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_side

阅读索引

我的博客

  • “我可爱吗?”-原创卡通动物 - 可爱的小狗和小猪问你:"Am I Cute?"(“我可爱吗?”) ~原创卡通造型,我们亲自设计、亲手画上的可爱卡通动物! 手提袋(小)〈有拉链〉Handbag(S): Size: 21 x 18 (x 4) cm
    16 years ago
  • 活在感恩的世界 - 题目:活在感恩的世界 作者:黄威南(曾用笔名“筱梵”〔=小贩〕发表) “老板,可以替我在袋子上写上这句话吗?” 正在埋头苦干,将前面几位顾客嘱咐要写上的名字或寄语一一细心地写上他们选购的手提电话袋的我抬起头,看看她要写的到底是句甚么样的话? 我们这个小摊挡所提供的是太太自己用传统缝纫机手工缝制的手提电话袋。...
    16 years ago

作者介绍

My photo
-自由撰稿人 -新加坡《佛陀教育》期刊特约作者 -佛学撰著《情到深处人孤独》由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 -佛学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网海知音

Monday, April 22, 2019

<弘化社杂志>2012年第1期  -  《非穷愁不能著书》


□ 非穷愁不能著书
文◎黄威南

读印光大师《感应篇直讲序》,感触很深。

从自己大半生来所受的一些苦难以及带给别人的麻烦和伤害,再想到自己身旁的子侄辈,乃至在经营小贩生意时经常接触到的那些年轻、单纯但无知的孩子们,忧虑着他们现在以及将来将要承受的痛苦、挫折,内心感到不忍而又自责:写了多年文章,传达出去的是什么样的讯息?影响读者的是什么样的观念?己不能立,何以教人?不禁对自己过去几十年来的狂妄与僭越而忏悔,双手也软弱地在电脑屏幕前久久提不起力量去敲打键盘以写下那些自知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的文字。

● 把人做成这个样子

然而,当我再度展读祖师的谆谆教诲时,一段触目惊心的文字再次撼动了我的心。祖师说:“人性本善,由对境涉缘,不加检察,遂致起诸执著,好恶,种种情见,以埋没本性者,比比皆是。由是古之圣人,各垂言教,冀人依行,以复其初。其语言虽多,总不出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而已。所言格物者,格,如格斗,如一人与万人敌。物,即烦恼妄想,亦即俗所谓人欲也。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必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否则心随物转,何能格物?致者,推极而扩充之谓。知,即吾人本具爱亲,敬兄之良知,非由教由学而始有也。然常人于日用之中,不加省察检点,从兹随物所转,或致并此爱亲,敬兄之良知亦失之。尚望其推极此良知,以遍应万事,涵养自心乎。是以圣人欲人明明德,止至善,最初下手,令先从格物致知而起。其所说工夫,妙无以加。然欲常人依此修持,须有成范,方易得益。五经,四书,皆成范也。但以文言浩瀚,兼以散见各书,不以类聚,颇难取法。而未多读书者,更无因奉为典型也。”为此,祖师推荐了《太上感应篇》:“由是言之,此书之益人也深矣。故古之大儒,多皆依此而潜修焉。”

回想起幼年时读过的《三字经》起首那一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再想起少年时初接触佛教时听到的那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感触更深!为自己的粗心大意,疏忽轻狂,也为现代已经难得一见清凉法音,处处却闻贪瞋痴慢的今日世风而难过。我们的孩子要到哪里去得到幸福、平安的指引?除了斗争、沉迷和消费,我们要到哪里去学习真正可以安顿自己身心、护助亲友以得到安乐的方法呢?这本来应该属于我们的善良为何被掩盖了?我们念佛人梦寐以求的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的聚会之处,明白地显示了“上善”感“极乐”,今天我所感受到的“浊恶”不也正源因着自己所造作的“极恶”吗?细读《感应篇》,从头至尾,一样样往自己身上对照去、检察着,发现自己实实在在一无“是”处,我怎么能把人做成这个样子?直觉得自己就不像人,不是人了!

● “检点”自我

过去总以自己的好恶、喜怒为标准,任性胡为,不懂规矩,没有规范,心里头没有一个清楚的榜样,还总觉得自己总是对的。现在读了印祖的开示,大师说:“《太上感应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发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之议论。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作恶者得何恶报?洞悉根源,明若观火。且愚人之不肯为善,而任意作恶者,盖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今知自私自利者,反为失大利益,得大祸殃,敢不勉为良善,以期祸灭福集乎?!”感慨忏悔之余,不禁警觉到若不常常提醒自己、鞭策自己,随时都会重蹈覆辙,多年以来不就是这样进进退退,迷糊地度过了吗?回想起小时候母亲教我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每日言行,又让我把红色和黑色的颜色纸剪裁成小圆形,在每天的纪录后为自己的品行评分,好的、对的贴一个红色圆圈,不好的贴黑色,更好或更糟糕的就贴多几个。这是自我勉励,也是自我期许,更是自我约束、自我检点!可是什么时候开始,我把这忘了,变成了一个不知检点的人!

