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_side

阅读索引

我的博客

  • “我可爱吗?”-原创卡通动物 - 可爱的小狗和小猪问你:"Am I Cute?"(“我可爱吗?”) ~原创卡通造型,我们亲自设计、亲手画上的可爱卡通动物! 手提袋(小)〈有拉链〉Handbag(S): Size: 21 x 18 (x 4) cm
    16 years ago
  • 活在感恩的世界 - 题目:活在感恩的世界 作者:黄威南(曾用笔名“筱梵”〔=小贩〕发表) “老板,可以替我在袋子上写上这句话吗?” 正在埋头苦干,将前面几位顾客嘱咐要写上的名字或寄语一一细心地写上他们选购的手提电话袋的我抬起头,看看她要写的到底是句甚么样的话? 我们这个小摊挡所提供的是太太自己用传统缝纫机手工缝制的手提电话袋。...
    16 years ago

作者介绍

My photo
-自由撰稿人 -新加坡《佛陀教育》期刊特约作者 -佛学撰著《情到深处人孤独》由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 -佛学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网海知音

Friday, August 21, 2009

纯净无染·身心皆素

题目:纯净无染·身心皆素
作者:黄威南(若需要用笔名,可以随意。)


时下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吃素」的行列:有人因为爱护动物、对动物被屠宰时的痛苦感同身受而成为素食者,有人为了健康而摈弃肉食,因为素食者「不可能得狂牛症,減少沙門氏菌,大腸桿菌中毒的機會,防止糖尿病的產生,免疫系統會增強:吃素簡直是健康的代名詞!」(网际网络「早吃素论坛」:《吃素的四十八個理由》)有人是为了保护地球环境,原因是:「畜牧是破壞森林的最大力量,肉食間接成了破壞地球的殺手。」――真没想到,吃肉竟然也会间接带来这么多问题:「畜牧的排泄物也造成環境污染問題」、「當人們指責養殖業者超抽地下水力造成地層下陷與能源耗費的危機時,卻很少思考到,肉食其實是禍源所在」……。还有人是基于人道与同情心,因为「半磅牛肉的植物能源可以用來挽救40個在第三世界的兒童,一磅牛肉需要16磅穀類,15磅是動物所消耗,而最後成為了排泄物。」(本段引文皆出自网际网络「早吃素论坛」:《吃素的四十八個理由》)

然而,对于世界各地广大的佛教徒――特别是来自源于中国所盛行的「汉传佛教」的佛教徒们中的大多数人,成为戒杀、放生(及护生)的素食者的历史却已经非常悠久。可以说,几乎大多数的虔诚佛教徒都会自动成为长期素食者,或者至少是倾向或经常性的素食者。近年来,本来并不强调奉行素食的南传佛教国家,如泰国,也已经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出家比丘僧众及在家佛教信徒在修学佛法的同时,亦成为一位长期素食者。

佛教长者于凌波老居士即说:「我(中)国大乘佛教的传统,特别重视不杀生与素食,因此吃素就成为佛教徒的标志。」(于凌波居士著《戒杀与吃素》)看看周围的情形,确实即是如此!

为何摈弃肉食,仅用蔬菜瓜果的饮食方法不直接称之为「蔬食」,反而称为「素食」呢?

根据《高级汉语大词典》,「素」是一个会意字,乃小篆字形,其上是「垂」,其下是「糸」――糸者,丝也;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因此素字的本义是「没有染色的丝绸」。素,代表的是纯净无染。

此外,素字亦有「本质;本性」的意思。从中体会,蔬食之所以称为「素食」在标明这种饮食方式的目的:恢复纯净无染的本性。佛陀教育目的在通过「觉」悟世间万事万物起因、结果之真相及规律,而实行「正」确之生活方式,达到恢复本来清「净」的本质,过着本来即应为一切人所享有的浑然天成的美满幸福生活。基于上述原因,佛教提倡素食,佛教徒实行素食。

在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所译《大方等无想经》中云:「云何得惭愧?云何得好身?云何复能得众所爱敬身?云何得不贪?云何得不嗔?云何能得微妙光明?云何得正性?云何得自在?云何能得大众眷属?云何能得不坏眷属?不退、不失、不贪饮食;常修知足,终不食肉;于诸众生常生爱心,常为世间之所恭敬,得名一切大施之主、得名大力、得名健行。大慈、大悲、大舍、大喜、大慧总持,随顺世间,为安世间,为乐世间。」(转引自海涛法师选辑《佛说素食经――断肉食素圣典汇编》)明言若能「于诸众生常生爱心」而「终不食肉」者可为自己带来种种好处,而其终极目的则为普令世间安乐。

