,行门互摄,彼此包容。即使如今日的天台宗大德,如谛(闲)公及静权法师,无不是弘扬净土法门。
佛法权实互融——方便和真实之间互相融合,浅深互摄——表面肤浅与深入肺腑互为表里。所以真正入了佛法(的甚深境界),则世(间诸)法亦(一一无非皆)是佛法。如来开坛说法、设立教化,本来就是为了度脱一切众生。法门必须亲自证得方能知晓其中奥妙,并非仅用言语思虑来凭空推断猜测所能体会的境界。只要一涉及以言说来表达传授,就已经是婉转委曲地为了让众生易于接受生信而以迁就的方式来介绍描述(与真相实则上就有了隔膜和距离)。然而众生即佛,一切诸法,无非佛法。所以佛所说法,粗言细语,皆是第一义。何权非实——那一种方便法门的登堂入室不是直通诸法实相?何浅非深——那一种浅薄的累积穿凿不会形成深刻?(若能觉悟而以佛眼去看,)世法即佛法啊!若是在众生目前的认知、感受和处境上,则法法不能互融——对立、冲突、分别、对抗…,凡情隔于圣智——不能相信、接受佛的教诲、佛的说明,硬要随顺自己的情绪臆想而拒绝佛圣的智慧指引,触途成碍——结果走到那里都是障碍、看见什么都是阻隔,永远与佛背道而驰,不肯与佛同心、同向,人我山高——彼此间互相对立计较的程度像横阻在彼此之间的一座高山,(以人我是非的心去执着佛法,引发傲慢排斥、贪婪斗争…)佛法也就变成世法了…所以说:「法无浅深,浅深在人。」即使是(在)世间的(世俗生活中恪守)五伦八德(日常度日),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可以穿透直达萨婆若海。若是离开世间善法,(脱离现实人生)另外去寻觅佛法,那却竟是在“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了!从九法界仰望佛界,那是从因望果;由佛俯视九界,则是果彻因源。九法界内人界居中,是上升下降的关头。由五戒十善而进修定慧,就可一路向上直至达到妙觉果海。由见思烦恼而广造恶业,就要往下堕入痛苦无间的阿鼻地狱。就以五戒十善来说,浅言之,仅止于人天福业;深入地说,即广即略,即使只是一念皈敬三宝的心,已经直达妙觉果海了。所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一念爱敬之心,若做到遍满周圆的境界的话,已经完全等同般若正智了。
般若正智,即是佛的所知所见,也即是《法华经》〈信解品〉的譬喻中大富长者的家业。净土念佛求生,正是全体承受这个家业!所以真修净土的人,务必要实践“明信佛智”——完全相信佛的知见、依从佛的教诲。只要(对众生自己目前经历的苦难境界)厌离心切,自然就会放下众生知见;假如(对诸佛解脱自在的净土境界)欣求心切,自然就流入佛之知见。所以说“颛蒙合妙”——所谓的“妙”,就是妙法莲华啊!
∼2020年6月 黄威南 白话试译
“我可爱吗?”-原创卡通动物
-
可爱的小狗和小猪问你:"Am I Cute?"(“我可爱吗?”)
~原创卡通造型,我们亲自设计、亲手画上的可爱卡通动物!
手提袋(小)〈有拉链〉Handbag(S):
Size: 21 x 18 (x 4) cm
16 years ag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