想起多年前曾读过的一段祖师开示:“将从前所得之学问文章,抛向东洋大海外,作自己原是一个无知无识之人。于不生分别心中,昼夜六时,专持一句洪名圣号。果能死尽偷心,当必亲见本来面目。从兹高竖法幢,俾一切人同归净土法海。生为圣贤之徒,没预莲池之会。方可不负所学,为大丈夫真佛子矣。”(见《印光大师文钞·复叶玉甫居士书》)想起自己的拖延疏忽,心里的感受是苦涩的:接触佛法这么多年了,依旧一无所得,不能自爱自重的我,对不起父母,辜负了爱我、教我、劝我的人,我对他们应许的报恩几时才能实现呢?想到这些,几乎连构想题材,准备落笔的气力都提不起来了……此时此刻,我翻开了一部《太上感应篇注训证》,篇首《航中帆自叙》作者的遭遇、心情让我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觉,于是细细用心读去,一直读到作者长辈对他的教诲,我也像当面接受了这位长者的耳提面命,心中的郁结才仿佛得见解开的关键。

《航中帆自叙》中写道: “大人曰,得失在天,修为在人;欲感天心,须尽人事。吾辈德凉学浅,不能为圣贤性命功夫,然强为善之念,何可一日不存?今汝欲广布感应篇刻本,与其借石于他山,曷若取箴于弦佩。但就汝所见闻自为演说,果能发挥事理,指陈祸福,亦未始非检身之一助也。”读圣贤书,检点自己,知道自己错了,也亲自尝到了因为错失而感得的苦难,以自己错失而引致痛苦的遭遇公诸于世,现身说法,让人借鉴,劝人避讳,帮助别人消灾免难,不再重犯自己的过失,不再重走自己的苦路——以这样的态度来写作劝世的文章,以遵从佛陀、圣贤的教诲来检点自己、来发露忏悔,做警世的铎铃,不是更胜于自暴自弃吗?

● 穷愁才有时间反观

不守规矩,难成方圆。扪心自问,起心动念无非自私自利、自大自欺,若是以此做主,必定是依然故我,重复犯错,继续受苦。然而规范在哪里呢?祖师已经给了我们这本规矩手册,老人家说:“此书(《太上感应篇》)究极而论,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断三惑以证法身,圆福慧以成佛道,况区区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海上夜航若无灯塔指引,茫茫黑暗,哪里是路?人生路上没有真正明白人的指点教诲,独自摸索,十有九蹉跎,印祖为我们开示了一幅由凡夫而入圣贤,了脱生死,福慧双修以至圆满成佛的地图,敢不依教奉行,就是自甘堕落,不自爱,自己贻害自己了!

就在时断时续,沐浴着祖师教诲,检点着自己这一身瓦裂,缝缀着段段文字的期间,偶然读到一封郑淑云女士写给儿子的信——《示子朔》中所引述的一段话,这位妈妈借古喻今勉励自己的儿子,她写道:“昔司马子长云,虞卿非穷愁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是穷亦未尝无益于人,吾儿当以是自励也!”根据我在网上查找到的注解,司马子长即《史记》作者司马迁;虞卿是战国时人,曾任赵孝成王上卿,后弃官投信陵君,困居大梁著书以自娱。可见穷、愁,不是绝路,除非自绝;在以为无路可走的地方颠扑后爬起继续前行,检点过失,刻苦自我磨炼,在踩出血迹的泥石草丛间会有一条新路显现。知道穷,就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有缺点、有过失;知道愁,就知道自己的胸怀不够宽广坦荡,才会对人有怨、对事生愤,也是因为我执太重,总是重视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需要自己帮助、陪伴的人。走出自我设定的框框,就走出了自己的人生大道,也栽下了一棵可供后来人乘凉的大树,写作文章,著书传世,为的不就是如此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何苦自困愁城,穷绝己路呢?不如释放自己,张开两翼,为庇荫花草虫蚁而穿翔园间。再小的翅膀也有可以提供纳凉的身影。

想到这里,耳畔仿佛响起《弟子规》结尾的那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至。”要调伏的是自己的心,要驯服的是自己的情绪,要经得起磨炼,要勇于鞭策自己,要拓宽胸怀去温暖、缤纷更多其他生命的穷愁。我如是告诉自己。然后,我回头看看,一篇文字又缓缓地从指间流出。

● 明白了目标

再继续领受祖师的教诲,一生以书信、文字接引众生的印光祖师倾诉胸怀,道:“愿令此书,周遍寰宇。庶几人修十善,家敦孝悌。知祸福之唯人自召,善恶之各有报应,则谁肯为恶而召祸乎?此风一行,善以善报,则礼让兴行,干戈永息,人民安乐,天下太平矣。愿有财力智力者,或广印以流布,或说法以讲演。俾未失本性者,愈加纯真,已失本性者,速复厥初。其为功德,何能名焉!”我也就明白了自己应该学习、写作,自修以劝人的目标所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