作为形容词的素字为「白色,雪白」,为清净之色,在佛法中可理解为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参考《无量寿经》第八品〈积功累德〉、第三十一品〈真实功德〉),更突显了纯净无染的意义;而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中「众人皆以奢靡为贵,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之语则为「质朴;不加装饰」的意思,指的是纯朴无华,没有任何伪装、虚饰,自然展现本质中的天然之美。「人之初,性本善。」――此「善」有「完善」、「(彼此互相)成就――相辅相成使之妥善」之意,并非对立冲突的善恶之善。这就是人性中本来的朴素之美,而素食的汲取营养维持生命方式正是为了在养身的同时,也帮助培养实现这颗「本心」、「素心」,恢复人性本质中本来天然成就之至善至美。

有人说弱肉强食是世界的本来现象,是大自然的真实面目,其实并不合理。因为相争相食,只会带来生命的消失、整体环境平衡的破坏失衡,乃至生物的灭绝,甚至扩大至整个世界的毁灭。实际上正好相反,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同生一处的草木似乎在争抢泥土中的养分,然而细细观察,布满地上的草皮巩固了泥土使它不为大雨所冲散流失,外表强壮高大的树木也为身材弱小的青草提供了遮荫。如此看来,所谓的强与弱可说是相对的,实际上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大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彼此自然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扮演了一份相辅相成的角色。

错误的认知带来伤害和灾难,各自生命奋斗努力的效率不同带来自然的淘汰,人类的观念却认为别人的衰败、死亡即是我之胜利及生存之道,并且提倡竞争带来进步――是否真是如此?如果只是徒事竞争、斗争等冲突而不从事於自我的提升进步,不断地抢夺别人的成果带来的是福利资源的不断减少,同时又因为打败对手而造成破坏消耗,如此恶性循环,真的会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繁荣进步吗?请深思之。

杀生而取肉食正是弱肉强食的一种表现,为了「我」之生存而牺牲异己之幸福及生命,抢夺对方之血肉充当「我」之粮食而置对方之血泪哭喊、天伦破裂於不顾,只顾自私的欲望能够满足,无视别人感受。将自私自利继续发挥下去,就是不顾属于不同家庭、阵线的「异类」之生死与幸福,只图个人满意就好,然后是我和家人再度形成另一种「异」、「己」,另一种利益冲突对立的「你」、「我」,分庭抗礼、彼此竞争、互夺,斤斤计较、妒忌、谋取……夫妻、父子、兄弟亲人,朋友师生之间……争夺、竞争的项目内容或有不同,残忍的「弱肉强食」手段有何不同?於是人类开始过着一种没有夫妻、没有亲人、没有情义温暖的生活,一种连动物也不如的生活!这就是我们要求的文明进步吗?

本来是一种天然本性中自然的互惠互利,相辅相成,彼此爱护、彼此成就,变成了论斤论两、妒忌不满充塞胸中,以不甘、埋怨却不思努力的「掠夺式」生活方式――小而家庭、亲友之间,大如国际,甚至未来星系之间,从「吵闹打架」到「凶杀」、「抢夺」,再恶化至斗争纠纷:群殴、车祸……最严重即同时牵涉最多人的可能是战争!人类天天都在受苦却蒙然无知,天天追究和平安祥之社会,却不知道答案就在自己身上:「我」是社会的一分子,今天社会的普遍现象有我一份参与:是多添一分戾气,还是多增一分和气,要问自己。从自己身上做去,逐步影响周围,人间才有希望,社会才现转机。

所以佛门说:「欲知世刀兵劫,请听屠门夜半声。」此句岂是非议或贬批屠宰业者之意?实则此门当为「心门」,凡有伤害众生之意,即为「杀」,胸怀杀机、心存杀意之际,即是屠门所在之处。愿将屠门尽转佛门(觉悟之门),所以提倡素食、实行素食。若是奉行「素食」而尚未能消除杀心、平息伤害他人的内心冲突念头,则只跨出了形式的第一步而已,必须再进一步,继续以「戒杀」为目标,千锤百炼,直至「于诸众生常生爱心」而「终不食肉」――重点在一「终」字,毕竟、终究不会再有伤害众生的行为,那当然得在内心只有成就众生、爱护众生的纯净纯善的善念充满之后,才能有此肯定之保证了!

因此,很明显的,佛教徒的素食也许亦同时兼具有如:健康……等一般人选择素食的理由在内,其最主要的动机,或说:促使其成为一位素食者的最重要理由,即是列于佛教根本五戒之首的「不杀生」,即戒杀。

那麽,戒杀、放(护)生及素食究竟有何好处?这是否只是一种取悦某些神祗或某种宗教信仰者心目中的高级力量拥有者的讨好手段?或是换取救赎或奖励的「进贡」?一如一些民俗信仰所传说的,正好与戒杀相反的:向某位传说中的,宇宙间的高权力者进献屠宰某种动物的「牺牲」,或甚至过去古老时代某些残忍的杀人祭祀那样,只是借由他人生命和身体来满足自己求愿的自私和迷信思想?

我们到底为何要几乎其他物类的生命?为何要为异类生灵操心?甚至改变我们维持生命的饮食习惯?

《无量寿经》中显示出:佛陀教育的立场是「住真实慧」,其教学宗旨为「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所要达到的目的、效果是「惠予众生真实之利」,也就是众生最彻底的幸福美满的生活。由此可知,所有佛教徒――即佛陀教育的修学者,遵循佛陀教诲所实践的一切,当然包括戒杀放生,其目的即是为了实现自己及他人(亦泽及其他众生)之美满幸福。实现此终极目标者即称为「佛」,而佛教徒修行的终极目的即:成佛。戒杀、放(护)生及素食,作为修行的一部分,当然也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其中一个手段。

简单地说,佛教徒实现幸福的手段及方法并不是寻求他力救赎,即使是号称「他力法门」的净土法门也绝不是坐吃山空、游手好闲只懂得耗费父亲财产的「二世祖法门」,而是「听从父亲教诲,认真向父亲学习,有能力继承父亲事业(续佛慧命)」的「继承祖业法门」。简单地说,「他力法门」,指的是接受「他力」(即来自佛陀)的教育、影响、熏陶、启发的一种学习方「法」(或「门」径),是这样的「救度」!

明白这一点,我们也就可以明白:戒杀、放(护)生及素食的原理也与此相同:是向慈悲爱护众生的佛陀学习(即学习以求成「佛」――一位生活幸福美满的人)、也是实践「做佛」――过着与佛菩萨的生活方式一样的生活,当然也就会享有如佛菩萨一样的美满幸福!

在《十善业道经》中,佛陀曾经亲口宣说戒杀的十种好处:「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要了解佛教徒为何素食?佛教徒戒杀和素食究竟有何好处?当然,佛陀的解释是最权威,也是最标准的。而佛教徒素食的原因源于戒杀,所以我们将其一并讨论。

上述经文中列出了戒杀的十大好处,并将之称为「十离恼法」――离是离开,恼是苦恼,离开杀生即离开苦恼,离开苦恼即获得快乐,所以说,戒杀可以为我们带来无比的快乐,而佛陀将他归纳为十大类:

一、 于诸众生,普施无畏――第一条,是消除一切众生的恐惧,令一切人及小动物,甚至树木花草在见到我们时都不会感到害怕,相反的,不杀生者的来临,带给万物的是如沐春风的欢喜。是细心照料、爱护成全
二、 常于众生,起大慈心――爱心充满,永无害意。
三、 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心平气和,不再受情绪折磨。
四、 身常无病――心情平静,许多不良生活习惯即失眠等问题也就消失,身体自然健康。
五、 寿命长远――身强体健,当然就延年益寿。
六、 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为人和气有爱心,不仅人缘好,处处如有神助。
七、 常无恶梦,寝觉快乐――恶梦愿于烦恼妄想及情绪压抑,慈悲没有敌人,何来恶梦?
八、 灭除怨结,众怨自解――见人有难即思分担救助,见人有长即思恭敬学习,见人妒忌伤害自己,即知对方自觉有所不如自己之处,乐意与之分享、乐意教导带领对方获得与自己一样的快乐及成就,若是对方坚持对抗,也乐意选择退让委屈求成全对方,甚至走避以求对方宽心,减少压力。平生对人绝无怨言,压力挫折伤害尽皆当作磨练,心中那里还有怨仇呢?
九、 无恶道怖――恶道受苦乃是贪、嗔、痴之果,心中只有成全、帮助、布施,也就消除了担心堕入恶道的恐惧。
十、 命终生天――如是因得如是果,一生心中唯有善念,来生必定往生善处。

面对眼前家庭暴力、社会凶杀案,战祸时闻的情境中,我们更应当体会到戒杀素食的重要。

如何建立一个安宁详和的社会?如何寻求实践一个和平安乐的社会?戒除伤害他人之心的素食是其答案。印光祖师说:「吃素念佛为护国息灾根本」。(《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印光法师说·《佛教日报》邓慧载记录)印祖指出:「凡学佛之人,更有应注意之事,即切戒食荤,因食荤能增杀机。」因为,「若能人人茹素,则可培养其慈悲心,而免杀机。」

何谓「慈悲心」?慈为给予快乐,悲是拔除痛苦――念念改掉自己会带给别人不愉快的做法、想法,不断调整自己、检讨自己,时时刻刻不忘尽力满足别人合理的、符合群体利益的愿望,委屈婉转帮助他舍弃害人终究害己的错误想法,过程中绝没有自高、贬低、排斥、讨厌的心态,体会其无知无奈之处――这正是帮助对方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枢机,能够体谅所以有耐心、明白其迷惑之必然苦果而坚决劝勉,虚空纵使有进,我之助人、利人的学习和服务岂有穷尽之时?直待「苍生苦尽那便休」!

实践佛陀教育,遵从祖师教诲,身为佛弟子,身为念佛人,我们更应该积极从目前仅有形式上的素食更进一步落实至身心皆「素」――纯净纯善的念佛之心:唯有慈悲、唯有成全众生福利的无私之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